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古今医统大全

卷之二十一 积热门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卷之二十一\积热门] 病机叙论

至真要大论篇∶帝曰∶愿闻病机?岐伯对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诸病喘逆,转筋反戾,小便混浊,诸腹胀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痈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蔑血汗,皆属于热。

呕吐酸者,肝之味也。由火盛制金,金不能平木,则肝气自甚,故为酸也。如饮食热,则易于酸矣。暴注,卒暴注泄也。肠胃热甚,而传化失常。火性疾速,故如是也。下迫,后重里急,窘迫急痛也。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喘逆,火气逆上也。病热则气甚而息粗,热火为阳,主乎急数。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转筋反戾∶由热气燥烁于筋,则挛螈转缩而痛。火主燔灼,燥动故也。或以为寒客于筋者,误也。大抵内热甚而外被风寒禁固,则内热愈郁,不得疏散而反转戾者有矣。故转筋,以帛包裹得暖即止。甚则以热汤渍之,而使腠理开泄,阳气疏散则愈。而俗反疑为寒者,此也。夫筋骨多因热甚,霍乱吐泻,所以致脾胃土衰,则肝木自甚,而热燥于筋,故转戾也。小便混浊,天气热,水混浊,寒则水清,水体清而火浊故也。又如清水以火煎之,自然浊也。诸腹胀大有声,鼓之如鼓∶热为阳气发动,充胀如鼓。寒主收敛,阳气热盛,故如是也。痈,浅而大也。疽,深恶也。疡,头小,疮也。

疹,浮,瘾点也。皆热胜,血郁于肤腠者然也。瘤气,赤瘤丹毒,热盛气也。结核,火气热甚,则郁结坚硬如果核,不必溃发,但令热气散则自消也。吐下霍乱,三焦为水谷传化之道路,热气甚则传化失常,而致霍乱。吐泻,火性燥动故也。或云∶吐泻属寒。若寒者,不渴,而脉沉迟。热者,必渴,而脉急数,故犯暑热而作吐泻者多也。瞀,昏也。热气甚则浊乱昏昧也。郁,怫郁也,结滞壅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肤腠闭密而郁结也。肿胀,热胜于内,则气郁而为肿也。阳热气盛则肿胀也。鼻塞,窒塞而不通利也。火主肿胀,故热客阳明而鼻中胀,则窒塞也。或谓寒主闭藏,而鼻塞为伤风寒而然也。殊不知由内热甚,外受风寒,则热郁结不通,故为窒塞而流清涕。火热亢极则反兼水化制之故也。鼽,鼻出清涕也。

盖金热极反化水液,如心热极而反汗出也。衄,为阳热怫郁于足阳明而上热盛,则血妄行为鼻衄也。血溢,血上出也。心养于血,故热甚则血涌而妄行。血泄,为热客下焦而大小便出血也。淋,小便涩痛也。热客膀胱,郁结不能渗泄故也。,大便涩滞也。热耗其液,则粪坚结而大肠燥涩故也。身热恶寒,此热在表也。邪热在表而浅,邪畏其正,故病热而反恶寒也。如热甚生痈肿疮疡而恶寒者,亦由邪热在于表也。战栗,摇动也。火之象也。或言战栗亦有寒者,盖寒栗亦由火甚似水,实非寒也。惊,心卒动而不能也。火在于动,故心火热甚也。惑,疑惑犹豫,浊乱而志不一也。象火参差而惑乱也。志者,肾水之神也。悲,肺金之志也。金本燥,能令燥者,火也。所以悲哭,而五液俱出者,火激动而兼水化也。笑,为心之志也。喜极而笑者,犹燔灼火喜而鸣笑之象也。故病笑者,火之甚也。谵,多言也。言为心之声,犹火燔而声鸣也。故心热则多言而不自知也。妄,虚妄也。火为阳,故外清明而内浊昧,其手动乱,故心火热甚,则肾水衰而志不精一,虚妄见闻而自为问答,则神志失常如见鬼神是也。衄蔑血汗,血出而汗浊也。热气上甚,则血溢亢极,则燥而汗浊,害承乃制,则色黑而为紫也。

