简介
首页

华严经疏注(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一(入第五经)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一(入第五经)

清凉山沙门 澄观 述

晋水沙门 (净源) 录疏注经

△自下第二同生众三。初普贤菩萨得一切法门二。初长行二。初总标所入。

复次普贤菩萨摩诃萨入不思议解脱门方便海。

指陈法体。言不思议者。谓数过图度。理绝言思故。言方便海者。谓不动真而成事。巧以因门契果。故云方便。

入如来功德海。

辨法巧能。谓证入因圆。趣入果海故。然前后但明以别入总。故各得一解脱门。犹如百川一一入海。今明以总入总。如海入海。故得难思解脱门。复称能入为方便海。以普贤是同异二众之上首故。

△二别显十门。以彰无尽。

所谓有解脱门(至)调伏众生令究竟出离。

严土调生。谓随所化众生。取佛土故。一切佛土者。竖通四土。横该法界。横竖相融。故一尘一剎皆广大严净。故云一切。演最妙法。故令所调究竟出离。

有解脱门名普诣一切如来所修具足功德境界。

佛徧尘道。诣彼修德。乃了彼境。

有解脱门名安立一切菩萨地诸大愿海。

通辨安立菩萨六种功德。一位。二愿。余四在偈。

有解脱门名普现法界微尘数无量身。

身普应机。演所证法。

有解脱门名演说徧一切国土不可思议数差别名。

国土不同。所敬各异。故随宜立称。成益不空。如名号品。

有解脱门(至)悉现无边诸菩萨神通境界。

尘中现身。说菩萨行境。

有解脱门名一念中现三世劫成坏事。

以时随法。融令三世劫。及劫中成坏。一念中现。无所障痴。然事通能所。能成坏事。谓火水风。所成坏事。天地万象。

有解脱门名示现一切菩萨诸根海各入自境界。

菩萨根海虽繁广多类。但能入自所知境界。岂能测量佛无边法。则显前来众海。未测佛德。普贤能知此理。

有解脱门(至)化现种种身徧无边法界。

明如来身体同虚空。用周法界。

有解脱门(至)入一切智广大方便。

摄因成果。故云一切菩萨行入一切智也。妙音宣此。故云显示。此亦别释标中第二句。

△二偈颂。

尔时普贤菩萨(至)普观一切众会海已即说颂言。

佛所庄严广大剎(至)雨不思议最妙法。

前半严净佛国。后半调伏众生。兼显人法为严之义。佛子有三。一者外子。谓诸凡夫。未能绍继佛家。事故。二者庶子。谓诸二乘。不从如来大法生故。三者真子。谓大菩萨。从大法喜。正所生故。此言清净。意显第三。最妙法者。拣非权小。昔以妙法净所化心。故所感土亦有清净佛子。来生其国。还雨妙法。

如於此会见佛坐(至)所有国土皆明现。

前半明总徧别中。后半明体用无碍。亦是总徧总中。

显示菩萨所修行(至)令诸佛子入法界。

此四句即前四义。一修十胜行。二起十方便。三所证十如。四正证法界。成萨婆若。地位为总。余五为别。

出生化佛如尘数(至)广大无边悉开演。

前半普现身。后半演所证。

如来名号等世间(至)能悉了知甚为难。

上四可知。

佛如虚空无分别(至)悉坐道场成正觉。

初句智身。次句知身等法界。后二句化用等法身之周徧。略举正觉。实通一切。故上云种种。

佛以妙音广宣畅(至)尽与如来平等法。

三句摄因。后句成时。

△二十普菩萨各得一法门。第一菩萨。前列名中无。以前与普贤。共为十普。今普贤别说。故加为十。以表圆足。然偈文具十。长行中第七菩萨及法门俱脱。又脱第八菩萨法门及第九菩萨名。至文当知。初长行。

