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弥勒经疏
新罗 憬兴撰
三弥勒经疏
兴撰
弥勒上生经料简记
将释此经。略以五门分别。一者述教兴缘起。二者广辨□□□。□□□□□□。□□□□□。五者随文解释。
所言□□□□□中有二。一者略辨。二者广辨。言略辨者。窃以法性致深。体遍法界。用周宇宙。体遍法界。故远近难量。用周宇宙。故空有岂测。良真理同□□□□□。智了真际。无所照故无所不照。无所融故无所不融。无所不融故理事俱现一心之镜。无所不照故镜智同潜一如之海。是义至圣圆智方等究证。是故弥勒大士位登妙觉。迹垂娑婆。位登妙觉。故二障暗映用四智镜。迹垂娑婆。□□□□□□□□□□□□□□□□□□□□□□□□德。所以德高群魔自摧。功大诸异学类兹伏。是□□□□□路开涅槃门。为息苦轮故近在兜率。远临坏劫。□□□□□□□□□□□□名□故说此经第二广辨者且□□□□□□□□□□□□□□敬心由□圣□妙□□□□□□□证净信故二为于正法生尊重心。显已所闻令生信故。三为欲□众放光召众睹相云集故。四为欲叙事将说法时雨华动地故。五为欲宣说真实义及多所作故。真实义者。即诸经中所有正宗。称其机宜获利乐。故名真实义。义者义利也。多所作者前真实义。末代拯济无极故。名多所作。多所作者。应为第六。然而真实机故。合一判也。将此相须诸大终宣说因缘。略为三义一神力所作。即摄众尊诸二也。二种智所作。即能说者真实义二也。三慈悲所作。多也此五相准者。上生经备彼五相。下生经无有摄众叙事二相。佛经唯有初后二相。所以然者。如来善权方便非可异相虽然说经所被二种。一者圣者。二异生。初复有二。一为此方菩萨。如经云如来一音声说百亿陀罗尼门。弥勒菩萨应时即得故。二化他方菩萨。如经云如来说兜率天十善报应。十方菩萨得首楞严三昧法门。后异生有三品。谓上品修者。或修观佛三昧。或忏众罪。于身。得见弥勒。□□优劣见形大小。广如方等陀罗尼经及上生经说。中品修者。或修观佛三昧。或修净业。舍身之后。生于彼天始弥勒。至不退转。亦如上生经说。下品修者。修施戒等种发弘誓愿弥勒。舍此身后。随业受生。乃至弥勒成道时。得值弥勒。三会蒙度。是即如下生成佛二经说。有说上生经为化中品。余二经为化下品。其上品者。正是方等经所被机。上□上生经□□上中二品。若科为上品。而不为上品。便违上生经。云命终时弥勒放大人相光迎此人故。故初□为胜问。八相虽异。但是弥勒一相续身。身既不殊。何须如来别说三经。答良由众生机悟不同。不同者何。略有十四种。一为诸众生未种善根故令种善根。说上生经。已种善根令得解脱故说余二经。二为诸众生修成大因故说上生经。为令众生说得小果故说余二经。三为诸众生闻赞菩萨功德得益故说上生经。为令众生闻赞成佛获益故说余二经。四为诸众生□□种善根得益故说上生经。为令众生久种善根得益故说余二经。五为诸众生远见佛故说上生经。为令众生近见佛故说余二经。六为诸众生于兜率天得益故说上生经为令众生于阎浮提得益故说余二经。七为诸众生闻□□□天宫祈生彼故说上生经。为令众生见宝楼阁破坏得解无故说余二经。八为诸众生见多佛身得益故说上生经。为令众生见一佛身得益故说余二经。九为诸众生于兜率天身得益故说上生经。于阎浮提出家得益故说余二经。十为诸众生闻释迦叹弥勒得益故说上生经。为令众生闻弥勒叹释迦得益故说余二经。十一为诸众生闻弥勒初一相得益故说上生经。为令众生闻后七相得益故说余二经。十二为诸众生应闻近执请说得益故说上生经。为令众生应闻鹙马请说得益故说余二经。十三为知上下生处依果胜降差别故说三经。十四为知上下二正报因果等量异故说三经。
第二教□体者。有二。初总辨宗体。后别□□宗云总辨即二家说。谓江南诸师多作是说。约所诠义辨宗体。云宗即体。体即宗。宗体无别故。今唐世诸师云。教名为。义名为宗。故宗体不同。此说各有得失。谓若如初说者。法义二无碍境。应同故。谓论云法无碍缘名等。义无碍缘所诠故。若如后说者。契经体性。应非义故。若尔者便违论文及义故。初义义中生解究竟门。后义教义中令差别门故。亦名共得。然则今辨教宗体。自有二门。一教义别性。即宗体不同。谓教名体。义名宗。二文义同用门。即宗体无异。谓义亦教。教以宗体无异故。对法论云。法所缘者。谓名句文身。宗即体故。旧中云。显体分即所诠十义体即宗以□□□云。经体有二。一文。二义 次后别显经宗者。三说。一云此经以三昧为宗。谓愿生兜率得见弥勒。自非三昧不成就故。一云不然。若虽修定。而若无观心。都无所就。故应说以观心为宗。故经下文云。若作是观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耶观。又若不许。便违题目云观义故。一云。前说皆未悉理。谓定非欲界因故。观非正所求故。应说即以依正因果为宗。后说为胜。然此中三说。一云。唯以众生生天见圣因果为宗。谓人生天。天得不退转。是经大意故。一云。正显弥勒生兜率令益众生。乃见经本意故。一云即以菩萨及众生依正因果为宗。谓经云是名兜率陀天十善报应胜妙福处者。即显菩萨因果也。又下云佛诸弟子修行六即生彼天者。显众生因果。然题目中观众生因之。生言表菩萨果者。影略互显也。上生经辨宗已。次辨二经宗者。有二说。一云广辨依正报及欲生修因。以下生经为宗。广显国土并佛神德及以众生见佛因缘。成佛经为宗。今云不然。谓依正二报众生见佛二经皆同故。应说二经皆以弥勒七相教化众生。随其所应今得自弃之果为宗。
第三经本单重者。此中先辨单重。后辨真伪。言单重者。上生经八纸者。北凉阻渠舍安阳侯译。下生经九纸者。晋承圣三年罗什于豫章宝因寺译。成佛经十七纸者。西晋笠法护译。后秦弘始年罗什译。下生经六纸。然名弥勒受决。又别人译名弥勒成时经。然三纸。词谓不备故存前本。此云十七纸成佛经。六下生经。三纸成时经者。弘始四年译。第二出宋录。云十七纸成佛经六纸下生经。三纸成时经。同本异译。然不言弘始经此十七纸六纸三纸者。与法护译。大同小异。见二秦录。长安释道标译。成佛经是第三译也。齐世江刻沙门道政。更后复断首尾。名成佛经。又谓下生经。而其经首有大智舍利弗也基师云。下生经自有二本。大即有如是我闻。是晋时笠法护译。小即有大智舍利弗。是晋时罗什译也。古云翻人有异。基师云。大即其三分。然无序分者。是略颂耳。总而言。初一即单本。后二即重本。谓下生经再译故。成佛经三译故 后辨真伪者。如是三经。皆真而非伪。此辨第三门已竟。然今置因论生论更谈傍义。问此三经为乘摄。为小乘教。答有三解。一云。此三经皆出阿含故皆小乘摄。若不尔。便违具凡夫身未断诸漏等义故。一云。上生经大乘摄。经云身圆光中有首楞严三昧故。余二经皆小乘摄。谓下生经从增一出。成佛经从长阿含出。文义浅薄得小果故。一云。前说皆未尽理。三经皆有大小异故。谓上生经中先说为跋陀婆罗文殊等。亦得六时常说不退转行。五百亿天人不退于无上觉故。优波离身处下位。所解局路。以己所知作此问具凡夫身等。下生经辨常等德。辨常等义。同大涅槃故。又增一阿含经前秦建元年昙摩难提译。下生经后秦弘始年罗什译。必不可出之增一经故。又大成佛经云。三会说法皆得二乘果发无上正等觉心故。故菩萨众略不列耳。是故当知三经皆大乘理不疑。问顿渐其义云何。答二说。一云上生经顿教摄。以不思议诸陀罗尼首楞严定等。非二乘所得故。一云此经渐教摄。以人天八部愿生彼天故。今且后说为胜。以诸比丘等皆蒙化益故。余二经义亦可同也。
