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补续高僧传

卷第二十五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补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明吴门华山寺沙门 明河 撰

杂科篇

明 玄中猷法师传

玄中猷法师。别号复暗。杭海昌某氏子。依愚翁长老祝发。研精教义。更知有宗门向上事。其为文。如春花秋月。艳无待饰。清不加寒。笔花之妙。照映今古。假斯文以阐吾道。或以是誉。师如受唾。 洪武中。主席於钱唐吴山大乘寺。道风大振。永乐庚子。继主嘉禾东塔寺。寺为汉朱买臣之故宅。宋孝宗。尝龙游於此。屡经兵燹。殿宇倾废。若前住山。沧海深。云谷祥诸公。皆志於兴复不果。师至。怃然有感。遂罄衣囊钵底。及鸣合施者。简材鸠工。剃荆榛。畚瓦砾。始是年。讫於宣德戊申冬。殚精十祀。而百仆俱起。四方缁素。皆视师为景星庆云。望而归之者。不可胜计。师烦之力辞。退居别室。至正统戊午。杭之南山慧因讲寺。久虚其席。诸山佥谓。慧因冠华严之首剎。非硕德不足以当之。唯师其人。辞再四不克。时慧因亦圮。师至。兴废起弊之功。不减在东塔时。况二山俱华严讲寺。夫华严一宗。始於贤首。成於清凉。定於圭峰。皆盛弘於北。传至晋水。则入杭矣。杭而宗华严。大难为力。师两兴巨剎。一振颓宗。晋水而后。槩不多见。孤力独运。良可嘉伟。笔其略为传。以示来者。

南洲溥洽法师传

师。讳溥洽。字南洲。晚号迂叟。又称一雨翁。姓陆氏。宋宝章阁待制游之后。世居会稽之山阴。祖某。为饶州余干县尹。父仁。甫因家焉。母周氏。师生於至正丙戌。自幼闿爽颕异。父教之诗书。悟解日益进。未齔。已志慕出世法。有老长戏之曰。仙人本是山人作。师应声对曰。凤鸟终非凡鸟。为众惊异之。每入招提瞻佛像。辄敬礼膜拜。父母知不可遏。命於郡之普济寺。礼雪庭祥公为师。受具上天竺。谒东明日公。一见器重之。命典宾客。其仪矩从容秩然。丛林老宿多推服。以为难能。而博究教典。虽寒暑夙夜不懈。已而从具庵玘公於普福。讲求旨要。凡诸经籍。精粗小大之义。靡不贯串。而旁通儒书。间以余力为诗文。多有造诣。玘公命首忏事行三昧法。自是进於止观明静之道。 洪武辛亥。出世住孤山玛瑙讲寺。又住苏州北禅。学徒云集。师为开演五时八教。如来一代施化之仪。无智愚高下。人人满所欲而退。一时宗门耆硕。如九皋声公。启宗佑公。咸共嗟赏。谓吴中法席第一。又六年。至杭之下天竺。乃循慈云故事。建金光明护国。期忏七昼夜。为众讲贯无虚日。 太宗皇帝。闻其贤。召为僧录司右讲经。 玉音褒谕。有通东鲁书博西来意之语。居长干西丈室三年。时梦观主天禧。其徒由高者。夜梦诣师室及门。有二神人。兜鍪金甲。卫护甚严。叱止高曰。寺主在是。既觉。诣师告所梦。且曰。公其代吾师乎。踰月梦观卒。有旨。命师主天禧。又三年。升左善世。 太宗皇帝。举靖难。师道衍公。有辅翼居守功。及即位 召衍。至自北京。 命主教事。师以左善世逊衍。而己居右。 上嘉从之。永乐四年 诏修天禧寺浮图。落成之日。 车驾临幸。 命师庆赞。祥光烨煜。万众聚观。天颜愉怿。时有任觉义者。忌师之宠。构词间之。左迁右觉义。疏斥。师不辩。自处裕如。既而 上察其心。复右善世。 仁宗皇帝临御。以老宿数被 召问。礼遇特厚。 命居庆寿寺松阴精舍。以自佚。而 上御便殿。 召师入见。慰劳甚至。遂奏乞还南京大报恩寺以终老。从之。 赐佛像经钞若干缗。给驿舟。 命中官护逃。既至。明年为宣德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微疾。呼寺之住持惟寔。付后事留偈。诀别其徒云。清净自在住。遂化。春秋八十有一。僧腊六十有九。塔全身於凤岭。送者万余人。讣闻。 上遣行人王麟莅祭焉。师历事列圣。一以至诚。而言动必祇礼度。处物和。驭众宽。解逅逢掖士。喜商论文事。三四十年间。巨缁老衲。有文声者。惟师与衍公耳。师所着。有金刚注解附录二卷。应制及与名人唱和诗若干卷。 国家建法会。一切科仪文字。皆师所定。以贻范於后。所度弟子。慈澍圆悟大沾等若干人。得法弟子。圆净鸿义惠朗等若干人。宣德元年秋。示寂於南京。弟子奉龛建塔於长干西南凤岭之阳。复於塔前构精庐以居。工部右侍郎庐陵周忱。为之记曰。公戒行之精。才望之高。既已详见少傅杨公塔铭矣。今之记似可略也。然予於兹寺之建。独有感焉。昔者孔子没。弟子皆冢於墓。服心丧之礼三年。丧毕治任将归。入揖於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子贡反庐於墓上。又三年而后去。盖师之与弟子。所以传其道授其业。有父子之恩焉。后世此道不明。当其师之生存反其道。背之而去者有矣。能服乎心丧之礼者。几何人哉。心丧之礼。且不能服。况望其庐墓至於三年六年之久者乎。予闻。洽公当永乐间。尝为同列所间。 太宗皇帝。欲试其戒行。系之於锦衣狱。一时门弟子。多云鸟散去。独澍公焦心苦骨。从其师於患难。服薪水之劳。未尝一日去左右。卒使其获全行业。蒙被 国恩。大昌其教於晚节。观其尽心所事。不以死生穷达。而有所改易。此盖士大夫之所难能。而澍公能之。予於是重有感也。是用书以为记。使后之观於此者。或因澍公而有所激劝焉。