复次净德妙光菩萨(至)庄严道场解脱门。

严处说法。皆名为严。

普德最胜灯光照菩萨(至)不思议众生界解脱门。

尘尘皆成正觉。已为无尽。方是正觉一门。有如是等无量成正觉门。如出现品辨。随所成正觉门。调生亦尔。故云成熟不思议众生界。

普光师子幢菩萨(至)出生一切佛国土解脱门。

修行福海。严出剎海。

普宝焰妙光菩萨(至)神通境界无迷惑解脱门。

以深妙智。观难思境。故多处不迷。多劫不厌。

普音功德海幢菩萨(至)示现一切佛土庄严解脱门。

如一逝多林会。顿现一切净土。会会皆尔。念念现殊。

普智光照如来境菩萨(至)甚深广大法界藏解脱门。

法界含摄无尽。故名为藏。观佛法界之身。一毛即无分限。七梵本中。名普觉悦意声菩萨。得亲近承事一切佛供养藏解脱门。谓佛昔行因。无佛不供。今成佛果。无众不归。犹如百川驰流趣海。

普清净无尽福威光菩萨(至)菩萨无边行门解脱门。

准梵本。应云普清净无尽福威光菩萨。得出生一切神变广大加持解脱门。谓徧剎充尘。劫穷来际。皆佛加持之力。九梵本中。即普宝髻华幢菩萨。得普入一切世间行出生菩萨无边行门解脱。门即今经中威光菩萨法门是。由脱第八法门及第九菩萨之名。遂令第九法门系於第八之下。译者之谬矣。谓若无大悲不入生死。则不能出菩萨行门。如不入海安能得宝。此即化他成己。

普相最胜光菩萨(至)出现一切诸佛境界解脱门。

即依体起用。

△二偈颂。

尔时净德妙光菩萨摩诃萨(至)即说偈言。

十方所有诸国土(至)一切苦难皆消灭。

颂文前已配释。欲表菩萨法门互入。故不结法属人。后段亦然。

△三十异名菩萨亦各得一法门二。初长行。

复次海月光大明菩萨(至)一切佛国土方便解脱门。

得成菩提四种方便。一地位。二度行。三调生。即行位所作。四严剎。通二利因果也。或一地一度满。或地地诸度满。此一为总。下九皆别。然不出上四。多显调生。

云音海光离垢藏菩萨(至)种种差别处解脱门。

徧转法轮。

智生宝髻菩萨(至)现清净大功德解脱门。

普示灭惑。

功德自在王净光菩萨(至)种种庄严解脱门。

普严场会。

善勇猛莲华髻菩萨(至)显示一切佛法解脱门。

以法随机。

普智云日幢菩萨(至)永住无量劫解脱门。

为物永存。

大精进金刚脐菩萨(至)一切无边法印力解脱门。

法印悟物。

香焰光幢菩萨(至)乃至成就智慧聚解脱门。

顿显始终。

大明德深美音菩萨(至)一切大愿海解脱门。

同佛往修。

大福光智生菩萨(至)徧法界甚深境界解脱门。

光显如来难思之境。

△二偈颂。

尔时海月光大明菩萨(至)即说颂言。

诸波罗蜜及诸地(至)悉称其根而雨法。

文并可知。

真如平等无相身(至)普应十方而演法。

初句所证性净法身。言无相者。示真如相。身即体义。在缠不染。出障非净。凡圣必同。故云平等。次句出缠法身也。真如出烦恼障。故云离垢。出所知障。故云光明。又尘习双亡。故云离垢。真智圆满。故曰光明。净法身者。拣於在缠。后半体用无碍身。由出缠故。应用无方。约理则体用无碍。约用则止观双运。故得果则寂照为身。即用之体故寂。即体之用故智。体用既无。不在佛身。有何量耶。故能普应十方。此句正显化用。故经云。水银和真金。能涂诸色像。智慧与法身。处处应现往。即斯义也。

法王诸力皆清净(至)一切国土皆明显。

△八座内众流十。初明出处。

尔时如来师子之座(至)如是一切庄严具中。

座即是总。宝等为别。如是下结广从略。非独轮等。故云一切。所以此能出者。良以座该法界。依正浑融。一一纤尘。无不广容。普徧座所徧剎。恒在座中。故从中出。非是化也。若约法空之因及法空之座。则万行为严。能生菩萨。