经曰∶阳胜则热,热胜则肿。

阳胜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内外皆热,则喘而渴,故欲饮冷也。

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于火者,是人阴气虚,阳气盛,当内烁也。又曰∶人身非常热,热而烦满者,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三阳之病发寒热,病热而有所痛者,是三阳之动也。

人数醉,若能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热气与谷气相搏,或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悍,肾气日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水黄者,少腹中有热也。

[卷之二十一\积热门] 病机叙论

《内经》曰∶阴虚生内热者,因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阳盛则外热者,因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泄,故外热。

[卷之二十一\积热门] 病机叙论

东垣曰∶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入阴中也,名曰热入血室。昼则发热,烦躁,夜亦然,是重阳而无阴也。当亟泻其阳,峻补其阴。

[卷之二十一\积热门] 病机叙论

卒病发热而恶寒者,发于阳也,其脉浮紧而涩,为风寒客于荣卫,六经传变之异。此皆自外而入,故张仲景主于《内经》所言∶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此《伤寒论》之所由作也,自外而入内热者然也。有所劳倦,谷气衰少,脾气下陷,头痛发热。其或发热恶寒,寒热间作;或蒸蒸燥热,发于肌肉之间。

始得之,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仁。风寒而生寒热,亦与伤寒相似。此李明之主于《内经》劳倦形气不足,《脾胃论》之所由作也,自内而之外热者然也。

阳气怫郁为诸热。经云∶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反戾,水液混浊,腹胀有声,鼓之如鼓,郁结转甚,而恶寒如战栗惊骇之类,此刘守真主于《内经》病机着为《原病式》。非内非外,专为郁结积热者然也。

[卷之二十一\积热门] 病机叙论

董氏曰∶积热者,热毒蕴内,非一朝一夕之故也。夫人之生也,阴平阳秘,神气以宁,而自无热之可积。盖昧者情纵欲,因致积热,皆出于心。热甚则伤血,或有体气素实,一时感触热毒之气,郁积脏腑之间,或在心肺之内,令人口苦,咽干,涎唾稠粘,眼涩多眵。

心气通于舌,脾气通于口,热燥相合,故口舌生疮,小便秘涩。此积聚之热,非伤寒伤风之热证也。有嗜酒面煎炙,雄、附峻补,皆能有热,谓之积热。有积温成热,遂成前证,不可不察。

王安道曰∶人之所赖以生者,气也。气者何?阴阳是也。夫阴与阳,可以和而平,可以乖而否,善摄与否,吉凶于是乎分。不能善摄者故偏寒偏热之病,莫逃乎乖否之余。虽然,寒也,热也,粗工为之而弗难。设积热沉寒,良工犹不能以为计。且以积热言之∶始而凉和,次而寒取,寒取不愈,则因热而从之,从之不愈,则技穷矣。故王太仆曰∶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又曰∶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此治积热之本之论也。《内经》曰∶身热脉数,或燥而不恶寒者,瘅疟也。(疟门。)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中湿门。)汗出而身热者,风也。(伤风门。)《要略》曰∶发热身痛,而身如熏黄者,湿也。(瘅证门。)发热恶寒,脉来浮数者,瘟病也。身热,头痛,自汗,多眠,阳脉浮滑,阴脉弱,风温也。(伤寒门。)脉虚身热,得之伤暑。(暑门。)四肢发热者,或口舌燥而身热,咽干。盖心生火,大小肠主热。火热来乘土位,乃湿热相合,故烦躁闷乱也。四肢者,脾土也。火乘之,故四肢发热也。或身热体重,走注疼痛,盖湿热相搏,风热郁而不得伸也。