第四释题目者。此中三。初通辨名。次别释题名。后总解题名。此即初。谓准经下文自有二名。初名弥勒般涅槃经。后名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发菩提心经。有说。经首题名虽通二名皆不周悉。何故。虽题目中初名中弥勒菩萨之名。而无般涅槃。虽立后名中观兜率陀天。而略发菩提心故。有说。初名即弥勒菩萨终没之名。后名即弥勒菩萨生天之名。是故今将彼第二之名。以立经目。所以然者。经正体分中。具辨弥勒人死生天。其后分中具列二名故。因和上云。二解共不尽理。谓经题目及品目未必佛说故。故应说此经目有三名。于前二经中。加初题目故。谓初一经家立后二乃如来说。由此义故题目与后二名义不同也 第二别释题名者。言佛说唱能说主。言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者。表能观及所观。谓物令修因故。然言略故但言观耳。言经者契经。言佛者具梵音可言佛陀。此云觉者。今此言佛者。即应化两身言说者具言遮。此反说。谓文义能起。此中有说。如来慈悲本愿增上力。闻者识上现文义相。此文义虽亲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强缘名为佛说。有说。闻者善根增上力故。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为佛说。今后说为胜。谓佛果位备有色心德故。故如来第八识上兜率依正因果文义相生。故名佛说也。观者具言阿耶罗。此反观。谓心勤彼妙界向趣故观也。弥勒者亦名弥帝隶者。古所传皆讹也。今正梵音云梅怛利耶。此云为慈。慈有二义。一从母慈故。二据自慈故。初慈即梅呾利尼。梅呾利尼是女声。谓从母姓慈故因名慈氏。如贤愚经第六十云。初生便有三十二相。身紫金色。姿容挺特。辅相欢喜。召相师。相师既见貌转赞其善。因欲立名。问云生时之相矣。答云其母素性不调。怀子以来。慈矜苦厄。相师占曰。此儿。因立名。名梅呾利耶。后慈即梅呾利曳耶。梅呾利是男声。以自性修慈。如经说。佛云过去此赡部洲。有大国王。名达摩流波。此云法爱。尔时有佛。号曰弗沙。有一比丘。入慈心三昧。身相安静。放光照耀。王问。此僧何定致此。佛言。入慈定。王倍生欣跃。云此慈定巍巍乃尔。我当修习生生不绝。彼时法爱王今慈氏。谓从彼发意。常号慈氏。久习性成佛亦称弥勒。弥勒波罗门种姓。父姓母姓俱有慈故名为慈氏。复婆须密经云。阿罗弥勒。此云慈氏。语转异而义亦无违。又解。阿罗即阿逸多。阿逸多是名。弥勒是姓。姓字俱唱故。故不相违。言菩萨者。梵云菩提萨埵。此云觉有情。缘觉有情为境故有财释。或能求大觉有情故依主释。今云菩萨者语略也。弥勒即菩萨故持业。弥勒之菩萨故依主释。言上生者。升胜名上。报起名生。谓寄彼胜天诸报新起故。是即八相中一相。言兜率陀天者。具言都史多提婆。此云知足天。亦名喜足天。谓理有妙乐不沈不浮而生喜足故。言经者。具存素怛揽。此云契经。谓当于道理及合物机故。当理贯穿所应说义。合机故摄持所化有情。是故亲光论云。贯穿摄持所应说义所化有情故名契经。总言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之经。故依主释也 后总解题名者。略有五门。一人法相对门。谓佛及弥勒名人。余名法故。二教义相对门。谓说及经名教。余名义。三心境相对门谓观名心。余名境。四依正相对门。谓弥勒上生名正报。兜率陀天名依报。五通别相对门。谓佛说经亦通余经。故名通。观弥勒等局在此经。名别也。
第五随文解释者。总分为二。初一经辨弥勒上天弘化利乐。后二经辨弥勒下人弘化利乐。补处菩萨现化。虽有八相。略言唯在人天善趣故。故初辨上天利乐。今此初经分段人不同。或三分或四分或五分或六分或十八分。多小任意。故不可具录。且依佛地论。此经总为三分。一教起因缘分。谓总显已闻及教起时。别显教主及教起处。教所被机。即是教起所因所缘故。次圣教所说分。谓正显圣教所说法门品类差别故。后依教奉行分。谓显彼时众闻佛圣教欢喜奉行事故。初中二。一证信序。二发起序。元晓师云。经云于初夜分以下。为发起序。谓如来放光及化佛授记者。即教起所因故。基师云。出广长舌相以下。为发起序。谓教所被机者。即证信序故。不尔违诸论六五句义故。今还前说为好。谓教所被机虽复证信。而今此文在显相故。故宜为发起。若基师云。依古解。序分有六。今依佛地论。唯有五。此亦不然。放光雨华化佛授记。定非通诸经故。但佛地经显教处已。即说被机故。作此说耳。不可引此例一切经。此有五句。应说此经序分中有四。除教所被机故。
云如是者。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是故应生信。此中有四。一依譬喻。二依教诲。三依问答。四依许可。言譬喻者。如是所传所闻法。如佛所说。定无有异。为利乐方便因。言依教诲者。如是语。远即佛教诲。近即传法者教诲。言依问答者。谓有人问言汝所说昔定闻邪。是故答言如是我闻。依许可者。结集时诸菩萨众咸共请云。如汝所闻当如是说。故传法者便许可言如我所闻当说也。此中。一经云唯依许可。一云唯依问答。如实义者。经云如是通依四义。义准可解也。
言我闻者。传法菩萨。自指己身。言如是法亲从佛闻。故名我闻也。我谓诸蕴世俗假者。闻谓耳根发识受。摄别就总。故说我闻。问诸说法本愿除我执。何故不称无我闻。答四义但称我所闻。一云言说易故。谓若言无我。不解表谁故。二顺世间故。谓如来言说无非。众生共立量故。三除无我怖。谓若言无我者。为谁修学故。四有自他染净因果事业故。若言无我。即不能表此差别故。问若尔何故不称名字乃言我闻。答有三义。一亦不乖俗。谓西域言泛皆称我。宗虽显真。说不离俗。理虽显妙。而言不离粗者。欲显真谛不离俗故。二我者即主宰自在义。庆喜多闻。持其所闻。各备文义。并持三藏。教自在故。若称名字。虽顺正理。无于诸法得自在义故。三我者亲义。谓世间共言我见闻故。由此三义故。但言我闻。而非称庆喜。问庆喜于时亦见觉知如来所说。何故不言我见觉知。答亦有三义。一欲证理必先闻故。二此界以声作佛事故。三希证菩提必重心闻故。总云传法者众生令恭敬信受故。如是法我从佛闻。文义决定。无所增减故。故如是我闻也。
经曰一时者。第二教起时。论云。时者即是有为法上假立。谓色心等诸法上假立。是不相应行蕴所摄。此中有二义。一道理时。谓诸说听徒现在五蕴诸行中。有酬前引后义故。假立三世。总名一时。二唯识时。谓说听徒心识上反作三世时。问时既别。何故不说四时六时等。答日夜时分诸方不定故。谓经于诸方令流通故。故分说多时。问何不别说成道竟后若干时节。答虽随化相可说。而然凡圣所见解浅深不同故。近远不同。不得定说。问处有净秽别。随机定说者。亦可时凡圣所解。何容不定说。答处净秽定可知。然而时有长短不定故不可准。谓随利钝长时短时不定故。庆喜既佛成道夜生。后三十年方传者入。而一切经皆云一时者。传者入时由请更为说故。无非一时失。问更说时说一句耶说多门。答说一句。而耳根得自在故。闻一句而即解无量义。广如报恩经。
经曰佛者。第三别显教主。梵音云佛陀。此云觉者。谓具得二智。永断二障。于诸境界自开悟故。佛地论云。梵云薄伽梵。谓以此一名总表众德故。
经曰在舍卫国以下。第四教起处也。真谛云。昔有兄弟二人。一名舍婆。二名婆提。于此山修道得果。城国名舍婆提。今云梵音室罗筏悉底。即中印度境憍萨罗国之都城。为别南憍萨罗故。以都城为国名。此云丰德城。具四德故。谓一具财物。二妙欲境。三饶多闻。四丰解脱故。昔云闻物国。皆讹也。此即表弥勒出生德。谓财物欲境即世间德。多闻解脱即出世德。只者即太子号。谓梵云誓多此云胜林。谓太子生时。邻国怨至。战而得胜。故因为号。树者显臣名。谓梵言苏达多长者。此云善施。以善施仁。宜济贫乏。哀恤孤老。时美其德。号给孤独。古云祇树者讹也。其国王古云婆斯匿者讹。今梵云钵剌犀那博恃王此云胜军。之园亦名精舍。振旦名寺。释论云。舍卫国在恒河南岸。去河五里。有给孤独园。此即表弥勒自利利他德。谓胜林况自利。以智慧摧魔故。独园嘱利他。以慈救物故。言在者。灯论云有二种。一心所在。二身所在。身所在如竹林精舍灵鹫山等。其心所在者有六。一梵住。住四等故。二天住。住四禅故。三圣住。住神通故。四寿命住。住五分法身故。五威仪住。住四威仪心故。六大住。住第一义空理故。此六即是境界住。佛所独住。不得言佛与诸比丘住。若身住。即是依止住。得有佛与比丘住。