△二显众类。

一一各出佛剎微尘数菩萨摩诃萨。

皆是菩萨故。

△三列众名。

其名曰海慧自在(至)善勇猛光明幢菩萨摩诃萨。

出处既多。名亦多种。略举上首十名耳。即如次十方。

△四结众数。

如是等而为上首有众多佛剎微尘数同时出现。

严具非一。故有众多剎尘。

△五兴云供。有标列结。

此诸菩萨各兴种种供养云(至)有佛世界微尘数。

△六供众海。

彼诸菩萨一一皆兴(至)於一切道场众海相续不绝。

众多菩萨。各兴剎尘供云已。重迭难思。况相续不绝。而诸供具皆称云者。乃有多义。谓色相显然。智揽无性。从法性空。无生法起。能现所现逈无所依。应用而来。故来无所从。用谢而去。故去无所至。而能含慈润。澍法雨益万物。重重无碍。有云像焉。上下诸文。云义皆尔。

△七敬绕佛。

现是云已右绕世尊经无量百千匝。

顺向殷重。瞻望不足。乃至百千。

△八坐本方。

随其方面去佛不远(至)各於其上结加趺坐。

参而不杂也。如师子子。亦名师子。故菩萨座亦名师子。自他自坐者。自心智现。自安处故。诸佛菩萨坐。多加趺者。为物轨故。智论引偈云。若结加趺坐。身安入三昧等。

△九叹其德能。有十二句。分二。初总。

是诸菩萨所行清净广大如海。

△二别别显。一一各是一种清净广大。略束为三。初三明三业清净广大。

得智慧光照普门法(至)能入一切辨才法海。

一智证普法。二身随佛行。三语入辩海中。一义求。亦通三业。

△二三明得法清净广大。

得不思议解脱法门(至)悉能容受一切法海。

一获自分解脱。二住胜进果位。三徧具诸持普门地。言即同经初。已践如来普光明地。

△三五明福智清净广大二。初二正明。

善住三世平等智地已得深信广大喜乐。

一智安理事。故云善住。二福无不修。故生信喜。然三世平等。经初已明。今更略示。谓依生及佛。善住平等。且依佛说。佛佛平等。法身智身。无增减故。若依众生。生生平等。烦恼业苦有支皆等。

若生佛相望者。凡夫现在等佛过去。进修得果等佛现在。成佛究竟等佛常住。此约三世互望。烦恼佛则本有今无。众生则本无今有。菩提则众生本有今无。诸佛则本无今有。约迷悟异。则说本今。涅盘之性。非三世摄。故知三世有法。无有是处。

若以性净而说。则佛与众生。现今平等。而不妨迷悟之殊。是故三乘亦有差别。亦无差别。众生寂灭即是法身。法身随缘即是众生。故寂灭非无之众生。恒不异真而成立。随缘非有之法身。恒不异事而显现。是故染净三世一切诸法。无不平等。况称性互收。如是解者。名为善住一切智地。如地能生。终归於地。万法依於佛智究竟。还至一切智也。