[卷之二十一\积热门] 脉候

《内经》曰∶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诸浮不躁者,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王注云∶病热而脉数,按之不鼓,乃寒盛格阳而致之,非热也。形证是寒,按之而脉气鼓击于指下盛者,是为热盛拒阴而生病,非寒也。)平人气象篇曰∶病热而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大奇论曰∶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

《脉经》曰∶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尺寸脉俱虚,是谓重虚。《脉经》阴数多热,数为热极,数脉为虚为热,数洪,热烦。脉来如悬钩浮为热,滑数,心下结,热盛。紧而数,寒热俱作。沉细滑疾者热。

脉数盛滑紧者,病在外热;脉沉而紧,上焦有热,下寒。

寸口脉浮大而病者,名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寸口脉实,热在脾肺。数为吐,为热在胃口。关脉滑数,胃中有客热,缓而滑,为热中。《难经》曰∶病热之脉,阴阳俱浮,浮之滑,沉之散涩,发热恶寒。脉浮数者,瘟病也。身热,头痛,自汗,多眠,阳脉浮滑,阴脉濡弱者,风温也。《活人书》云∶中脘有痰,令人憎寒壮热,恶风,自汗。寸口脉浮,胸痞满,有类伤寒,但头不痛,项不强,为异。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极也,死。热病不得汗,而脉躁盛者,此阳脉之极也,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卷之二十一\积热门] 治法

《病机机要》曰∶有表而热者,谓之表热;无表而热者,谓之里热;有暴热而为热者,乃久不宣通而致也。有服温药而为热者,有恶寒战栗热者。及其治也,小热之气,凉以取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甚热之气,以汗发之。发之不尽,则逆制之。制之不尽,求其属以衰之。苦者治脏,脏属阴而居内;辛者治腑,腑属阳而在外。故内音下之,外者发之。又宜养血益阴,其热自愈。

[卷之二十一\积热门] 治法

东垣曰∶发热恶热,大渴不止,烦躁肌热,不欲近衣,其脉洪大,按之无力者,或无目痛,鼻干者,非白虎汤证也。此血虚发躁,当以当归补血汤主之。又有火郁而热者,如不能食而热,自汗气短者,虚也,以甘寒之剂泻热补气。非如能食而热,口舌干燥,大便难者,以辛苦大寒之剂下之,非泻热补水之比。当细分之,不可概论。如言烦躁,虚烦亦与实烦不同。如伤寒烦者,为真阳内郁,阴中伏阳之证,与阴虚燥热,病本亦异。

[卷之二十一\积热门] 治法

东垣曰∶仲景论内外不足发热、自汗之证,大禁发汗。若饮食劳倦,杂病发热,身汗,表虚之证认作有余,便用发汗,则表益虚也。

[卷之二十一\积热门] 治法

心热者,微按至皮肤之下,肌肉之上,轻手乃得。微按至皮毛之下热,少加力按之,则全不热,是热在血脉也。其证心烦,心痛,掌中热而哕,以黄连泻心汤、导赤散。实则泻心汤,虚则朱砂安神丸。肺热者,轻手乃得,微按全无,日西热甚,乃皮毛之热,其证必见喘咳。寒热轻者,泻白散,实则凉膈散,虚则人参白虎汤。

肝热者,重按之,肌肉之下至骨之上,乃肝之热,当寅卯间尤甚。其脉弦,四肢满闷,便难,转筋,多怒多惊,四肢困热,筋痿不能起于床者,泻青丸。实则柴胡饮子。

脾热者,轻手扪之不热,重按至筋骨又不热,不轻不重,在轻手重手之间,热在肌肉,过夜尤甚,其证必怠情,嗜卧,四肢不收,无气以动,泻黄散。实则调胃承气汤,虚则人参黄散。