(有言。靖难兵起。师为建文君。设药师灯忏诅 长陵。金川门开。又为建文君削发。 长陵即位。微闻其事。囚师十余年。荣国公疾革。 长陵遣人问所欲言。言愿释漙洽。 长陵从之释其狱。时白发长数寸覆额矣)。

木严植公传

木岩植禅师。婺人也。得法於虚谷陵公。三坐道场。皆有语录。王文忠公袆。为之序曰。当宋季年。宗门耆宿。相继沦谢。钦公独毅然。自任以斯道重。得其传者。是为虚谷陵公。公遭逢圣时。蒙被帝眷。其道尤为光显。而其上首弟子。则吾木岩植禅师是已。师之入其室也。非唯参决其心要。而且兼传其文印。故其为道。无所不同於公焉。初师出世於宁之西峰。既至袁之仰山。而今迁居杭之慧云。门人集其三会所说。日用动作之语。用故事次第而录之。谓师之道。虽不专任乎言语之间。而因其言语之所及。亦可以知其道之所存也。窃观师之言。机锋峻峭。诚足以启学人之略解。至其敷演之切。告戒之严。则所谓教律者。其道亦不外是焉。夫何近时禅学之弊。其徒唯口耳之是务。袭取昔人之言语。迭相师。用诬已而罔人。脱略方便颠倒真实。而莫之或省。然则於一大事。果何相与乎。学者。於师之言语。苟能以筌蹄视之。庶几目击而道存矣。陵公与师。皆予同里人。予生也后。不及登公之门。而於师幸有游从之雅。姑述渊源之所自。以序其语录焉。夫忠文公。文章勋业。表率一时。为开国第一流人。即一字一言。将取信天下后世。岂妄许可人者。而独私乡曲耶。吾是以知木岩之人之德。定大有可观当于忠文。故忠文。虽欲避乡曲不言木。庵不可得也。惜其行迹泯没。姑拈序略代小传。以见木岩云。

晓山亮传

元亮。字晓山。河南信阳萧氏子。诞夕室有光如昼。甫长茹素诵佛。不为俗营。父携之宦游棠。遂家焉。棠宝林寺僧至福。道高一时。师礼而祝发。福示以禅要。有省。且指参古渝幽谷禅师。才入室。契如针芥。尘劳迸於一见。疑滞销於片言 洪武壬子。归棠建宝顶。大弘道化。时方选名德高流。有司以师闻。被 诏住报恩。迁大慈。 宸章屡降。有幽兰久隐棠林下。不觉微香泄九天之句。师力求退院。久之乃 赐还山。初蜀藩。请师入内庭说法。赠以金襕衣锡钵诸物。并 上所锡赉。师受之存。为十方招提。始终不御也。尝有示徒颂曰。瓮里何曾走却鳖。虾跳元来不出斗。出世若无坚固心。六道轮回空自走。庚辰十月十三日。忽索浴更衣危坐。时天净无云。日轮亭午。但闻轰雷三阵。圆光现於空际。其数如之。遂化去。茶毗。舍利如注。