经曰尔时世尊于初夜分以下。第二发起序。此中二。初现相召众。后宣法获利。初中亦二。初现相召众。后睹相众集。初中三。初放光召。次雨华召。后授记召。是初。问涅槃经云晨朝。法华经云白日。般若经云日午。此经云初夜何义。答释迦出五浊世故。所化有情类重。是故□未度者甚愚痴多。故更初夜后照。又解明日没入间亦初夜。是喻释迦既入涅槃弥勒垂迹时。举者遍也。谓身中遍。放光者显佛慈悲普济故。光色者。法华经白色。涅槃经四色。此经上文百亿色。今此云金色者。宝中显可重义。谓末代生益第一宝故。有说园舍与前园无别。今云园。即只桓精舍。舍即长者舍宅。
经曰有金色光以下。第二雨华召。谓佛慈如云。荫四生故。故雨华也。问何故园为须达。照国以云。答园者遮周义故。故喻七匝。破七非令得七觉分故。故狭。国广有缘皆被。故云为喻。问后二经不召众。何故此经召众。答今云如来说法必有显相召众。然结集者。或有或无耳。莲华者。莲华有五德。一能。喻灭众罪。二能生果。喻闻此经见弥勒佛得道果。三香气远闻。喻学此经见佛英声远振故。四能出水。喻闻此经者出生死海故。五能开敷喻今佛敷后佛妙义故。前四德表众生修行得益。后一德表弥勒因满得种智果。妙义者种智故。
经曰其光明中以下。第三授记召。此中二。初授记主。后正授记可准。大化佛者。为显弥勒上生事诱了非真故。故云化佛。而诸佛神变难思。故云大也。
经曰皆唱是言至楼至。此文略作六门。一劫量长短。二佛数多小。三发心先后。四修行次超。五证果权实。六还释本文。
言劫量长短者。昔云六十四劫名为贤劫。以火水等六十四数名最大劫。故后诸师多作此说以佛为贤劫量。谓千佛具出为贤劫量。诸佛出生无决定故奘师云。二十住劫名为贤劫。印度诸师皆作此说。更无诤论。然智度论第九卷云。前九十劫有三佛出世。谓初劫毗婆尸佛出。第三十二劫二佛出。一名尸弃。二名鞞怒婆附。第九十一劫千佛出。谓劫初四佛出。一名迦罗鸠餐陀。二名迦那含牟尼。三名迦叶。四名释迦牟尼。及世施设。说二十住中前五劫后十劫佛不出。唯中间五劫佛出者。皆据随转理门说。既据不同。故不相违。不尔便违智度论云。无量岁时有佛出世。名阿弥陀。又婆罗门传云。此今此中劫虽小乘宗名第九劫。而依大乘有二十住劫中初故。故今大乘云。拘留孙等四佛皆出初劫。所余诸佛出后十九劫。又瑜伽论云。初后二劫。亦增减故。故知非唯减时佛出。增时佛出亦无违义。由此义故。前十劫出九百九十九佛。后十劫独出楼至佛。若作此解。善顺金刚力士经云。楼至最后成佛而寿半劫。与九百九十九佛所度等无有差别。三说中后解为胜。不尔如何智度论云。净居天子见劫成时莲华。而知贤劫有千佛。又菩萨处胎经云。梵王过贤劫已。其命乃尽。此贤劫既二十中劫。应例过未二劫。亦二十中劫。此即应说成二十劫。名庄严劫坏。二十劫名星宿劫。谓成坏时既有众生佛可教化故。
第二佛出生多小者。贤劫佛出诸教不同。谓贤愚经云。过去久远时有佛号无量精进。时有国王名华德。其王有千子。即是贤劫中千佛也。金刚力士经云。昔有转轮王。王有千子。各发菩提心愿求作佛。解云。是盖华德王也。药上药王经亦同此说。悲华经云。半贤劫中一千四菩萨成无上觉。楼至如来后劫说法度人。是故彼经第六卷云。宝海梵志白宝藏佛言。未来世贤劫中有几佛出世。佛云。半贤劫有千四佛出世也。宝海白言世尊。贤劫诸佛般涅槃已。最后妙音龙成无上觉。名那罗延缘药。于半劫出生。诸佛般涅槃。正法已灭。然后我当成无上觉。如千四佛所得寿命。声闻弟子亦复如是。等无差别。设我般涅槃后。正法贤劫一时灭尽矣。宝藏佛言。汝于来世。过一恒河沙等无数劫。入第二恒河沙无数劫。后分贤劫一千四佛成无上觉。汝当得奉施饮食。成无上觉。号楼至。寿命半劫。声闻弟子与千四佛无差别。解云。以此文证。明知贤劫有千五佛。问何故余经多说贤劫千佛。而悲华经说千五佛。答有说见机不同。有说。余经曰千佛者就大数。如妙高山量。今云。理实贤劫有千五佛。而前三经谈发心同时次第成佛故。唯千佛耳。谓金对力士经。千子各发心故。问贤愚经云。从迦诺加忖陀佛。至第九百九十九佛。共生一大劫。第千楼至佛独出一劫。又楼炭经亦尔。彼经云一大劫。以何为量。答有说八十劫为一大劫。谓成空四十劫佛不出。而相从名一劫。问所以得知坏劫佛出答悲华经云。楼至佛般涅槃后正法贤劫一时灭尽。既言正法贤劫一时灭。故知坏劫佛出。有说不然。诸论劫减时佛出故。成坏二劫皆无减位。故应说住二十劫名一大劫。有说亦然。谓若言减时佛出论为证者。既彼论减百年后佛不出。若尔楼至佛二十劫住。应说九百九十九佛住世时量等彼增减为一劫半劫量。是故楼至亦半劫。以等诸佛寿故。问何得知诸佛出世唯半劫量。答虽定文无。而例唯应然。又解。前诸佛出初十劫。最后楼至出第十一劫。至后九劫皆是楼至遗法所被。若作是说。十劫名一劫。对此后十劫且说半劫。义亦无失。
第三发心先后者。问释迦与弥勒谁先发心耶。答弥勒先释迦后。是故佛藏经云。弥勒发心四十劫已释迦乃发心。又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云。弥勒发意先我前四十二劫。我其后发道意。于此贤劫。以大精进超越九劫成正觉。又佛本行经言。昔有如来。号曰善思。弥勒菩萨于彼佛所。最初发心。弥勒菩萨在于我前。四十余劫。发菩提心。然后我发道心。昔有佛名示海幢如来。我于彼佛国王。名曰牢山。初发心。是等诸经。皆弥勒先发心。释迦后发心。问若尔何故智度论佛叹精进云。释迦牟尼佛与弥勒等诸菩萨。同时发心。释迦牟尼精进力超越九劫。答此二菩萨发心有二。一者决定。二者不决定。不决定者。同时发心。若决定心自有前后。若尽道理论。应作是说。弥勒菩萨发决定心。四十余劫。然后释迦乃发决定心。然精进力故。超四十余劫。同在一劫。先证菩提。是故十住毗婆娑云。或有先发不同心后发决定心。如释迦菩萨等。此即释迦菩萨。因释迦佛发决定心。弥勒菩萨。因弥勒佛发决定心。问释迦菩萨。因释迦佛发心不疑。何以故得弥勒发心因弥勒佛。答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经云。佛在摩伽提国寂灭道场弥加女村自在天寺精舍。一时佛与千二百五十比丘。经行林中。弥勒菩萨。金色相好。放银光明。黄金挍饰。如白银山。来至佛所。结发梵志五百人等。遥见弥勒。五体投地。白佛请问。弥勒光明乃与佛等。于何佛所。初发道心。佛告梵志。乃往过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时有世界。名胜华敷。佛号弥勒。恒以慈心四无量法教化。时有大婆罗门名一切智光明。生诘难而不能屈伏。便发信心。而发愿言。愿持彼佛所说经。必得成佛。号曰弥勒。尔时梵志入山谷。满八千岁。乞食诵经。时灾星横流。洪水不止。不得乞食七日。时彼林中。有五百白菟。有一菟王母子。见仙无食。而作是言。仙人为法不食多日。法山将崩。法海将竭。我今为法不应惜命。便告诸菟。诸行无常。众生爱身。未曾为法。而说颂曰。
若有畜生类 得闻诸佛名
永离三恶道 不生八难处
若闻法奉行 生处常值佛
信法不疑惑 归依贤圣僧
随顺诸戒行 如是疾得佛
必至大涅槃 常受无上乐
告诸菟言。我今以身欲供养法。汝等随喜。我从多劫。三毒所使。为鸟兽形虚受生死。语其子言。汝可随意求觅水草。然正念三宝。子闻母告。白母言。若为法供养者。我亦愿乐随母火中入矣。菩萨舍身时。天地振动。天雨华。持用供养。肉熟后。诸树神白仙人言。菟王母子。为供法故身投火中。今肉已熟。汝必可食。仙闻神语。悲不能对。而说偈曰。
宁当燃身破眼目 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 彼经中说行慈悲
宁破骨髓出头脑 不忍啖肉食众生
作此语已。自投火坑。与菟并命。地动天振。神力故树放光。金色白光曜照千国土。众生见光寻来至。见仙与菟俱火中死。及得所说偈并佛经已。持还上王。王宣令皆发大菩提心。佛告梵志。时菟王者今我身是。其菟儿者罗睺罗是。诵经仙人今弥勒是。五百菟者大迦叶等五百人是。山树神者舍利弗目连等二百五十人是。时千国王者今跋陀波罗等千菩萨是。彼国众生得闻经者。贤劫佛所得道者是。以此定知。初逢弥勒佛。发决定心。故名弥勒。然贤愚经约后位故。说弗沙佛时也。
