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诗学渊源

卷四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古诗章句

王世懋《艺圃撷余》曰:“唐律初而盛,盛而中,中而晚,时代声调,故自必不可同。然亦有初而逗盛,盛而逗中,中而逗晚者,‘逗’者,变之渐也。非‘逗’,故无由变也。亦如《诗》之有变风、变雅也,《离骚》便是远祖。子美七言律之有拗体,其犹变风、变雅乎!唐律之由盛而中,极是盛衰之介。然王维、钱起,实相倡酬。子美全集,半是大历以后,其间逗变,实有可言。如右丞‘明到衡山’篇,嘉州‘函谷’、‘磕磋’句,隐隐钱、刘、卢、李间矣。至于大历十才子,其间岂无盛唐人句?盖声调渐移,犹未相隔也。学者固当严于格调,然必谓盛唐人无一语落中,中唐人无一语入盛,则亦固哉其言诗矣!”

综觐上述,其理甚明而确。盖不仅唐律己也,自尧、舜至于元明,莫不始逗而中变。发源穷脉,历历可按。初唐律诗,始于齐梁,衍于陈隋。近代乐府(齐梁之间乐府曰近代乐府,详后。)之声调,实为唐律逗变之渐也。而齐梁之排偶,乃始于建安、黄初之间。如魏武诗“戎马不解鞍,皑甲不离旁。神龙藏深泉,猛虎步高冈”;陈思之“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鸭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等句以启其渐。而魏文之《铜雀园》诗,几通首似之。自兹厥后,如陆机、潘岳辈,渐逗晋末,入宋衍齐,遂盛于梁陈矣。唐人于古风、律诗之外,有“拟齐梁体”者,始有齐梁之声调。其实沈约诸人,当时殊未必有一定之格律也,故言声调者,必断自齐梁,齐梁之前,固无声调可言。特其本《风骚》而成咏,章法、句法自准前规。故远自《国风》,下逮汉末,约略章句以取证焉,若谓古诗既无声调,复无章法,则惑矣!

△国风

双声、叠韵,人颇为齐梁病。不知四诗声中。《三百篇》无一章无之也。回环往复,其韵若流。

古人歌诗,一篇之中,用字极少。短章复句,转多深意。简而不嫌其简,复而不嫌其杂,今人不能也。

孔子采《诗》,所以存诸侯、人情、风土之真也,读《诗》者,往往可证《春秋》之是非。《叔于田》一篇,可见叔段之仁,国人爱戴之深也。而《春秋》微言,于是益显,所谓“诗史”是矣。

古人用韵,灵活而不泥。长篇转韵,自一二韵至五六不等。然其所用之韵,每就上章现成之韵为转,如流赴壑,初无杂出之病。虽以平转仄,或仄转平,亦必求音韵相近者。如“孑孑干旗,在浚之都”叶平,下转祖,五仄韵。不若后人,所转之韵任意而不讲也。(如唐人七古,转韵之韵,类非篇中数见之字也。)故语既古拙,声极铿锵,第非细按,不能见其妙致。顾甯人、毛西河等皆误谓通叶、转叶也。(惟此只可用之四言及长短句。至五古、七古,体式不同,不可也。)

《诗雅颂》,一篇中,首尾章法必有异;一章中,起结之音韵必多变。古人协律歌吹,如今人之引和杀尾也。

古诗四句中,落韵上下全平者,必叶其三,或间句上下相叶。两汉犹然,至建安、黄初,或不尽讲及此。而入南北朝,以至于唐,始复。

古诗皆句句叶韵,故《柏梁》因之。《三百篇》有不叶于此章者,亦必叶于他章。如“伯兮竭兮”篇第二章“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沐”字不叶,然与首章起句同韵而叶第三章,盖总不出一篇之外也。

△就句叶

诗有单句出韵,于上下章不叶者。又或于转韵处,往往就句自叶,如:“萋兮菲兮”、“如晕如飞”、“我有旨酒”等句是也。

△转韵一法

诗于转韵之处,就句叶外,有于结句入声而转平声者。如“皎皎白驹”末章“毋金玉尔音,而有遐心”。其“玉”字句,韵叶上句“生刍一束,其人如玉”者也。又如“我行其野”篇亦然。但以平转平、以仄转仄者,可不论也。

又有于本章中先伏一韵者,尤数见不鲜。如“大邦有子,倪天之妹,文定厥祥(。伏韵。)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转)不显其光”是也。

又有叠一句叶上韵者。如“有者弁”篇,首章“附于女萝,施于松柏”,“女萝”句叶上韵,“松柏”句叶下韵也。

△三句转韵

诗有三句一转,而意仍连下句。如“尔还尔入,我心易也。尔还不入,(叶上三句,下转平。)否难知也。壹者之来,俾我只也”。又《大雅》“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亦然。是即唐岑嘉州之所本也。(《韵补》误易作平。)