△二三重显。

无边福聚极善清净(至)所有佛兴咸勤供养。

一净前福障。故令诸福无边清净。二成上智慧。由观法界虚空。三近胜缘。故成前二。

△十说偈赞佛。十菩萨各别说偈。即为十段。就初叹佛身座二。初五叹佛身具德。

尔时海慧自在神通王菩萨(至)即说颂言。

诸佛所悟悉已知(至)寂然而住同瞻仰。

一赞智慧。二赞功德。三神通。四因深。五果胜。

△二五叹所坐严丽。

摩尼宝藏放光明(至)如是座上佛安坐。

此众既从座现。故多叹座。

△二叹座及地。文分三别。初四直叹座。

尔时雷音普震菩萨(至)观一切道场众海即说颂言。

世尊往集菩提行(至)称赞如来坐於座。

△次三叹於场地。即转显座严。

佛功德量如虚空(至)一切众生不能了。

此一总显因深德广故。严事难思。

金刚为地无能坏(至)悉以光莹如来座。

初七句别显。末后一句结莹宝座。

△后三叹地上之严。

地神欢喜而踊跃(至)以佛威神故能尔。

前二地神兴供严。后一佛力展转严。

△三独赞场地殊异德二。前五德用圆备。

尔时众宝光明髻菩萨(至)即说颂言。

世尊往昔修行时(至)宝枝杂布为严好。

△后五法化流通。

汝等普观於此地(至)如佛座上所应演。

九会五周之文。一化随宜之说。已具演於场地之中。

一一法门咸具说(至)是故其地皆严净。

△四叹佛所处宫殿二。初一总明。

尔时大智日勇猛慧菩萨(至)即说颂言。

世尊凝睟处法堂(至)其身普现十方土。

次段赞处彰人。故此偈标人显处。凝者严整之貌。睟者视也。谓肃然而视。

△后九别明二。前四明宫殿体摄众德。即广其前半。

如来宫殿不思议(至)佛坐其中特明显。

宫殿虽耀。佛坐增明。即广前炳然。照耀宫殿中也。

摩尼为柱种种色(至)智海於中湛然坐。

略辨七严。结以智海。广上凝睟。处法堂也。谓内持宝柱。檐垂金铃。外列门阶。上罗华帐。宝树交映。宝璎周垂。为七严也。闼小门也。洞达也。如云布者。重重无量次第相承也。上云凝睟。则目视不瞬。特由内无识浪。故云智海湛然。

摩尼为网妙香幢(至)超世正知於此坐。

罗以宝网。列以香幢。布以焰明。覆以严具。结云超世。即广上世尊处法堂也。光如云布者。若彩云向日。上下齐明也。

△后五明妙用自在。即广其后半。

十方普现变化云(至)如是皆从佛宫现。

罗身云以调生。正显前文现十方土。

摩尼为树发妙华(至)莫不於中现其影。

宝树现三世之严。

处处皆有摩尼聚(至)栋宇庄严极殊丽。

略举多严。

如来宫殿不思议(至)一一皆有如来坐。

即上诸严卷摄多严。重重佛坐。

如来宫殿无有边(至)莫不向佛而来集。

结叹无尽主伴云会。

△五通赞场树自在德二。初一总显。

尔时不思议功德宝智印菩萨(至)即说颂言。

佛昔修治众福海(至)道场严净无诸垢。

谓宿因愿力。深广难思。神通现缘。生果严净。

△后九别显三。初五叹树具德严场。

如意珠王作树根(至)於道场中普严饰。

初二身干森耸。次二枝叶荫映。后一华果芬晖。

△二叹场地莲网。

汝观善逝道场中(至)铃音铎响云间发。

谓莲华布地。则下转光轮。宝网罗空。则云间响发。

△三叹树自在。

十方一切国土中(至)众会闻音咸得见。

初一收入。后二出生。

△六双叹场树备德自在法化宣流二。前九偈各显一门。

尔时百目莲华髻菩萨(至)即说颂言。

一切摩尼出妙音(至)莫不调伏令清净。

△后有一偈。结严周徧。

如来往昔普修治(至)一一庄严无量种。

△七叹佛十力功德。一颂一力。下诸经文屡明十力。是佛不共之德。佛佛等有。菩萨缘此发心。梵行品云。复应修习一一力中。有无量义。□应谘问。故不可不知。然大般若五十三。显扬第四。对法第十四广辨。

今略以七门分别。一立意。二释名。三自性。四作业。五次第。六差别。七释文。然了其名。则知作业。对文料拣。差别易见。故将作业差别。并释别名。并於释文中显。

今初立意者。智论意云。显佛大人。有真实力。令外道心伏。二乘希向。菩萨仿之。能成办大事。终获其果。故须辨之。

如来唯一诸法实相智力。此力有十种用。故说为十。谓於十境皆委悉正知故。

由时品类。相续分别。有无量力。度人因缘。故但说十。足办其事。谓以初力知可度不可度。次业力知有障无障。以定力知味着不味着。以根力知智多少。以欲力知所乐。以性力知深心所趣。以至处力筹量众生解脱门。以宿命力分别先所从来。以生死力分别生处好丑。以漏尽力知众生得涅盘。佛以此十。度生审谛。故但说十。

第二释名。初总后别。今初总名。力者。能摧冤敌义。不可屈伏义。故说名力。瑜伽云。与一切种。饶益一切有情。功能具相应。故毕竟胜伏一切魔冤。大威力故。说名为力。对法云。善除众魔。善记问论。故十名力。十者是数。带数释也。