肾热者,轻手重手俱不热。如重手按至骨分,其蒸热手如火,其人骨苏苏如虫蚀,其骨困热不任,亦不能起于床,实则滋肾丸,本滋阴法也。无实不可泻。气实脉盛,身热烦扰,宜三一承气汤、凉膈散等药下之。热在中,四顺清凉饮,在下八正之类。夜热多,或有汗,或鼻衄,身热而便难,四物去芎加黄连、生地、地骨皮之类。日热多,热在气分,柴胡饮子、白虎汤。有轻手按之热甚,重手取之不甚热,此热在肌表,宜清之。竹茹、竹叶、地骨皮、麦门冬之类。有神气怫郁而热,宜清神散。热在上而阴水不升,阴火腾沸,宜升阳泻火法,虚者补之。初病阳证而失于下,至变似阴,而不可用白虎汤之类。有食伤太阴而热,或停食而下之,痰液不散,郁结成热,宜导开之。因积滞而蓄热,当先损积而热自退。有丹毒热肿,气郁结滞,并可解散,随证用药。此候欲发疮毒,分六淫治。坠浮留之火,须紫雪、朱砂、琥珀、犀角之类。阴虚精滑,元气脱者,用滋阴药,燥者润之。(方法见燥门。)有蓄血证者,宜下之。汗下后,元气虚而下陷,阴阳之气揭薄而不起,为虚热,宜与来复丹、灵砂丹之类。

汗下后,脉燥、身热、大渴饮水不已者,先掘井泉,取水饮之。有郁冒诸风为热,宜防风通圣散,川芎、石膏之类。有肺燥郁热,或火乘之者,宜清之,白虎汤加地骨皮。元气不足,胃气下陷为热,宜补中益气汤,血虚者加血药。从治,药使酒煎,或湿热为佐使;反治,蜜煎鸟头之类。其候欲发斑疹、身热者,升麻汤之类发之。

[卷之二十一\积热门] 治法

阴虚发热者,难治;饮酒人发热,难治。手足心热,属热,火郁汤。脉数而无力者,便是阴虚也,四物汤加炒黄柏、黄芩、龟板;兼气虚加人参、黄、黄芩、白术。

[卷之二十一\积热门] 药方

凉膈散

治三焦六经积热。加黄连名清心汤。

黄连解毒汤

治热毒烦闷,口燥呻吟,蓄热内甚,诸不能退。

大金花丸

治一切热证。中外诸热,寝汗切牙,睡语惊悸,溺血淋秘,衄血瘦弱,头痛,骨蒸,肺痿、咳嗽,去大黄加栀子,名栀子金花丸。

神芎丸

治心经积热,风痰壅滞,头目赤肿,咽膈不利,大小便涩。一切风热之证,并宜服此。

黄芩汤

治心肺蕴热,口疮咽疮,膈闷,小便不利。

泻心汤

治心经蕴热。

茯苓散

治心经实热,口干烦渴,眠卧不安。

泻白散

治肺热。

泻青丸

治脾经郁热。

泻黄散

治脾经热,口臭,咽干。(上方并见火门。)

人参泻肺汤

治肺经积热,上喘咳嗽,胸膈胀满,痰多大便涩。

人参黄芩栀子仁枳壳(炒)薄荷甘草连翘杏仁(去皮尖)桑白皮大黄桔梗(各等分)每服七钱,水二盏煎八分,食后通口服。

天门冬散

治肺壅脑热,鼻干烦躁,大便秘涩。

天门冬(去心)桑白皮升麻大黄枳壳(麸炒)甘草(各八分)荆芥(一钱)水二盏煎八分,食后温服。

半夏汤

治胆腑实热,精神不守,热泻病。

半夏曲黄芩军姜(炮)远志(去心)茯苓生地黄(各八分)黍米(一合)酸枣仁(微炒研八分)长流水二盏煎八分,食后温服。

赤茯苓汤

治膀胱实热,小便不通,口苦干,咽肿不利。

赤茯苓猪苓葵子枳实瞿麦木通黄芩车前子滑石甘草(各等分)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三黄汤