△三句两叶

诗有三句两叶者,如《大雅》“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卖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或云六句通叶,其如语气不属何。

△双声、叠韵

《诗》双声、叠韵中,最明显者如《大雅》“有卷者阿”篇,如。伴涣尔游矣,优游尔休矣。等句,谓为偶然,决无其事。故知沈约“八病。,必非如此。

△语助入韵

顾炎武《诗本音》曰:“凡《诗》中语助之词,皆以上文一字为韵,如兮、也、之、只、矣、而、哉、止、思、焉。‘我思且忌猗’之类,皆不入韵。故‘寤寐求之’句,以‘求’不以‘之’也。又两字如‘著之’、‘乎尔’是也。但每章中独用一句者则入韵,古诗歌、楚词皆同此例。”言诗者不可不知也。

△通章成韵

《诗》“汉之广矣”及“亦既见止,亦既观止”等句,皆通三章成一章法,故不必于本章取叶。顾甯人以谓通叶者,误也。又“出宿于干,饮饯于言,载车载牵”,当作“牵”。“脂泽其轮,而挽其车”次章,“曹”当作“潜”。《尔雅》《释水》:汉水别名曰潜。又地名。《春秋隐》二年,公会戎于潜。今“牵”音“辖”,则音乖而义强。韵既不协,且上下两章亦不成章法矣。

△用韵不拘

《诗何彼衤农矣》,上章以“衤农”为韵,下章则以“矣”为韵。古人用韵,变化不拘且,无杂出之病也。

△唱和歌诗

《诗》“汉之广矣”、《麟之趾》、《殷其露》、《野有死》、《何彼衤农矣》、“彼茁者葭”、“绿兮衣兮”、“燕燕于飞”、“终风且暴”、“凯风自南”、《出其东门》、《关雎》等篇,皆相和歌诗也。故末句不叶,三章通为一韵。所谓一唱三叹,余声煞尾。新乐府《阳关三叠》亦即此义。

△上下句叶

“习习谷风”。(叶心。)“以阴以雨”。(叶怒。)“勉同心,不宜有怒。”

“采葑采菲”。(叶违。)“无以下体”。(叶死。)“德音莫违,及尔同死”。更有“涉彼阿丘”“行道迟迟”、《君子于役》诸篇,唐人律诗有本此体者。(详后。)

△上下转叶

“乃今之人也,怀婚姻也”。(叶人。)“大无信也,不知命也。”(叶信。)

更有《匏有苦叶》、“式微式微”、“静女其变”诸篇,“信”、“命”古皆平声,此或暗合,然别篇则固转韵也。

△首尾叶韵

“鱼在于沼”。(叶。)“亦匪克乐,潜虽伏矣”。(两句叶。)“亦孔之”。

更有“哀哉不能言”等篇,“乐”诸家并音“效”,非也。

△三声通叶

“自牧归夷”。(平。)“洵美且异”。(去。)“匪女之美”。(上。)“美人之贻”(平)。

又有“彤弓招兮”、“零露溥兮”诸篇,顾甯人、毛西河以谓通叶,实则古人自有此一体。上一篇亦可为首尾叶韵,盖“异”,古通上声也。

△句中叶韵

“有弥济盈,有鸢(叶弥,鸾从唯得声。)雉鸣。”(叶盈)。“济盈(叶)不濡执,(叶牡)。雉鸣(叶盈)。求其牡。”他如《君子偕老》等篇,皆是。又《大雅》:“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又“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不闻亦式,不谏亦入”。皆句韵也。

△字字叶韵

“凤凰(叶桐、冈、阳。)鸣矣,(叶生)。于彼高(叶朝)。冈。梧桐(武王以同叶封弟于唐,古人“桐”“唐”音同。)生矣,于彼朝阳”。“摹摹(叶离)。萋萋,(叶喈)。离离喈喈。”

△长篇平仄间叶

“韩侯取妻,(叶之)。汾王之甥,(迎)。蹶父之子。(叶里、止)。韩侯迎止,(迎叶甥、止、子。一句分叶数韵,诗常有之。)于蹶之里。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丕显其光。(此三句自叶。)诸娣从之,(叶)。祁祁如云。韩侯顾之,烂其盈门。”

一章之起,三句不叶,而分应各句,竟无句不叶。

“有瞽有瞽,在周之庭。(两句不相叶,而分叶各句。)设业设虞,(叶瞽。)崇牙树羽。应田县鼓,靴磬祝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以上叶瞽、虞。)唣唣厥声,肃离和鸣,先祖是听。(以上叶庭。)我客戾止,(叶瞽)。永观厥成。(叶庭)。”

起两句与结两句对照,成一章法。其他“砒兮砒兮”,“君子于役”,“嗟嗟列祖”,皆然。又“野有死”叶,“有女怀春”是间句叶也;而“白茅包之”,“茅”“包”自为叶“吉士诱之”,“士”、“诱”亦自为叶,则更巧矣。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