德昂传

德昂。别号伏庵。会稽吴守正子也。元季兵起。守正避地石门。镇苗兵乱。母禹氏。投水死。昂年十二。从守正归越。未几。守正亦死於兵。昂无所依。去金华山中。削染为僧。修摄精厉。居然耆宿。人望而敬之。及干戈甫定。渡钱塘省亲墓。宋学士濂。序以送之。称其至孝有儒行。会修元史。昂入京。以母死事。告於史氏。遂得列传。归治母墓。榜其居曰白云。先陇镇人。表为真母轩。昂。后不知所终。

形非亲不生。性非形莫寄。凡见性明心之士。笃报本反始之诚。外此而求离。道逾远。昂之见性明心。吾不知何如也。只哀哀一念。至懃至恳。亦足为吾道解嘲。虽大慧禅师。为父母立后。亦不过推广此心。岂有一毫加於昂哉。

天渊浚.季芳联二公传

清浚。字天渊。台之黄岩人。具戒游参。见古鼎铭公有所入。命司内记。说法於四明之万寿。未几。弃众归隐清雷峰中。荐绅先生。挽留不可得。宋公濂。作文送之。其略曰。余初未能识天渊。见其所裁舆地图。纵横仅尺有咫。而山川州郡。彪然在列。余固已奇其为人。而未知其能诗也。已而有传之者。味冲澹而气丰腴。得昔人句外之趣。余固已知其能诗。而犹未知其能文也。今年春。偶与天渊会於建业。因相与论文。其辩博而明捷。宝藏启。而琛贝焜煌也。云汉成章。而日星昭焕也。长江万里。风利水驶。龙骧之舟。藉之以驰也。因征其近制数篇读之。皆珠圆玉洁。而法度谨严。余益奇其为人。传之禁林。禁林诸公。多叹赏之。余窃以为。天渊之才。未必下於秘演浩初。其隐伏东海之滨。而未能大显者。以世无仪曹与少师也。人恒言。文辞之美者盖鲜。呜呼。其果鲜乎哉。方今四海混同。文治聿兴。将有如二公者。出荷斯文之任。倘见天渊所作。必亟称之。浩初秘演。当不专美於前矣。或者则曰。天渊浮图氏也。浮图之法。以天地万物为幻化。况所谓诗若文乎。是同然矣。一性之中。无一物不该。无一事不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诚不可离而为二。苟如所言。则性外有余物矣。人以天渊。为象为龙。此非所以言之也。天渊将东还。士大夫多留之。留之不得。咏歌以别之。以予与天渊相知尤深也。请序而送之。

道联。字季芳。鄞人也。幼读儒书。穷理命之学。长依荐严羲公。修沙门行。寻尝内记於大天界寺。遂嗣法於净觉禅师。矩度雍容。进退咸有恒则。盖温然如玉者也。丛林之中。咸器重之。或挽其为住持事。则谦然不敢当。且曰。我心学。未能尽明也。三乘十二分之说。亦未能尽通也。我归四明山中。求诸己而已矣。宋公。亦作序送之。二公皆於道有闻。而退然不居。有高尚之风焉。宜乎。见称於长者也。

示应传

示应。宝昙其别号也。其先世。自汴入吴。宋丞相王文穆公之后。有居吴兴者。祖父皆隐德弗耀。唯信慕出世法。母朱氏。奉佛尤谨。一夕梦僧踵门而娠。既而有僧自天目来。知断崖禅师谢世。正梦时也。自是人皆谓。师为断崖再世。在襁褓中。遇僧辄喜而笑。解礼佛迭足而坐。所至缁白景从。莫不皆以和尚称之。虽老师宿德致敬。坦不为让。人争施金帛。得之随方立僧伽蓝造佛像。余则给施贫乏。 高皇即位。访求山林遗逸。及有道行之士。师被征。应对称 旨。赐膳慰劳。久之。令居龙河天界寺。 洪武十一年。 上以峨眉乃普贤应化之地。久乏唱导之师。曰无如应者。召见慰而遣之。居八年。蜀人咸被其化。时诸 藩邸王侯士庶。施者日至。乃於绝顶光相寺。范铜铸大士像。构重板屋以覆之。二十四年。分僧清理释教。 上谕僧录司官。宝昙居蜀。人服其化。就委区理。讫事来朝。以次年六月。复命京师。处置如式。深得 上心。天颜大悦。因奏先所居吴门集云妙隐大云三阿练若。同一根蒂。今离而为三。乞合为一。 上是其言。 敕赐南禅集云之额。期十月陛辞而还。而疾作矣。以六月初九日。瞑目跏趺而逝。时隆暑。颜色不变。芳香袭人。得寿五十有九。僧腊如之。 上闻。为之伤悼。寻遣官谕祭。饭僧三千员。茶毗。会者以万计。其徒分遗骨。归姑苏峨眉。各建塔奉之。信士李正。因亲侍日久。凡出处不约而先至。后事尤尽心焉。师平生不作表襮之行。而世共尊之。不为溢美之言。而人益信之。屡营梵剎。不居其功。云之若遗焉。非其了达生死皆如幻梦者。能若是乎。