治积热结滞,大便秘涩,心膈烦躁。

黄连黄芩大黄(煨。各十两)上咀,每服四钱,水盏半煎八分,空心服。

龙脑鸡苏丸

除烦热,郁热,肺热咳嗽,吐血鼻衄,血崩下血,热脉消渴,惊悸,解酒毒,膈热,口臭口疮,清心明目。

薄荷叶(一两六钱)生地黄(六钱)麦门冬(四钱)蒲黄(炒)阿胶(炒。各二钱)黄(一钱)人参木通(各二钱)银柴胡(同木通浸二日取汁入膏)甘草(钱半)上为末,用蜜三两,炼过后,下地黄汁等药,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嚼汤送下。

利膈散

治脾肺有热,虚烦上壅,咽喉生疮。

鸡苏叶荆芥穗防风桔梗牛蒡子(炒)人参甘草(各一两)上为末,每服二钱,不拘时,沸汤点服。咽痛,口疮甚加僵蚕一两。

三黄丸

治三焦积热,咽喉肿闭,心膈烦躁,小便赤涩,大便秘结。

黄连黄芩大黄(各十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热水送下。

既济清神散

益肾水,降心火,清上实下。

桔梗黄芩川芎山栀当归羌活白术茯苓(各七分)知母甘草薄荷(各五分)上水盏半煎七分,入蜜二匙,调匀服。

地黄煎

治积热。

地黄汗(四升三合)茯神知母(各四两)葳蕤(四两)栝蒌根生姜汁生地骨皮生麦冬汁白蜜(各二升)石膏(八两)竹沥(三合)上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诸药,取汁三升,去渣,下竹沥、地黄、麦门冬汁,慢火煎四五沸,下蜜、姜汁,微火煎至出六升。初服四合,日三服,夜一服,加至五七合。四五月,作散服之。

玄明粉

治三焦邪热,脏腑秘涩。(方见制法备录篇。)

香连丸

治膈热并大肠热,解酒毒,浓肠胃。(方见痢疾门。)(《良方》)

碧雪

治一切积热,咽喉口舌生疮,心中烦躁,咽物妨闷;或咽闭壅塞;及天行时热,发强昏愦。

芒硝朴硝硝石马牙硝青黛石膏(飞过)寒水石(水研飞)甘草(各等分)上将甘草煎汤二升,去渣,却入诸药,再煎,用柳木篦不住手搅,令消溶得所,却入青黛和匀,倾入砂盆内,候冷,结凝成霜,研为细末。每用少许,含化津咽,不拘时候。如觉喉壅闭塞,不能吞物者,即以小竹筒,吹药入喉中,即愈,频吹之。

消毒犀角饮

治大人、小儿内蕴邪热,痰涎壅盛,腮项结核,口舌生疮,遍生疮疖,已溃未溃,并宜服之。

犀角(磨汁)防风(各一钱)鼠粘子(炒,二钱)荆芥穗(一钱)甘草(炙,钱)水二盏煎一盏,食后温服。

[卷之二十一\积热门] 药方

人参败毒散参苏饮葛根解肌汤九味羌活汤

(以上方通治伤风伤寒发热,解肌。

方见伤寒门。)(河间)

六神通解散

治发热头痛,身热,脉洪,无汗。

麻黄(一钱)甘草(一钱)黄芩苍术(各一钱)石膏滑石(各钱半)水二盏,姜葱同煎一盏,温服。

[卷之二十一\积热门] 药方

大金花丸

(方见火门)

调胃承气汤三一承气汤

(方见伤寒门。)

当归承气汤

治燥热,里热,郁热为病,或皮肤枯燥,咽干鼻干,或便溺结秘,俱效。

当归大黄(各三钱)芒硝甘草(各一钱)水二盏、姜一片,煎服。

(《宣明》)

四生丸

治一切积热,痰热,风秘,积热,常服,顺肌肤耐老。

大黄牵牛(各一两)芒硝(五钱)皂角(六钱)上为末,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白汤下。

(《袖珍》)