第四修行次超者。问弥勒先发心。释迦后发心者。何故成佛时释迦先成。答经论不明故相传不定。基师云。释迦四十余劫以后乃发心。然佛本行经第三卷发心供养品云。昔有佛出号曰弗沙。我见彼佛。心生欢喜。合十指掌。翘于一足。七日七夜赞叹彼佛。佛云是人过九十四劫当得作佛。见真理佛云。是人过九十三劫当得作佛。毗婆尸佛言。是人过九十劫当得作佛。佛地论第七卷言。事弗沙佛。翘足而叹。故超九劫。涅槃经云。雪山菩萨为半偈舍身超十二劫。金光明经云。萨埵王子投身时超十一劫。又摩纳仙人布发时超八劫。如是等诸超中。若超九劫者。百劫修相好业时。所余超者。皆三僧祇内随应超。若不尔何位更得说超。秦师云。值弗沙佛。七日七夜叹。超九劫者。第三僧祇欲满时。其相好业。唯迳九十一劫得成满。是故诸所处超劫者。皆三大阿僧祇内。总前后超。超四十劫。成果时。与弥勒佛。同在一劫。问何得知弗沙佛第三僧祇最后。答准佛本行经云。弗沙佛后有四大劫。初一大劫唯有弗沙佛。与释迦记当来九十四劫作佛。次大劫唯有见真理佛。记言汝当来九十三劫作佛。最后大劫毗婆尸佛记云。汝当来九十一劫成佛。第三大劫。都不生佛。以不授记故。以此知弗沙佛第三僧祇最后佛。问若见弗沙佛时在僧祇位。云何得云叹弗沙佛故修相好业中超九劫。答缩时节相融为论也。文备师云。释迦菩萨后乃发心。而逢本师释迦时超十九劫。雪山童子时超十二劫。叹弗沙佛时超九劫。证果时与弥勒在同劫成道。引证会文。皆同秦说也。虽有三说。皆不尽理。谓基师有何失。经俱言身投饥虎前而不言超十一劫故。又摩纳仙人布发时。但言得授记而不言超八劫。是故此二说皆义无可准。尔所超故。唯有虚语也。秦解有何失。且彼言弗沙佛后有四大劫中佛出世。第三劫佛不生。若既如是者。既言只沙佛没亦更逢见真理佛。云何可说弗沙佛是第三僧祇最后佛。最后佛语。必表更无后故。又藏论云。毗婆尸佛百大劫始佛。后说弗沙佛故。明知弗沙佛第三僧祇最后佛非也。备师何失。经但云逢本师释迦发种种愿。而未曾说超十九劫。是故唯有虚语也。又总难诸师解有二失。一宗趣乘别失。谓诸师皆言。叹弗沙佛故超修相好业百大劫故。是小乘经说。三僧祇后。更百劫修相好业。而大乘必无此义。若不尔便违智度论广破百劫修相好业故。又优婆塞戒经云。始从燃灯佛终至迦叶名第三僧祇满故。既尔云何与小乘其同。二圣教不通失。谓寻拾诸经。释迦超劫。非唯三四时。故增一经第三十一云。弥勒菩萨应三十劫当成无上正觉。我以精进力超越成佛。智光仙人经云。我为求法不惜身命投于火坑以身供养故。便得超九百万亿劫生死罪。弥勒先成佛道。如是等诸经。皆说释迦由精进力超多劫。先于弥勒。得成正觉。若如前三说。云何唯超三十劫二菩萨在一劫成道。是故今更作一解。谓释迦发心。后于弥勒其过四十余劫。若不尔释迦以精进力超多劫故。庄严劫中。应成菩提。然佛本行经云。三十劫者约大劫数。若兼小劫通此故。弥勒所问经等。诸小劫积数为语故说四十二劫。二劫即应小劫故。起塔因缘经身投饥虎越九劫。增一经超三十劫。智光经大集经悲华经等都无劫数。不可辄定。待慈氏身可决疑也。谓诸经由精进力超多劫故。离不通圣教失。叹弗沙佛超第三劫行故。无不别宗趣失也。大圣善权应机非一。不可如言取义为定量。是故悲华经第一云。弥勒。汝于过去十大劫。若欲成无上菩提者。汝速成无上菩提。入无余涅槃。弥勒。汝久住生死以本愿故。所以不成以待时。弥勒所问经云。菩萨以四事不取正觉。一净国土。二护国土。三净一切。四护一切。弥勒求佛时以此四事故不取佛。佛地论云。是故如来底沙佛时曾与慈氏同为弟子。佛观释迦所化有情善根先熟。慈氏所化有情善根后熟。又观慈氏因行先满。释迦后满。遂于一处。入火光定令释迦见。七日七夜不下一足。一颂赞叹。令超慈氏在前成佛。问弥勒真身已成佛不。答昔来有二说。一云未成真佛。是金刚心菩萨。一云真身已成佛久。而示现故始成佛。是故十住断结经之第八云。从此去东八十亿恒河沙。有佛世界名寂漠。其世界中。有百亿佛。百亿佛语云。娑婆世界化物甚难。捉竿先捉先去化物。尔时次第捉竿。其释迦次弥勒次远吉如来次师子如来等。后说为胜。问释迦乃弥勒先已成佛既知。未知二菩萨真身谁先成佛。答十住断结经云弥勒积行恒沙数劫。先以誓愿。成正觉。吾身习行在其后。以此文证。弥勒先成。释迦后成。然法华经云。我实成佛以来无量无边那由他劫者。二佛真身共自有久近。思可通。
第六释本文者。虽见光及华瑞。或有未达旨者故。略化佛唱。化佛唱者。既此文为序说故。故真佛正说为渐门。是中有千菩萨者。显未来贤劫佛。谓弥勒等现居故。有义。是中者则阎浮提中。今云不然。对星宿劫故。拘留孙者梵音。此云金仙。谓修因时金色仙人故。此佛时人寿四千岁。一会说法弟子四万。今观佛三昧经云。拘留孙佛身长二十五由旬。圆光三十二由旬。遍身光五十由旬也。楼至者语。此云啼泣。泣因如金刚力士经是讹。奘师云梵音胡卢支。此云父爱。谓作小子其父偏所爱故。今且举初。后二佛。广说如贤劫经。问四佛已过。云何得言今于此有千菩萨。答今通贤劫始终成佛。故不违也。问若尔何故放光经云弥勒是未来佛。答贤劫内时长。前后相望。名为未来。而非星宿劫未来。
经曰说此语已以下。第二睹相众集。此中三。初别结现相。次别列众集。后总结。是初也。
经曰尊者阿若以下。第二别列集众。此中略作四门。一众类异。二众多小。三众总别。四正列集众。
初中有三对。一新旧类别对。谓庆喜等为旧。曾住只园。非放光所召故。其迦叶等为新。谓住外而以所光召故。二凡圣位异对。谓迦叶等为圣众。其诸天龙等为凡众故。三机影类别对。谓文殊等为影向众。其迦叶等为当机众。当机者。由说始知弥勒死生事故。集向众为显法胜故。集机众为显法益故。
第二辨众多小。亦有三对。一声闻菩萨对。谓声闻多。以有七千故。菩萨小。以有五百十六人故。二在家出家对。谓声闻众中出家少。以有二千故。在家多。有五千故。菩萨众中在家小。有十六人故。出家多。以五百故。三信男信女对。谓信男多。以四千五百六人故。信女小。以三千人故。
第三辨总别者。有二对。一凡圣总别对。谓凡众名总。唯云天等不表名故。圣众名别。别名故。二主伴总别对。谓圣众中迦叶等名别。别名列故。眷属名总。总表数故。有义。光所召新旧众皆尽。今不然。如下文十方菩萨非此所列故。
第四正列集众。众类虽有十三众。略分为三。初声闻众。次菩萨众。后常流众。初中二。初出家。后在家。初中亦二。初比丘。后比丘尼众。如是次第有何义者。即有四对。一圣凡次第。谓声闻菩萨。圣故在前。天龙等凡故后。二近远次第。谓声闻近故前。菩萨远故后。三上下次第。道即上。俗即下。四胜劣次第。道中僧名胜。尼名劣故。言阿若憍陈者古语。今云阿若多。此反解。古云了本际。或云解无智。今婆罗门姓。憍陈名也。悉达太子逾城后。栖山隐谷。忘身求法。尔时父净饭王命家族三人。一阿湿婆。又云马胜。二拔提。三摩诃男。又命舅氏二人。一憍陈如。二十力迦叶。王曰我子舍家修故。孤游山野。汝等要随知所止处。时五人受命期出要曰。夫修道者勤苦欲证乐果乎。舅氏曰要乐为道。三家族曰勤苦为道。二三交诤以明太子。尔时太子为伏外道日食五麻麦以支身。二舅氏曰。太子所行非正道。即舍而远去之。太子六年苦行。未证菩提。即解苦行非真理。更受乳糜而证果矣。三家族曰。功垂欲成而今退苦行。其不宜亦非。太子浴尼连河。坐菩提树。成正觉已。号称天人师。思察应度。唯郁头蓝证非想定堪受妙法。尔时空天曰彼命终已迳七日。如来叹曰惜或斯何。更改观察矣。有阿蓝迦。证无所有处定。可受其理。时又诸天曰。彼已终迳五日。如来再叹曰。愍哉薄祐。又更谛观。谁应受教。唯施鹿林有五人。即往趣矣。五人遥见。互相谓曰。太子彼来。是岁月久而都无果证。宜我等徒各默然勿起迎礼。如来近矣。威神所逼故五人忘制各起礼。即闻法得道。问如是五人得道次第云何。答五人律云俱邻初悟之。頞鞞及十力迦叶次悟之。拔提摩诃男二人后悟之。言俱邻者即陈如。摩诃迦叶者此云大饮光。文殊问经翻为大龟。大目健连者讹。今梵音摩诃没特伽罗。此云大采菽氏。谓在山常采菉豆故。菉豆者绿豆也。舍利弗者。梵音云奢利弗呾罗。弗呾罗者此云子。奢利弗者此云春莺。亦曰鹙。今百舌鸟也。言尊者之德可重故。言眷属者即亲属。十二由经云。初成道第二年为五人说法。第三年化迦叶兄弟三人。第五年度身子目连也。分别功德论云。佛法最大者谓陈如。最小者须跋陀即过去兄弟六人也。摩诃波阇以下。第二尼众。梵云摩诃钵剌阇钵底。此云摩诃者反大。钵剌阇反生。钵底者反主。谓佛母摩耶死。而其佛小母。命迁生主故。故称姨母。古波阇波提。此云大爱道皆讹也。比丘者有五义。一怖魔。二乞士。三净持戒。四净命。五破恶。尼者女声。梵云苾刍尼。然比丘尼者皆讹。