守仁.德祥二公传

守仁。字一初。富春妙智寺阇黎也。诗文友德祥。字止庵。仁和人。二公当元末。有志於行道。因时危乱。郁郁不自得。遂肆力於诗。并有声於时。一初尝云。我辈从事文墨。非以废道沽名。盖有不得已也。止庵云。诗岂吾事耶。资黼黻焉耳。观此。可知二公之心矣。一初诗。清简有远致。杨廉夫。极称赏之。又善书。笔法遒劲。入我 朝被征。为僧录右善世。时南粤贡翡翠。一初题诗云。见说炎州进翠衣。网罗一日遍东西。羽毛亦足为身累。那得秋林静处飞。 太祖见之怒曰。汝不欲仕我。谓我法网密耶。止庵。住径山唱道。为禅者所宗。风化翕然。亦以西园诗忤 上。二公皆以诗贾祸。几於不免。然止庵。律己甚严。临众有法。气象巍然。一初日暮无聊。颇涉不羁。不得蒙法门矣。从是见二公之优劣。故止庵得稍酬初志。而一初则终於不振。至止庵就化。倚座示众。若无经意於死生。脱然无系。景光尤可想而见也。

明河曰。非庄老不行六朝教也。非诗文不大宋元禅也。去古渐远。余波末流。自应至是。然道之真伪。与夫说之是非。吾犹得即其言而观之。至於今则大不然。椎鲁不文之人。冒棒喝为禅。以指经问字为讳。何暇於诗文。轻浮躁进之士。执门户为教。方入室操戈。是图何有於庄老。愈趣而愈下。觉六朝宋元间。法道虽变古。犹为可观。因记二师数语。感时之叹。莫如今也。

雪庵和尚传

雪庵和尚。名暨。不知其姓。当变时 文皇入京。和尚方壮年披剃。走西南重庆府之大竹善庆里。山水奇绝。和尚欲止之。其里隐士杜景贤。知和尚非尝人。遂与之游。往来白龙诸山。见山旁松柏滩。滩水清驶。萝篁森蔚。和尚欲寺焉。景贤豪有力。亟为之寺。和尚率徒数人入居之。听夕诵易乾卦。山中人固谓佛经。景贤知之。不忍问。惧不能安和尚。和尚亦知景贤意。改诵观音经。寺因名观音寺。和尚好读楚辞。时时买一册袖之。登小舟急棹进中流。朗诵一叶。辄投一叶於水。投已辄哭。哭已又读。叶尽乃返。众莫之知。景贤益怜敬之。终不问和尚。和尚好饮不戒。日注酒一壶俟客。客至辄饮。不则拉樵牧竖入饮。半酡呼竖儿和歌。歌竟瞑焉而寐。和尚颀而秀爽。指柔白翦翦。落笔成章不甚工。然意气涣发。又能感怆人。或曰。和尚为建文时御史。死之日。其徒问。师即死宜铭何许人。和尚张目曰。松阳。问姓名不答。有诗若干篇。

当雪庵痛哭时。若遇善知识一点。吾见其涣然冰释矣。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回此以学道。何道之不克。故曰德山临济。若不出家学佛。定为曹孟德孙仲谋无疑。世出世法一揆。惜哉。雪庵之不遇。如临济德山者。一点化也。