积热金花丸

治三焦积热烦躁,脏腑秘结。

大黄(一两)牵牛(五钱)上为末,薄荷汤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白汤下。

八正散

治热,脏腑膀胱热痛,淋涩不通。(方见淋浊门。)

[卷之二十一\积热门] 药方

(《宣明》)

双解散小柴胡汤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

(方并见伤寒门。)

柴胡饮子

治一切积热,肌骨蒸热,往来寒热,及伤寒发热汗不解,骨蒸,肺痿喘嗽。

妇人余疾,经水不通,皆治。

柴胡人参黄芩甘草当归芍药大黄(各等分)上咀,每服七钱,水二盏煎一盏,食后服。

防风当归饮子

治脾肾真阴虚损,肝心风热郁甚,阳盛阴衰,一切虚热壅滞,悉能宣通气血,调顺饮食。

防风当归柴胡大黄(各一钱)人参黄芩芍药滑石甘草(各七分)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服。

洗心散

治风热痰滞,心经积热,口苦唇燥,眼涩大便涩,小便赤。

当归芍药白术(各一钱)防风荆芥麻黄大黄甘草(各七分)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时温服。

[卷之二十一\积热门] 药方

人参白虎汤

(方见伤寒门。)

清心莲子饮

(方见淋症门。)(《良方》)

清气散

治风热壅盛,上膈烦闷。

川芎羌活柴胡前胡茯苓(各八分)人参独活青皮白术枳壳甘草(各七分)上水二盏,姜三片,煎八分,温服。

[卷之二十一\积热门] 药方

(《元戎》)

四物二连汤

治血虚、虚劳发热,五心烦热,昼则了明,夜则发热。

当归生地黄白芍药(各一钱)川芎黄连胡黄连(各八分)水盏半,加姜煎。

(《宣明》)

四顺清凉饮子

治血热壅实,面赤蕴结,烦闷。

大黄(蒸)赤芍药当归甘草(各一钱)水盏半煎八分,食后通口服。

[卷之二十一\积热门] 药方

朱砂安神丸

(方见惊悸门。)

至宝丹

(方见中风门。)

牛黄膏

治热入血室,发狂心热,不认人者。

牛黄(一钱)朱砂郁金(各三钱)脑子(五分)甘草牡丹皮(各二钱)上为末,炼蜜丸,皂角子大,新汲水化下。

[卷之二十一\积热门] 药方

(东垣)

补中益气汤

(方见内伤门)治内虚,脾胃下陷,食不知味,五心烦热。

升阳益胃汤

(同上)

十全大补丸

(方见虚门。)

[卷之二十一\积热门] 药方

(东垣)

滋肾丸

(方见火门。)

补阴丸六味地黄丸

(治肾虚发热,新久憔悴,骨蒸盗汗,五脏不足,黄瘦脱血。三方并见虚损门。)

黄连香薷饮

(治暑热方,见暑门。)七情郁结而热者,

火郁汤

(方见暑门。)

[卷之二十一\积热门] 药方

《圣惠方》∶

治热烦满闷,不能食。用草生捣汁,服三四合效。

一方∶

治心经留热,烦躁,用梨汁顿服,一碗即止。

一方∶

治发热,口干,小便涩。用甘蔗捣汁饮之。

一方∶

治热毒。用鸡蛋清三个,蜜一合,和服之愈。

一方∶

治五脏伏热如火,烦闷而烦,用凝水石为末极细,每服挑一钱,水调下。横理者为凝水石;顺理者为寒水石。

《食医心镜》∶

治热攻心,烦躁恍惚。牛蒡根捣汁一升,食后分三服。

一方∶

治时热毒,心神烦躁。用蓝靛一匙,以新汲水一盏调服。

一方∶

治胸中燥热,或渴而躁。用葛粉四两,先以粟米半升,水浸一宿,漉去湿,拌匀煮粥食之。

一方∶

治诸热用六月雪煎汤,日三服。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