经曰须达长者以下。第二列在家众。优婆塞者讹。今云邬婆索迦。此云邬婆者近也。迦者事也。素者男声也。优婆塞此云清信男者讹也。毗舍佉者此云黑鹿。谓因儿得号。母者女声。优婆夷此云净信女。此亦讹。今云邬婆私迦。此云近也。
经曰复有菩萨以下。第二列菩萨众。菩萨者乘中通号。然加摩诃萨者为简二乘故。谓菩萨有大慈悲德故。跋陀波罗者梵具。云波罗者反护也。跋陀者反贤。即王舍城在家菩萨中最上。有说。此云十六者。大国中各有一菩萨故。今说不然。一国中多菩萨有故。谓无尽意菩萨问菩提经云。同智菩萨等十六菩萨。跋陀为上首。此经及法华经论等。跋陀等十六菩萨。何故列不同者。在家菩萨威仪不定。故别。别列也。文殊师利者是出家菩萨。今云梵音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鸯掘摩罗经云。是北方常喜世界中欢喜藏摩尼宝积佛也。迹履因位。绍灌顶位。故名法王子。药师经云。曼殊室利童子。故似在家。然不违之。号假施设。不必如义故。
经曰天龙以下。第三列常流众。言天龙者。一云一龙二天。今云常流众者即八部众。谓一天二龙三药叉四揵达缚五阿素落六揭路荼七紧那落八摩呼洛伽。
经曰一切大众以下。第三总结。一者尽际辞。切者普遍云。谓十三众类非一故。云一切也。
经曰尔时世尊出广以下。第二辨演法获利。此中三。初现相。次说法。后得利。是初也。世尊者即释迦如来。出舌者。表授弥勒记。济度有缘类不妄语也。放千光明者。表小千界各有化佛。破众生暗故。各有千色者。表中千界各有千佛也。有无量佛者。表大千界当来时有百亿弥勒一时生也。
经曰是诸化佛以下。第二说法。此中二。初重化佛说法。二应佛说法即释迦也。是初也。清净者八地以上。一切烦恼不现行故。或初地以上证性净理。伏诸惑故。言甚深者。圆得分得。如次得故。不可思议者妙义。超分别心绝言说道故。陀罗尼者此云总持。义作四门。一释名。二辨体。三问答。四释本文。
言释名者。即念慧等能总合众德。识明达记不忘。以略含广。名总持。
第二辨体者。昔来三解。有说以定为体。谓智度论云。定得智火能持故。有说念为体。彼论云。念力故持令不失。有说以慧为体。彼论云。若菩萨心中名般若。声闻心中名道品。不忘人心中名陀罗尼。今以念定慧为体。谓喻伽论云。妙陀罗尼。略有四种。一法二义三咒四忍。此中景法师云初三唯后智为体。后一正体智为体。今云法义二以念慧为体。咒一种以自在定为体。谓定力令有神验故。忍一种以慧为体。谓无分别智能忍无生理故。
第三问答者。问准智度论。既说定慧念三名陀罗尼。如何三家各谈一耶。答彼文意者。定为体者。即念慧为方便也。念为体者。定慧为方便也。慧为体者。念定为方便也。问若慧亦陀罗尼为体者。何故智度论云三昧共实相故能生陀罗尼。答智未必能总持。总持依定而成办故。不违彼文也。问智等三名总持者。应说相应法。何故智度论云。或心相应。或心不相应。答三法皆通现种。种即不相应。现即相应故。
第四释本文者。言诸者有二义。一法义非一故。二空有非一故。言法者亦有二义。一总持自体即有轨持义故名法。总持即法。故持业释。二诠陀罗尼之教名为法。陀罗尼之法。故依主释。
经曰所谓以下。四陀罗尼者。基师云。初二者有空对。谓初解有后解空故。后二因果对。谓于因无果故。名大解脱。解脱即无相故。或可第三即四无碍解。以化外故。第四即福慧。以内德中解脱故。今云法义二总持名阿难陀目佉。以对教持义故。忍总持名空慧。以忍无生理故。咒总持名解脱。解脱障缚无灾患故。如是四种总持深妙。二乘及新学菩萨非所知。非所得故。名无碍性也。
经曰尔时世尊以下。第二应佛说法。问化佛何故谈说甚深陀罗尼门。答弥勒菩萨为得深陀罗尼门故问应佛说陀罗尼既足。何故须重化佛说。答应化所说不虚为证故故。法华经犹恐他疑故。多宝佛塔踊为证而说。又金光明经恐他不信。故四佛现令信命。此亦尔也。百亿者。基师云。法义两总持差别。今云。既经唯言百亿。而不简忍咒故。通四总持差别无失。或有经云百万亿。或有经云百千万亿。恐非也。以诸讲者皆释百亿故。
经曰说此陀罗尼已以下。第三得利。约实所余众生亦得益。而弥勒最胜故不说余众生也。问何故弥勒集众中不列。答波离庆喜在众中而不列。是等皆旧众故不列也。坐起者表所得定。整衣服者表四威仪。以七支戒德满故。叉手合掌者。表心与境冥理而神会是照真俗智满故。住立佛前者。表证三昧故其心不动。
经曰尔时优婆离以下。第二圣教所说分。此中二。初广辨外果殊胜。后广显内果庄严胜。初中三。初发请。次如来广答。以结劝生彼。是初也。离者近护皆讹。今邬婆离。此云近执。谓佛为太子时亲近人故。太子执事之臣。此近执见弥勒住立。乘斯起请。毗尼者反戒。是讹也。今云毗奈耶。此云调伏。谓控制三业。或除诸烦恼故。谓五分律第五。虽非正授弥勒记。而显龙王事说弥勒出时年数故。经藏者阿含等经。当生何处者。举今征后生处也。生何国土者。举今征后生处净秽。真谛云。阿逸多者姓名。今云阿逸多者。是凡夫果报号。此云无能胜也。弥勒者补处名。从果为号也。凡夫身者。近执下器。情狭小乘故。以已所知故。菩萨三大祇劫犹是凡。树下三十四念方成圣者。未断诸流者。既凡夫不断三流。其三界中何处生。
经曰佛告优婆离以下。第二如来广答。此中二。初敕听许说总答。后具申胜报别答。是初也。言如来者。十号中第一号。涅槃经云。如过去佛所行乘三十七品十一空等。来至涅槃。故云如来。应供者第二号。谓已永害烦恼贼故。不复受分段生故。应受世间妙供故。正遍知者第三号。谓正遍知故名正遍知。具三种智。知空有故。此三号如次断德恩德智德也。阿者无也。耨多罗者上也。三者正也。藐者等也。菩提者觉也。若智度论云。菩提有五。一发心菩提。谓在生死海。始发菩提。有说在十信。即非也。十信已入初僧祇故。二伏心菩提。谓十信已去渐伏烦恼故。三明心菩提。即前七地得无漏慧明。四出对菩提。即八地已上以出有无对无生忍位故。五无上菩提。即如来果。果复有二。一实菩提。即毕竟转依。二应菩提。即权时转依。今此云菩提记者。即应菩提也。
经曰此人从今以下。第二申胜报别答。言提舍此经佛答文略有六观。一天中胜报观。二人间归寂观。三上升兜率观。四下降阎浮观。五众生大依观。六菩萨广摄观。今此答文中唯有初观。即观一生补处及十善胜报。约文为二。初答生处。后答净秽。是初也。十二者。应云此人说此经已后十二年命终生天。然十二年讲者不同。一云。维摩四年。法华七年。涅槃一年。名十二年。以说维摩经第一年时说此经故。一云。说维摩经五年。法华七年。名十二年。说般若经第二十五年说此经故。一云。说维摩经第三年时说此经。何故者。外国集经传云。如来灭度时。文殊弘广弥勒三菩萨。共阇毗佛身。二月十五日入涅槃。即此年夏三月。集经时虽在三菩萨。而弘经时唯有弘广文殊。而弥勒无故。谓七月十五日集经已讫。从八月乃至第二年二月十五日弘经法。是故维摩二年法华七年涅槃一年集经一年弘经一年合十二年。虽有三解。而无圣教。取舍任意。然弥勒命终二说。一云。佛灭后方命终。既云结集时有三菩萨故。一云。法华会中虽有弥勒。而至涅槃会无弥勒号故。故先如来命终。然结集时为悦众故化现耳。不尔违长阿含经阿难序云。弥勒在兜率中。而佛涅槃时下结集阇毗故。后说为胜也。又大集经第四云。佛告于此众中谁我灭度我法令久住。乃至下说言。佛世尊灭度。彼兜率天上。广宣如是无上经典。又则彼经第一云。得佛道始十六年说此经。是以明知弥勒菩萨者佛成道第十六年时已生兜率天也。又菩萨处胎经第二云。佛告弥勒。如是天中未得神通。弥勒白佛言。有成熟者。有未成熟者。又增一经第一云。辨结集法时众集云。梵天帝释四王诸天下降。弥勒兜率来集。故知弥勒先佛入涅槃生彼天也。既尔二解中第二说为胜。问何故补处菩萨要生第四天。答智度论第三十八云。无色界中无形。不得说法故。色界中虽有色身及说法。而染禅味。不能大益众生故。下三欲天深厚结使故。上二天结使薄而心濡不利故。故第四天结使薄及利故菩萨是中住也。又若从人生人成佛者。人则起慢。诸天不信。若从人生天成佛者。不应受化天故。故唯从兜率耳。