大善国师传

实哩沙哩卜得啰。东印土拶葛麻国王之第二子也。父母感奇梦而生。在童真位。聪敏不凡。而百无所欲。唯见佛法僧。则深起敬信。年十六。请命出家。遣礼孤捺啰纳麻曷萨弥为师。剃落受具。资受学业。习通五明。阖国臣庶。以师戒行精严。智慧明了。尊称为五明板的达。师足迹周遍五天。从化得度者甚众。凡过道场塔庙。必躬伸尽敬。至地涌塔。修敬卓锡。而禅塔以久圮。劝国王修治。脱管心木。木下纪师名号。众咸异之。永乐甲午。入中国。谒 文皇帝於奉天殿。应对称 旨。命居海印寺。丁酉。奉 命游清凉山。还都。召见武英殿。天语温慰。宠赉隆厚。授僧录阐教。命居能仁寺。岁甲辰。 仁宗昭皇帝。举荐扬大典。师掌行。特授师号圆觉妙应慈慧普济辅国光范弘教灌顶大善大国师。赐金印宝冠供具仪仗。乙巳。 宣宗章皇帝。举荐。亦命师掌行。师平生。不矜名。不崇利。外示声闻。内修大行。遇 恩宠而志意愈谦。涉诸缘而戒行弥确。在京师。受度弟子数千辈。各随器宇诱掖之。渐引次升。不立遏捺。难行蹊径。使人望崖而不敢前。将化。谓弟子不啰加实哩等曰。吾自西天行化至此。今化缘已周。行将逝矣。汝等。各当善护如来大法。毋少懈怠。言讫。俨然而寂。实宣德丙午正月十三日也。讣闻。 上悼叹之。命有司具葬仪。阇维。收舍利於香山乡。塔而藏之。遗命分藏清凉山。圆照寺亦建塔焉。

德琮传

德琮。姓杜氏。唐拾遗子美之后也。出家崇山。自食其力。水耕火种。两股皆有日炙痕。博通内外典。素不出山教化。人罕知之。 成祖使中官至汴。廉得其名。还奏於朝。适西番进一僧至。言三教九流。无不通彻。堪为中国王者师。 上不悦曰。堂堂天朝。岂无一人可当之。诏征德琮至。赐金襕袈裟银钵盂。明旦普召众僧。各坐高几。辩对其僧。谈吐出入九经。滔滔如注水。琮讷於应对。众初疑之。有顷。忽问西僧。谛字何义。西信应稍迟。琮乃大声训解。鸠大藏。探儒书。历示以字学之义曰。此而不知。焉用称学。西僧羞恚。顶礼叹服辞去。 上喜。召入赐坐。即日授左善世。为作室鸡鸣山。以为修藏之所。年五十七。说偈示寂。 诏起塔於山之阴。赐御祭者三。

息庵观公传

慧观。别号息庵。胡忠简公铨之后也。依青原虚白镜公为沙弥。青原深山中乡。先生陈宗舜。时来寓静。师事之甚谨。日暮受教。繇是博通文学。既长。剃落游方。从名德启发。沛然有所悟入。拄杖之迹。几遍寰中。居蜀最久。蜀献王供养之。尝曰。此真道人也。府寮多老成名士。皆下礼於师。正统改元。初至北京。尊信者合力。建一剎於城之东北隅。居之。参谒问道者。履满户外。一日杨东里。造其室见函香施供相继踵。因戏之之云。如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何。师徐曰。学人假是致其诚。吾不可却。公何异焉。及入视之。萧然无长物。惟忠简公。及杨忠襄。杨文节。胡刚简四公。遗像在焉。东里又云。不犹滞於相乎。师曰。之数公。名德相高。皆山川之毓灵。国家之元气。且胡杨世好。是四纸。吾先人所宝。吾敢忽诸。东里叹曰。师好贤重德如此。岂寻尝离伦绝类。自诡欺世。以为高者之伦哉。未几坐脱去。善信塔而祀之以屋。有语录一帙。东里为书其首行之。

德然传(附道安)

德然。号唯庵。华亭张氏子。生具异相。左足下有一痣。口能容拳。舌能舐鼻。七岁诵法华经於杭之天龙寺。慨然有游方之志。初见石屋珙公。后参千岩长禅师。大有契证。珙。嘱以缘在吴松。为书松隐二字与之。素首座。以福薄不可出世为人。尔其步素公之后尘乎。遂归里於城南。结庵以居。揭珙书为额。足不越阃者数年。尝劙指血。命高行僧道谦。书华严经八十一卷。 洪武初。以有道征。未几以病还。尝曰。学佛法人。无徒恃见地。一知半解。济得何事。顾力行何如耳。繇是愈益精励。间亦为韵语。不与人倡和。自适而已。有船居诗十首。清绝可诵。又建七级塔。奉藏血书法宝。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辞众。泊然而逝。塔全身於松隐庵。法子曰道安。矢节砺行。有乃父风。常行般舟三昧。永乐丙申。年七十七化去。遗偈云。不会掘地计天。也解虚空打楔。惊起须弥倒舞。海底虾蟆吞月。踏翻生死大洋。说甚沤生沤灭。