别名至文当释。

三自性者。瑜伽五十七云。佛具知根。慧根为体。对法论云。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所为性。菩萨地总以五根为性。统其文义。应具六种。一最胜体。故决择分中慧根为性。二引生体。对法兼定。三克实体。菩萨地云。五根为性。由慧胜故。且说十方慧为自性。所以但言。处非处等智力。不言信进等力。四相应体。对法兼取相应心法。四蕴为性。五眷属体。五蕴为体。定共道共无漏色等。助为体故。此虽无文。理必应尔。遮犯戒垢。助摧冤故。六依此经融一切法。以为其性。无碍法界理应尔故。

四作业者。即是辨相。至文当显。

五次第者。诸文或有前却。各有所由。此文所列次第。与十住全同。净行品则界在解前。梵行品禅定解脱当其第三。宿命居天眼之后。余同此次。瑜伽四十九及智论二十七。亦禅居第三。余同此次。

且依论明次第者。智论云。初力为总。余九为别。於初力中。分别有九。故初一力通知万法。下九展转开之。谓初令知因缘果报。故起业力。次烦恼故缚。净禅定解脱故解。令去缚就解。次根有利钝。钝者为有造业。利者为不生。故集业由善恶二欲。成上下根。此二种欲由二种性。以有种种性因缘故。行二种道。谓善道恶道。次知其过去。审彼未来。次方便坏其因缘。果报相续。故说漏尽。瑜伽乃有多门次第。广如第五十说。

上来依论次第。而今禅居第七者。二论梵行为对自业。有离欲不离欲。故禅居第三。此经十住为对徧趣行。有清净不清净。故居第七。若习欲成性。即界居欲后。若由性起欲。则界居欲前。若执常者。先说宿住。若为执断。先辨天眼。余无别理。故经论皆定。

六差别者。谓此十力展转相望。亦有差别。亦无差别。至文当明。

七释文。然此经宗异义皆融摄故。一一力中具摄十力。乃至包尽法界。是以宿命乃云智包三世。天眼则见尽法界。非唯见尽。佛眼如空。即是法界。非唯智包。亦能毛孔顿现业力。即观法性。岂唯但是有为。约门有殊。故他宗不坏。

△文十。初是处非处智力。

尔时金焰圆满光菩萨(至)即说颂言。

佛昔修习菩提行(至)此是如来初智力。

谓善因乐果。斯有是处。善因苦果。无有是处。恶因苦果等。例上可知。处者。建立义。依义。起义。能建立果。与果为依。能起果法。故立处名。於此正知。故名智力。

其作业者。即如实知因之与果。及能降伏无因恶因种种诤论。既徧知已。可度者度。不可度者为作因缘。

文中上半往因。下半显智力。於诸境界。正解明了。即辨此力。通知一切法也。

△二过未见在业报智力。

如昔等观诸法性(至)普徧十方能具演。

瑜伽名自业智力。今言一切业者。谓於三世中。善等三业。及顺现等。皆名自业。於自所作。受用果业。如实知故。

与初何别。若正了知所造善等业。感爱等果。此由初力。若了能造善恶等业。感爱等果。是自业力。

文中上半往因。下半现果。

△三根胜劣智力。

往劫修治大方便(至)故佛能成根智力。

谓信等五根。此软中上。名为胜劣。於此正知。及能於彼。如应如宜。为说正法。即是作业。

偈中。三句往因。一句今果。

△四种种解智力。

如诸众生解不同(至)佛以智力能如是。

亦名胜解。谓若从他起信。以为其先。或观法以为。其先。成软中上。爱乐名种种胜解。亦名为欲。欲谓信喜好乐。如或贪财利。或好名闻。好定好慧。种种不同。如来正知。令舍不净。增长於净。

此与前根何异。根约宿成。智有多少。解约现起。好乐不同。论云。若照诸根为先。彼彼法中。种种音乐。是根智力。若正分别意乐差别。是解智力。在文可见。

△五种种界智力。

普尽十方诸剎海(至)悉能显现毛孔中。

界即性也。谓或一二三四五乘性等。或贪瞋痴等分行等。乃至八万四千行。名种种性。

性即种子。解即现行。故智论云。性名积集相。又九十云。性内欲外。用性作业。必受果报。欲或不尔。瑜伽云。若照胜解所起相以种子。此由解力。若照即彼种子差别。由界智力。若习欲成性。复云何别。欲唯大地一数。性通诸数。即宽狭不同也。智论云。习欲成性。性名深心事。欲名随缘起。