经曰尔时兜率天上以下。第二答净秽。此中二。初广辨广丽。以答净秽。后结所因叹胜。初中三。初五亿天子造外宫。次一大神作内法堂。后五大神严二宫。是初也。五亿天者。是菩萨所变化。为预庄严故。约实虽具修十善而受天报。其施胜故偏说也。一生补处菩萨者。奘师云。梵云弥底履。此云慧行。又利支。旧云弥勒皆讹也。此菩萨今身死生兜率。过多数死生。还生彼天。最后死而生人方成佛。名一生补处。问彼天中多死生。云何一生补处。答秦云。萨婆多云五百菩萨。正量部云千菩萨。虽兜率天有多死生。而剡浮提。并各有一生。故名一生。不言天中一生。谓五百菩萨。次第生人中。唯有一生处。无余生故。大乘云三说。一云。天身名为一生。其人生名为后身。如大般若经第七云一生所系都史天菩萨故。一云。人身名为一生。更受人生方佛故。故解说经云观音文殊名一生补处故。一云。人天多身合名一生。如极七反故。今初说为胜。以一生及最后身善说故。然圣教不定。谓或有圣教。设天身名最后身。如佛地论第七云都史多天后身菩萨故。或有唯天身而名一生。名最后身。如菩提资粮论第一云。一生所系菩萨者入兜率天。最后生菩萨者住兜率陀。或有唯人身名最后身。如喻伽四十八云最后身者。谓诸菩萨。于此生中能现等觉。或有唯人身而名最后及一生。如智度第四十所说。如是诸教既有多门。各谈一边故不违。问好说中天身名一生者。何故智度论三十八云。三生菩萨唯生兜率。答云。三生者以最后生逆数故。谓一最后生。二天生。三人生。此后人生。若死已定生兜率故。身栴檀者。栴檀香其色通赤白。摩尼者如意珠也。问弥勒天宫为恒有不。答。一云恒非有。若恒有者。便违经云五亿天更为弥勒造宫殿。一云。菩萨天宫贤劫常有。以千菩萨同生彼宫故。今初说为胜。问若尔释迦生天时谁造宫。答更无作令庄严。然应物非一。不致疑。是故佛本行经第五云。护明菩萨生兜率时。诸天宫殿自然庄严。大心众生者。弥勒示在因位故。同众生也。化成供具者。四事供养名为供具。或则宝宫名为供具。
经曰作是愿已者。辨愿遂。则有十重。一宫二园三宝四光五华六树七色八金九天女十音乐。谓凡夫生彼天十八善根故。今此菩萨十力增上所现故。宫有十重庄事也。法轮之行者所诠义也。轮者能诠教也。颇梨色者红赤。其一切宝色。皆此所含也。婉转垣墙六十二由旬者。为治六十二见故。十四由旬者。为治十四不可记事故。由旬者讹。今云逾缮那。此云合。谓藏论云五百弓为一俱卢舍。俱卢舍八为一逾缮那也。言五百亿龙王者。内显五力。伏四魔故。
经曰尔时此宫以下。第二辨一大神造内法堂。此中三。初大神发愿。次所愿果遂。后诸天睹胜发愿往生。是初也。牢度跋提。此云恶主。以治恶主故。谓夜叉。天相似。冥潜难测名神。神中最胜曰大也。由菩萨增上力现。一大神者。表无漏智能起妙土。
经曰既发愿已以下。第二所愿果遂。此中五。一作宫。二作园。三作坐。四作柱。五天宫天女宝色皆同。是初也。琉璃者碧色也。颇梨者红色也。额上珠举碧红二色为首。余众色类一切皆具足也。绀者。说文言帛染青。今此云紫绀。摩尼者青而含赤色珠也。四十九重者。为表弥勒超度四十心及初地等前九地。今迹在第十故。九亿天子者。为表能超因品九品故。然方便时由信等五根成熟故。云五亿天女也。四弘誓愿者。七佛经曰。一覆度一切众生如桥船也。二普含万物如大虚。三愿我身如药树闻者患苦皆除也。四愿我成佛时所度众生如恒沙也。菩提资粮论云。一末度令度。二未解脱令解脱。三未苏息令苏息。四末寂令寂。此二经论虽异。一义中名别耳。故不违也。发无上道心者。发大乘心。有七因缘。如法印经云。发菩提心有七种因。一诸佛教化。二见法欲灭。三众生中起大悲。四菩萨教化。五因布施故。六为觉他故。七闻佛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故。此七中。初三发心真菩萨。能护正法。疾成无上觉。余四发心。非真菩萨不能护持诸佛正法。然欲疾成无上觉也。今云发心者。既因弥勒菩萨教化故。非真实也。
经曰时诸园中有八色琉璃渠以下。第二作园。八色。谓赤黄青白红紫碧绿也。为表能起律仪等八种律仪故。八味水者。一云。前八色中皆具八味故。一云。则功德渠中第四味中有八味也。以清轻冷等皆非味处故。化生四华者。青黄赤白也。水出华中者。八色水从华而出。四色华从水而生。水色交映如宝华流也。
经曰亦有七宝大师子坐以下。第三作坐。七宝者。称赞净土经云。一金。二银。三吠琉璃。四颇胝迦。五赤真珠。六阿湿度揭柱婆。七牟娑洛柱婆。真谛云。梵云佛陀罗侧。此云黄色宝。则金也。梵云栴陀罗干。此云白色宝。则银也。梵云吠琉璃。此云青色宝。烧不能破。是其金鸟翅卵也。颇胝迦。此云黄绿色宝。智度论云。过一千岁冰化为颇梨珠。真珠者。佛地论云。赤虫口所出。故珠体亦赤也。阿湿度揭柱婆。昔云马恼。真谛云赤色宝也。牟婆洛揭柱婆。昔云车渠。真谛云绀色宝也。智度论云。金出山石中。真珠出鱼腹中。珊瑚出海中。真珠出虫甲中。银出烧石中。所余诸玉皆出山岩中。如意珠出佛舍利中。谓若法没尽时。诸舍利皆反如意珠。大乘论云。七宝皆石所摄。问此七宝坐何故名师子坐。答智度论云。佛为人中师子。佛所坐处若床若地。皆名师子坐也。譬喻经云。五百师子。闻佛出世化诸众生。我当何餐。心中怀毒。欲害佛。佛化殊妙座。在师子头上而坐。众人见名曰师子座也。高四由旬者表四德故。四角者表内具四无量。四莲华者表外生。青色莲也。
经曰时宫四角以下。第四作柱。四宝柱者表四十九重法堂之四柱也。梵摩尼者净摩尼。或云梵王如意珠也。
经曰如是天宫有亿仪以下。第五天宫天女宝色同也。
经曰时兜率天宫以下。第三辨五神外内二宫之严饰。此中二。初总标。后别显。是初也。谓内修五蕴妙用莫方。外感五大神其力无比也。问天有神者便应天中有余道邪。答亦有无失。谓华严经云。人生法有二天守护。一名同名。二名同生。天得见人。人不见天。天既通。所余道中类可通也。既五道中各有五道。五五二十五道也。
经曰第一大神名曰以下。第五别明五。故为五段。是初也。内持戒故。由七支外雨七宝也。第二内修定故由水生德华。第三内修慧蕴故由慧说法利物。除无明嗅外雨香之。七币者表除七漏。七漏如涅槃经说。谓见念等也。第四内修解脱故由胜解喜乐令离忧苦外雨如意珠。菩提者。求菩提人也。第五内修解脱智见故。由智水故。外生正觉华也。或云由五戒故所显五神也。
经曰佛告优婆离此名兜率以下。第二结所因。叹处胜。此中二。初结因后叹胜。是初也。十善报应者。十善业能得五果。一异熟。二等流。三增上。四士用。五离系。若委细说者。无漏得四。除异熟果。有漏得四。除离系果。总约二种故。故言得五果。谓后当所说内身名异熟果。于一时间成熟五百亿天得不退地名离系果。彼此长寿等名等流果。此中外果有二。一增上。二士用。如瑜伽五十九说也。问此外果唯增上果。云何此中名报应。答胜果酬因。故名为报。遂其所求。称为应。亦可弥勒权门所应故曰应也。胜妙者。对前胜因显果故。
经曰若我住世以下。第二叹胜。小劫者。一云饥馑等小劫。此解不然。饥馑等时极短。说凡夫果不可尽。况菩萨所有应。今云日月岁数劫也。
经曰佛告优婆离若有以下。第三结劝生彼。生彼人虽无量。略有三类。一托胜所依为修妙行故。不厌生死者能生彼天。不同二乘厌生死苦也。二爱敬无上菩提心者。能生彼天。为闻弥勒所说大法故。不同乐小果者也。三欲作弥勒弟子者也。生彼天者修五因。一持五戒。二持八戒。三持具足戒。则出家五众戒。总名具戒。以沙弥戒亦近大戒故。四身心精进不求断结。五修十善。如是修五因时实一一思惟。彼天上妙乐回向发愿方能生也。
经曰尔时优婆离即从坐起以下。第二辨内果庄胜。此中三。初发请。次广答。后结劝生彼。是初请。请意有二。一问此没。二问生彼。
经曰佛告优婆离以下。第二广答。答中四。一答此没。二答生彼。三住天寿量。四答已总结。初中初有七。一命终年月。二命终处所。三命终形相。四终后生相。五舍利形。六圆光神异。七天人供养。是初也。十二年者。表闻授记修十二住得度十二因缘也。二月者。春阳月植种时故。表闻法已发菩提心求佛果四德也。十五日者表除无明闇也。