妙智.明瑄二师传

妙智。号白猷。浙东杨氏子。孺时。哺以荤腥辄吐。自是素食。杨氏固世信佛乘。一日随父诵法华经。至火宅求解。父异之。十四出家。依灵鹫寺东林长老。林目其颕秀欲试之。适月出。林出对曰。日瞑来看天际月。何患无明。师指佛龛灯。应声云。烛残剔起佛前灯。管教续焰。林喜曰。此子再来人也。吾所有不足以待之。因勉令遍参。由是南造雪峰。西抵峨嵋。蹑天台雁宕。叩参诸识。深得言外之旨。尝叹曰。佛法无深浅。但在力行。苟无得掠虚。虽望隆佛祖。於己何益。后入庐山。於天池旧址。葺茅居焉。母陈氏。年七十余。一日暴卒而苏。语家人曰。昨至一处。见宫室严邃。叩其门。门者不许入。指我归路。仍与偈云。八十四年狮子母。偶因风烛悟无常。好个愚溪勤念佛。天风吹送藕花香。时师在庐山。自号感溪云。后母果八十四岁卒。永乐戊子秋夜。师与静主数辈向月。忽吟汪鼎新诗。庵无人守。庚申夜。池有荷开子午花。众问何意。笑而不答。浃旬晨起。沐浴端坐。谓众曰。今日庚午矣。偈曰。内无内外无外。七十二年。随方不碍。撇下臭皮袋。良久曰。自在。遂寂。

明瑄。蜀江津人。有戒行。性至孝。尝夜卧心动。曰。是必吾亲之故也。遂夜驰二百里至家。母果病。刲股以进。母寻愈。感异云笼室之瑞。里有盗者。梦师领一将军。持斧将斩之。祈哀得免。明日诣师求解。师曰。吾梦亦然。可速悔改。不然祸及无救。后盗迷如故。一日暴疾。连呼瑄师救我救我。无几何死矣。师年八十而化。山下人。见五色云中。持锡飘然而去。

启东白传

善启。字东白。晓庵其号。姓杨氏。苏之长洲人。杨故簪组。累世家吴之支硎山。值兵徙北郭。父永年。母陆氏。师甫能言通佛典。父母异之。命入无量寿院。礼永茂为落发师。既长。屏迹龙山。穷日夜力於经史百氏不辍。声誉隐然起。少师姚公广孝。善世洽公南洲。皆器重之。而典记於洽公者甚久。永乐元年。主苏之永定。六年。主松之延庆。逾年擢本府副都纲。住南禅寺。寻应 召纂修永乐大典。预校大藏经。 赐金缕袈裟一袭。时三殿灾。 诏求直言。师上疏陈利病。不报。一时名人。如沈民望。王希范。王汝玉。陈嗣初。钱溥。赵宗文。皆与师为方外交。尝遇牡丹盛开。邀集题赏。钱塘瞿宗吉。雄於词赋。师与对垒。常用一韵往复百首。词锋益锐。海内传焉。此师之绪余也。正统八年十一月八日卒。距 洪武三年十一月十五日。世寿七十五。僧腊六十。即示寂之岁。弟子等奉柩。归葬於旧隐龙山。遵治命也。钱文通公溥。铭其塔。叙曰。夫以交之深者知必至也。言之伙者情必厚也。昔宣德间。大理卿胡公槩。巡抚东吴。威声大振。於师独加敬礼。时溥方冠。欲应乡举谒公。师忽见而喜之。遂入白於公。得预乡举。然溥亦始聆论议。察其动止。毅然一儒者。繇是往还[款-士+止]洽。数日不见。必折简招之。简类欧语。作字有帖意。见必肃衣。焚香啜茗。坐语移时。去则且谈且送。或闭户发箧。出古人真迹。对阅评品。诗文皆不务蹈袭以为奇。至论儒释之辩曰。且各为其教。又曰。东鲁垂道。西竺见性。皆莫先於厚本。故虽离父母。养生送死。一务从厚。与兄弟极友。爱抚诸侄。教养兼至。交四方宿儒名缁必以诚。未尝见惰容。然非其人。亦未尝与交此。韩子谓墨名而儒行者也。溥也荷师期待既久。倘以余齿。无负於斯世。则亦无负於所知矣。

(何氏丛说云。钱文通。小时即有文誉。郡中有一僧。名善启。号晓庵。有诗名能书。乃十大高僧之流亚也。永乐中 召至京师。修大典。后为僧官。住南禅。周文襄公为巡抚。甚重之。每公事稍暇。即徃南禅。与启公谈语。时钱文通为秀才。亦与启公交欵。一日学中散堂。过谒启公。以蓝衫置栏栒上。继而文襄适至。屏当不及。文襄问之。启公因称文通之才。文襄即请相见。索其旧作。观之。大加赏识。遂为相知○何氏言巡抚。是周。钱自云是胡。当是两时。胡前而周后)。