若性即种子。与根何异。根唯信等优劣。性通善恶不同。以信等望果宽长。能生人天三乘圣道。为道之根。

三善根但是翻对。不望果义。尚不名根。况性通於恶。岂得同耶。

偈云悉能显现毛孔中者。谓非唯佛智。如空包纳。众生之性。毛孔内空。亦现众生之界耳。

△六一切至处道智力。

一切处行佛尽知(至)悉能开示令现了。

论名徧趣行智力。徧即一切。趣即至也。行即道也。谓诸众生种种所行。若出离行不出离行。各能至果。如行有漏行。至五道中。行无漏行。至涅盘果。名徧趣行。

若知如是种类行迹趣入。此由界智。若知即彼行迹一切品类。如是行迹能令杂染。如是行迹能令清净。此由徧趣智力。

初力处对非处。此中但明至处。又初力指因为得果之处。此约果是酬因之处。故不同也。

经中初句总标。次云一念即能知迅速下十二字。所知时处。后一句委悉开示。

△七禅定解脱三昧智力。

禅定解脱力无边(至)普使涤除烦恼暗。

净行品中加於染净。通漏无漏。故佛皆善知。及知依此所得诸果。故名智力。

此与自业智力何别。若了诸有。能修诸定。即彼能入而非所余。名自业力。若了即依如是静虑等定。现三神变。无倒教授所化有情。此由静虑智力。

偈中上半所知。下半善用。言佛为示现者。示其诸定。现三神变。令有情喜。使涤烦恼。即令去染而得清净。

△八宿住随念智力。

佛智无碍包三世(至)所现皆由随念力。

谓过去境本生本事。住宿世故。名为宿住。於此宿住而起随念。念俱行智。名宿住智力。

瑜伽云。若知前际随念一切趣因。是徧趣力。若知前际名姓苦乐果等事。名宿住力。

此与智论云何会释。谓论云。但知宿命所经。不知业因缘相续。但名为通。凡夫亦得。若兼知业因缘相续。则名为明。二乘能得。若知上二无量无边。则名为力。斯则力亦知因矣。

故应通云。若但知因。是徧趣力。若双知者。即宿在力。瑜伽为对徧趣之因故。但云果耳。

文中初句标能念。智包三世者。三世全在佛智之中。况於随念。不知三世。从门别故。但云宿住。剎那悉现。即包现之时极促。现毛孔中。即能现之处至微。第三句即所现所念之事。广第四句结归智力非唯能念。亦能现也。

△九天眼智力。

佛眼广大如虚空(至)彼眼无量佛能演。

独此从所依。以立名也。若从境者。瑜伽名生死智力。谓死此生彼。堕善恶趣。大小好丑。皆能正知。

知前际生死。名为宿住。要知后除。得此力名。今文乃云。佛眼者。苦约五眼。余眼在佛。皆佛眼故。此等经□。今依十眼。佛眼能见如来十力故。故此一力即摄十力。举一为例。余九皆然。

文中初句体大。次句用广。次句用胜。以无等故。后句结其甚深。故唯佛能演。既言普见法界。非局未来。约宗别故。於未来门。普见法界也。

△十明漏尽智力。

一切众生具诸结(至)悉以方便令除灭。

於自解脱。无惑无疑。亦知众生漏尽涅盘。於此正知。名为智力。

文中初二句所断。诸结即现行。随眠即种子。习气即余习。二乘不能尽习。亦不能尽他漏。故不名力。后半显佛能灭。

然上十力。智即是体。力即是用。然智即力。更无别性。此中宿住随念相应智力。是邻近释。自余从境皆依主释。设天眼从所依。亦依主释。若宿住是境。随念相应智力。亦依主释。然此十力望於自事。各於自事中大。如水能净。如火能烧。各有自力。若约总摄。初力为大。若约办得涅盘。漏尽为大。若以无碍解脱而为根本。则平等平等。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一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