经曰于波罗捺国以下。第二终处。波罗捺者。此云江绕城。劫波利者。此云捉髑髅鬼。婆波利者。此云大护。是则本国本村本名。名生处也。谓释迦生迦维。而俱尸那城中灭者。为表此染尽故。弥勒还处身灭者。为表此染未尽故还生也。弥勒生处教不同。谓华严经入法界品云。弥勒菩萨告善财童子言。我阎浮提南界摩离国内拘提聚落波罗门家中生。欲灭彼慢心故。化度父母及亲属故。于此命终生兜率。贤愚经第六云。波罗捺王名波罗摩达。有补相。生一男子。则具三十二相众好故。补相增悦。占相师。相师云有大德相矣。国王闻已忧必夺我位。欲杀其子。然补相密遣婆波梨所令长养。今此经与彼二经不同。云何通耶。答贤愚上生语异意同。何以故。贤愚经寄父辨生。而不指生处。今上生经直指生处。彼国俗妇怀妊已还本家故。本则劫波利村也。华严经约异故。不可定判。是谓大圣随机见不同生也。一云。华严经指养处也。基师云。贤愚经表生处。上生经指养处也。
经曰结跏趺坐以下。第三命终形相。结者交也。跏者重也。释迦尽缘故右胁枕手入涅槃。弥勒染未尽故。二圣不同也。
经曰身紫金色以下。第四终后生相。身紫金色者。表当生最第一故则艳[豊*盍]。言如百千日者。表常相之众生痴破也。
经曰其身舍利以下。第五舍利形。释迦破碎分舍利。弥勒全身舍利。不动不摇者。表佛法身本无生灭事也。
经曰身圆光中以下。第六圆光神异。三昧者讹也。今云三摩地。此云等持。谓此文意。定慧字与义二俱炳然。炳然者焕烂异名。首楞严者。此云健行。唯佛及第十地菩萨所得。涅槃经云有五名。一首楞严。二般若波罗蜜。三金刚。四师子孔。五佛性。谓意等持随所化。虽通诸位。而今弥勒表等觉位故。言首楞严。
经曰时诸人天以下。第七天人供养。妙塔者。昔云兜婆此。云塔。讹语。今窣堵婆。此云积聚也。
经曰时兜率陀天以下。第二答生彼。七宝台者。七财饰。故则法堂也。师子座者。彼台法王得无畏故。忽然化生者。四生中最胜故。谓余诸天于父膝上忽而化生。然弥勒师子座生者凡圣异也。以菩萨离欲故。于莲华上结跏以下。意表彼师子座上更有莲华。是则一切佛座皆净土。出生死淤泥也。结跏趺坐者。以左押右。降伏而坐。以右押左。吉祥而坐。说法者则以吉祥坐也。金色者。菩萨身如宝可重也。无量光三昧经云。弥勒白银色者。其体阎浮檀金色。而外照光。是银色也。是故一切智光仙人经云。弥勒金色。而白银光校饰如白银山也。释迦毗楞迦摩尼者。此云能现种种如意珠也。甄叔迦者。状似赤琉璃宝珠。一云净白色。一云树名。其华赤色似此宝故因为号也。以无量佛及菩萨者。心首表一切佛菩萨为伴侣也。十八变者。一振动。谓依定能振无量世界。二炽然。谓其身上发火其身下注冷水。举身洞燃出种种焰故。三流布。谓光明遍满无数世界故。四示现。谓随其所乐示诸相故。五转变。谓所有自相可变色物皆转变故。六往来。谓随所乐往来无碍故。七卷。谓能卷一切雪山王等如极微故。八舒。谓能舒一极微令如雪山王故。九众像。谓一切色像为入自内身大众令出故。十同类。谓随其类不同彼故。十一隐。谓于大众前百千变隐自身故。十二显。谓大众前还出故。十三所作自在。谓一切有情往来等所作事中皆自在故。十四制伏神通。谓一生菩萨所有神通。除佛所余得神通。能制伏故。十五施辨。谓于诸有情能与辨才故。十六施念。谓诸有情于法失念能与念。十七施乐。谓说法听者得身心轻安乐故。十八放光。谓身放光无数界有情息众苦故。或有经云住天窗中。或有经云住菩萨额。虽有二本。后为正。顺经文故。谓辩菩萨天冠次即说故。艳云者荫覆之义。随八万四千根病致八万四千教故。放八万四千光也。云属上云也。六时常说者。表弥勒演说法为天子也。不退者。一云八地已上不退行。一云十信已上不退。恐俱非也。以三乘凡圣皆闻此已得利故。
经曰阎浮提岁以下。第三住天寿量。阎浮提者讹。今云瞻部。从此树名。此间四百岁。当彼天一日一夜。数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天寿四千岁。慈氏穷天寿而下生。不中夭故。此经云当阎浮提岁数五十六亿七千万岁。若瑜伽论第四立世经第七卷毗婆娑等云。此四百年为彼一日。以此乘则彼天四千年。当此五千七百六十亿岁。何故与此经相违者。基师云。以理推寻。人间四百岁为彼一日一夜。乘则彼天四千年。当人间五十七亿六万岁。然而西方亿有二种。一十万为亿。二百万为亿门。计则相当。然于经亿字上应加七字。其前六字置万上。以理定应尔。恐梵本诵有差。又译家自算处谬。不尔小一亿五万岁故。然此岁数四文不同。谓贤劫经云弥勒五亿七十六万岁当下作佛。解云。言五亿者。即五十亿。以千万为亿门成五十亿故。以万万为亿门成五亿故。言七十万者即七亿。以十万为亿门故。六万数同故。更不须释也。双卷泥洹经云一亿四千岁。今不相当此经也。一切智光仙人慈心经云。五十亿万岁当于龙华树下得成佛道。义如前已说。菩萨处胎经及贤愚经云。五十六亿七千万岁。除其六字应云七。其七字应云六。其千万者以百万为一亿门故。算六千万者六十亿也。义则不违。如是推究无谬失。菩萨在天寿量曾无中夭生在人间也。大成佛经云寿六万亿岁。天尽其年人间长者。时宜现故。不同释迦天尽其年人间早灭。化功故也。处胎经云。弥勒人间寿八万四千岁。若依彼文。无可令弥勒下生及成佛益物义。如下生经云。天利尽毕。人机复熟。故乃下生(基师作如是说)。一云杂心论云。弥勒菩萨人间五十七亿六百万岁。然后下阎浮提成正觉。贤愚处胎仙人经如前所引。又定意经云。弥勒五亿七十六万岁作佛道故。若依千万为亿门。则为五十七亿六百万岁。当于杂心文。若依万万为亿门。则五亿七千六百万岁。依定意经而言七十六万岁。下算位误也。谓七千为七十。六百六十故。其余三经皆云五十余亿等者。并依千万亿门。但译家烦有增减而已也。虽有三解。未尽理故。且作二难。一二圣不齐难。若弥勒百岁时上生至八万时下生者。即于中劫才过至半劫也。若释迦人寿千二百岁时上生。稍减至十增至八万。还减至百岁乃下生。则过一劫。是则位长于前。而皆彼天四千岁。人间五十余亿等云何相当。二圣教相违难。谓若释迦迳多死生。弥勒于彼受小死生者。非俱受彼四千耶。又以三亿敢会通者。佛本行经第三十八云。伊罗钵龙王白佛言。我何时脱此龙身得人身。尔时佛告。汝从今已去。过若干年若干亿后。当有佛出名曰弥勒。又五分律第十五云。同佛告此龙王言。当来过百亿万岁。有弥勒佛出生。汝尔时得脱龙身。既尔余三亿外更有何亿会此教也。是故今更作一说。谓弥勒所化机宜不定。谓或有闻弥勒迟下生生信心。有闻慈氏疾下生生信心。或有闻慈氏疾下生种善根。是故下生时年久近分别。不可凡情即定其实也。基师云。贤劫经云。人寿千二百岁。释迦始生睹史。人寿一百岁下生作佛。睹史天寿四千岁。人间当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人寿百岁慈氏生天。人寿八万四千岁下生成佛。当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以此文推。劫减时长。劫增时短。故不可难言释迦迳增减劫。何故弥勒唯增半劫。其岁数等彼天四千岁。何以故释迦劫减千二百岁时上生。渐至百岁时下生。弥勒百岁时上生。增至八万岁始下生故。故二菩萨在天时等也。今云。此亦随宜作是说。谓时虽久远。欲令众生生渴仰故。菩萨生彼天。虽迳多死生。而约最后所受生。且说当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也。所以得知瑜伽论第四云。四大王众天满足寿是等活大那落迦一日一夜。即以此三十日为月。十二月为一年。彼寿五百岁。如是三十三天寿是黑绳寿量。以时分寿量成众合寿量。以知足寿量。成号叫寿量。乃至极烧热寿半中劫。无间寿量一中劫。是故弥勒在知足天。迳半劫余。释迦在彼天。迳一劫余故。故迳号叫寿量时。已迳彼天无数死生。况亦半劫等中间。何唯受一生四千寿量耶。
经曰佛告优婆离是名以下。第四总结。言因缘者。为利众生因缘故。命终后上生天也。