启原传

启原。姓张氏。太初其字。日本人也。九岁祝发。习教乘。精戒律。喜观中国文字。能指斥利病。又心慕中国名山禅老之盛。观光之志益决。以吴元年航海而来。足迹几遍寰宇。叩诸禅蒙印可。 洪武丙寅。入安固梅公洞。见四山环翠。两石相沓。中虚若禅龛。相对怅然曰。禅客相逢只弹指。此心能有几人知。此地可息吾足矣。是山久为虎蟒之窟。樵斧不入。荆棘弥天。自师居之。诸孽屏息。山下居民。时见峰顶有光。稍来亲近。不数年遂成丛席。闻风访道者。尝数百人。永乐丙戌。立生塔於院南。以为退修待寂之所。曰吾老矣。自为之无累后人。明年三月一日清晨。礼佛毕。入塔端坐。众奔视。已逝矣。宣德间。开塔见。头发披垂。指甲曲绕。闻风雷震仍闭之。师有语录三卷。会通儒释。言道无滞也。

复见心传(如筏)

来复。字见心。豫章丰城王氏子。以日南至生。故取易卦语识之。有志行清净行。欲绝尘独立。遂归释氏。与同袍恭肃翁。誓屏诸缘。直明涅盘妙旨。久之。窥见全体无碍。然未以为至。走双径。谒南楚悦禅师。自陈厥故。当机交触。如鹘落兔走。不间一发。悦。深然之。留司内记。越三载。复约标士瞻。修西方净土。於吴天平山。刻期破障。比禅观尤力。浙省右丞相达公九成。慕师精进。起住苏之虎丘。辞不赴。会兵起。避地会稽山中慈溪。与会稽邻壤。中有定水院。直东海之滨。幽阒辽敻。可以缚禅。复延师出主之。师为起其废。禅门典礼。依次举行。瓶锡翩翩来萃。乞食养之。共激扬第一义谛。寻以干戈载途。不能见母。作室寺东涧。取陈尊宿故事。名为蒲庵。示思亲也。自时厥后。鄞人士。请师居天宁寺。时寺为戍军营。子女[狂-王+(廿/(土*自*土)/ㄆ)]杂。其亵楼尤甚。师言於帅。阃移其屯。斥群奴。汛扫建。治其弊坏。一还旧贯。师望日以重。大夫士交疏劝。主杭之灵隐。适有 诏征高行僧。师两至南京。 赐食内廷。慰劳优渥。洎建普荐会。师奉 勑升座说法。辞意剀切。闻者咸有警云。师敏朗渊毅。非惟克修内学。形於诗文。气魄雄而辞调古。有识之儒。多自以为不及。其推师者。李谕德好文。则曰。任道德为住持。假文字为游戏。陈状元祖仁则曰。禅源妙悟。教部精探。内充外肆。僧中指南。至於楚国。欧阳文公玄。潞国张公翥。见诸觚翰间者。奖予为尤至。学士宋公濂。至称其文。如木难珊瑚之贵。公卿大夫。交誉其贤。 皇上诏侍臣。取而览之。褒美弗置。当今方袍之士。与逢掖之流。鲜有过之者焉。 洪武二十四年。遂罹於难。噫是亦数也已(时。山西太原捕得胡党。僧智聪。供称胡惟庸谋举事时。随泐季潭。复见心等。徃来胡府。二公繇是得罪。泐责服役造寺。师遂不免焉)。师在定水时。手度弟子。曰如筏者。戒行端谨。通内外典。善书能吟。雅为缁林白眉。永乐中。两膺 召。命尝住奉化之岳林。及抚州之翠云。有翠云稿。年八十五。归永明终焉。

如[氶/巴]传

如[氶/巴]。号蔤庵。嘉禾姜氏子。母殷氏。感吉梦而娠。师生而秀异。不乐处俗。依真如衡宗继公为师。继。故义苑白眉。师深造堂奥。徐知文字非究竟法。以景泰庚午。至杭。参空谷隆公於修吉山。问露柱因缘。谷良久曰。此是说不得底自会去。久之。谷亡。自惟失怙。始专心净土法门。自利利人。一归乎是。以至劝人念佛。数以米一粒一声。积二百斛。炊饭以供众。散施佛图若干万。如此多历年所。师尝以五灯会元。篇帙浩重。未摄略机。遂锐意抄简。以为务使揽要知归。不在繁文也。书成。目曰禅宗正脉。学者便之。阅览之次。至杜鸿渐谒无住禅师庭树鸦鸣处。似有省。曰果然是说不得底。师素有琢磨静行。无浮滥之习。虽年老而进道益力。不以略有所见。便自休歇。道无尽。吾不可有尽求也。晚年罄衣钵。刻缁门警训。与年相若者共之。意可见矣。后终於本山。

天印持公传

能持。闽之延平人。出家於天宁光孝寺。习经目过成诵。天宁非禅者居。所事阘茸。师弃去而游方。殆遍名山。亲近诸名宿。后於海舟慈公言下有省。无出世意。寻归故里。结松关自休。造进日深。人无从津测。后学众四集。师亦不能终靳其说。小师随说而录。目曰天印语录。天印。师号也。又有彻空内集。洞云外集。皆直透玄微。不露蹊径。人谓师善为鸣道。师如不闻。年八十一。集众告寂曰。父子上山。各自努力。个事如何。天雨地湿。且云。吾死且无葬。三年后某日。有大星自东过西。葬吾时也。既寂。徒众安其蜕草堂竹轿中。矻坐如生人。虽盛夏。蝇蚋不侵。无秽气。至其时。众曰。曩所言幻语也。言未毕。有星大如斗。从东入西。声轰然而没。众大惊。遂葬之。署曰天印禅师。

了用.德潮.无碍三师传

了用。号雪机。姓张。遂宁人。初为应教。偶出遇天渊和尚。谓之曰。观子气韵堪出家。师曰。吾犹为俗人耶。渊曰。行俗事为俗人。讵在发之有无。遂感悟。弃所业。一衲从渊学禅。久之有得。人欲挽师出世。师摇手曰。不入这[袖-由+呆]社。因结庵而隐。赋诗云。傍树修庵倚翠岑。烟霞缭绕白云深。愚痴祗合栖泉壑。潦倒何妨论古今。怪石溪边涂去迹。浮岚岩下绝来音。太平世界元无事。空自劳劳向外寻。七十二岁。卒於山庵。

德潮。号普光。姓陈。其先浙人。 国初。从父廉宦游。遂家於蜀。师生多异征。出俗。从珠玉山无际禅师游。三年。得际首一肯。乃入永兴山。卓庵居静。草衣木食。造诣难量。山高峻苦无水。师入定。觉石中泠泠声。随以杖点之。泉涌出。今耳泉是也。且预知未来事。奇迹颇多。师固自秘之。人不得而传。八十九而寂。

无碍。信阳人。有至行。持一钵入南岳天柱峰狮子崖。崖中仅容木榻。无碍。坐木榻。啖野菜。不谷食者七年。邑人闻而造焉见之。为之吐舌。乃谋所居。共力新南台寺以处之。弘治间。太崖李公游衡山。所称有僧崖居食生菜。衣百结如粟穗。见人嘿嘿者。即无碍也。野云孤鹤。飘飘然无与於斯世。一时名公多重之。瘳道南太守乔瑛。御史刘旸等诸公。皆有诗赠。脊梁直脚跟稳。三师高风。居然可想而见也。

宗林传(附智淳)

宗林。字大风。朽庵其号。杭人也。幼孤。母忧其不能自立。舍送普宁庵。事某师为童子。诵经执务。能得师欢心。及长。精戒行。起息必慎。不妄与人交。交必以道。能诗文。不漫作。作必惊人。性至孝。虽出家。孜孜以母为念。曰戒不忘亲也。自是流誉遂达 宸听。弘治中。被征入京。 命为登坛大戒主。为学佛者师。又 敕提督五台山。校正清凉通传入藏。正德改元。 赐紫衣玉带。大宗师之号。西直门外大香山寺。立宗师府居之。虽际荣盛。处之若无。淡如也。有诗云。天命传来墨未乾。栉风沐雨上长安。低头懒进三公位。洗足羞登万寿坛。闻戒故多持戒少。承 恩虽易报 恩难。何如只向山中住。松竹萧萧共岁寒。师倦於津梁。 奏乞南还。得请喜。而有诗云。再拜下 丹宸。衣香 御路新。九门三月雨。千里一归人。马踏残花路。莺啼细柳春。因思头白母。心火热如焚。二诗可以想见林为人矣。

前是。杭有智淳者。亦以戒行着声。尝於灵芝寺说戒。受从颇众。正统间。被征为登坛大宗师。至景泰六年。沐浴坐化。 上遣礼部赵勖 谕祭。碑石现存灵芝寺中。

补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