经曰佛灭度后以下。第三劝生彼天。欲辨修行生兜率天。略作五门。一辨修因人。二辨所修因。三见圣不同。四彰生得益。五还解本文。
言第一修因人者。有三类。一菩萨。二二乘。三凡人。初菩萨者。一云。从初发心乃至法云。此义不然。以八地已上永离分段。定不生兜率天故。故今解从胜解行地至远行地。为供一生菩萨故。为闻法种善根故生彼天。次二乘者。发心求二乘道。而资粮未备。现身中闻兜率天极妙乐事。及闻弥勒号。仰喜故回向心发愿得往生。后凡夫者。有众生虽受禁戒不能护持造众恶业。闻弥勒名悔过发愿。得往生也。
第二辨所修因者。诸经论因虽多。今且依此经辨彼无因。略有五种。一舍施因。谓闻是菩萨名。造立形像扫塔涂地香华幡等种种供养。发愿欲生。则得往生。二防非因。谓一念须受八戒斋及修诸善业。一日乃至七日发愿得往生。三离散因。谓当系念行众等持念佛形像发愿得往生。四简择非因。谓读诵经典称弥勒名发愿得往生也。五净重因。谓佛灭度后四部弟子闻弥勒名发愿礼拜。此人命终弹指顷则往生也。若论有五门。一礼拜门。依名礼拜一生菩萨求生天。二赞叹门。谓至心称叹一生菩萨智慧光求生天。三作愿门。谓发愿愿生彼天故彼修菩萨所行所成也。四观察门。谓观彼天上功德庄严及彼菩萨功德庄严并天众功德庄严。五回向门。谓不舍众生。所作功德回向群生共生天上故。若以此五门资前五因。必生彼天。
第三见圣不同者。圣有三身。一真身。则法报。二应身。则八相成道。三化身。随时忽有。此中真身常寂无往来相。故生天者非所见。唯见菩萨应化二身。
第四彰生得益者。且依此经得益有二。一灭罪益。二闻法益。初中六。一归依得益。如经云谛观眉间白豪则除九十亿劫生死罪。二礼敬得益。如经云若礼敬弥勒菩萨除百亿劫生死罪。三闻名得益。如经云但闻弥勒名不堕边地耶见恶律仪。四灭罪得益。如经云闻弥勒名合掌恭敬除五十劫生死罪。五闻称得益。如经云若一念顷称弥勒名除千二百劫生死罪。六悔过得益。如经云男子女人犯禁戒造众恶业。闻弥勒大悲名五体投地诚心忏悔。速得清净。第二闻法得益者有三。一闻法得益。如经云是时菩萨随其宿缘为说法不退无上道心。二遇圣得益。此中有三。一现值圣益。如经云值弥勒故。二生值圣益。如经云遇贤劫一切诸佛。三后值圣益。如经云于未来得值恒沙诸佛。三授记得益。此中二。初弥勒授记。如经云若归依弥勒菩萨成佛见佛光明则得授记。后诸佛授记。如经云于星宿劫值诸佛诸佛前授记。
第五解本文者。此中三。初观生彼行。次众发愿。后结正观。初中亦三。初修因往生。次劝归圣得利。后归圣灭罪。初亦三。初上品因生。次中品因生。后下品因生。初中六。一示修因。二教回愿。三正往生。四诸天赞归。五生彼得益。六总结。是则初也。言修诸功德者。总表句也。威仪以下释句。则为六事因。一戒行。谓威仪不缺故。二敬塔行。谓扫塔涂地故。三供养行。谓名香妙华故。四等持行。谓众三昧入正受故。五诵经行。六读经行。此六行为三。初三为戒行。此中初即止恶戒行。后二则作戒行故。次一则定行。后二则慧行故。正受者定异名也。若修六五行。为上上品生因。若修三四行。为上中品生因。若修一二行。为上下品生因。问入正受行。即应生上界。何故为欲界因。答一云。唯识论云欲界方便亦有轻安故无失。今云专修六行。其三业离诸散乱故同正受义也。
经曰如是人等以下。第二教回愿。
经曰命终之后以下。第三正往生。
经曰百千天子以下。第四诸天赞归。
经曰应声即礼以下。第五生彼得益。问随观一相应灭罪何故偏说白毫相光。答诸功德所成故。谓大集经第三十七卷云。一切众生三世功德及声闻缘觉所有功德。佛始成时成熟一毛孔功德。如是展转三十二相聚集百倍。成如来眉间白毫相故。灭九十亿劫罪者。理实随心胜劣。多少不定。今随机宜而说耳也。
经曰如是等众生若净以下。第六总结。此中四。一得往生上。二随从下生。三值贤劫佛。四值星宿佛。是初也。若净诸业者三业净。六事者上所说六事。
经曰亦随弥勒以下。第二从下生。谓若六事行三业圆上品生彼者随下生。初会闻法。
经曰于未来世以下。第三值贤劫佛。谓备善业及正见故。逢贤劫诸佛也。言贤劫者。娑婆世界五浊极盛难可忍。而千佛贤圣出世化导。故为贤劫也。
经曰于星宿劫以下。第四值星宿劫佛。星宿者。千佛当来世似列星故。庄严劫者。曾千佛彼劫中庄严故。然此三劫略作四门。一建立意。二佛出时。三劫次第。四解本文。
第一建立意者。问何故立此三劫。答观药上菩萨经言。尔时释迦佛告大众云。我曾往昔。于妙光如来末法中。出家学道。闻是五十三佛名心生欢喜。后教他人。他人闻已转转相教。乃至三千人。异口同音。称诸佛名。深心敬礼。则得超越无数亿劫生死罪。其千人者。华光佛为首。至毗舍佛。于过去庄严劫中得成佛。此中千佛。拘留孙佛为首。至楼至。贤劫中得成佛。后千佛者。日光如来为首。至须弥相佛。于未来星宿劫当得作佛。
第二佛出时。问此劫中既有千佛者。为一成坏有千佛耶。为迳多成坏劫耶。答真谛三藏云。成坏空劫皆无佛出。唯于住劫有佛出。其二十劫中。前五劫无佛出。次五劫中。如其次第拘留含牟尼迦叶释迦弥勒。弥勒后无量劫无佛出世。是故迳多成坏方千佛出生也。又若贤劫千佛庄严劫千佛各同在成坏一劫者。何故藏论云过去庄严劫中千佛末后主佛。主佛中毗婆尸佛则九十劫中初劫出世。若尸弃佛毗舍浮佛则在第三十一劫出世。已后无佛。乃至第九十一劫。即贤劫为初。则拘留孙佛出世。既说庄严劫千佛迳多劫方足千数故。即以此为证也。玄奘三藏云西方现判住劫二十中初小劫已有四佛出世。是故弥勒亦此初住劫。从减至增八万岁出世。是故瑜伽论二十住劫皆有增减方为一小劫。若诸众生机根熟有见佛缘者。一一小劫有千佛出亦无过失。况更有九小劫。然前所引藏论者。百劫修相好业。九十一劫中前后佛出世等。是小乘所说耳。非大乘。大乘中不言三僧祇后百劫修相好业。不成为证。问所以得知大乘中三僧祇后百劫中不修相好业。答优婆塞戒经第一云。我于往昔宝顶佛所。满足第一僧祇劫。燃灯佛所。满足第二僧祇劫。迦叶佛所。满足第三僧祇劫。解云。若三劫后更有百劫者。释迦不应迦叶佛补处。是故大乘菩萨。三劫外无更百劫也。约理实为论者。小乘云。虽迳多成坏劫。而大乘宗在一成坏义无违。所以得知多成坏而为一成坏。则为贤劫量者。贤劫经第九贤劫千佛出世。云能仁如来人寿百岁。贤出如来法氏如来妙御如来。此三如来人寿亿岁。顺观如来人寿九十亿岁故。解云。若瑜伽婆娑等云八万十岁增减为二十住者。云何得言亿岁九十亿岁。以渐减无量岁时方应有此亿岁等故。然智度论云。前九十劫中初劫一佛出。谓毗婆尸(此云胜观)。第三十一劫二佛出。一名尸弃(此云火)二名鞞怒婆[仁-二+付](此云一切胜)第九十一劫初有四佛。一名迦罗鸠餐陀(此云冠顶)二名迦那含牟尼(此云金仙人)三名迦叶四名释迦。如是等诸经论。皆据随转理门也。问云何知一成坏劫。为贤劫量耶。答菩萨处胎经云。如六天王等满四天下。不如一大梵天功德。乃至寿命过贤劫。其命乃终。解云。梵王寿命。既六十劫。而言过贤劫。云何得言多成坏劫。又智度论云。前九十劫三佛出。后一劫有千佛出。解云。后一劫者第九十一劫。劫初中四佛出。如前所引。言一劫者成坏为一劫故。
第三劫次第。问此三劫次第无间越不。答一云。庄严劫望贤劫定应无间。是故药尚经云。庄严劫千佛最先成名仙光佛。最后成名毗舍佛。解云。毗舍即前九十劫第三十一劫中佛故。此劫以后不说别劫。至第九十一劫方说贤劫。即知前九十劫以去。名庄严劫。若以贤劫望星宿劫者。说不定。谓大般若第九云。佛告阿难云。从此坐起无量苾刍。从此已后六十一劫星宿劫中。当得作佛。皆同一号。谓大幢相如来。解云。若依此文六十一劫为星宿劫量。星宿劫前皆名贤劫也。贤劫经第十云。普广言。转轮圣王即定光如来是也。其千子是贤劫中千佛。过千佛已。六十五劫当知无佛。然后有大劫量。大名称劫。皆同斯劫取成正觉。过此劫已八十劫都无佛兴。然后有劫名喻星宿。其八万大臣。斯劫中取成正觉。过星宿劫三百劫亦无佛兴。然后有劫名重清净。其采女八万四千。当于其劫取成正觉。解云。若依此文。贤劫已后有大名称劫。然后乃有星宿劫。八万佛出世。问何故如是相违。答一云。三劫量长短不定。谓星宿劫者总含多劫故。大般若经星宿劫初名星宿劫。故但说六十一劫为星宿劫也。贤劫经中星宿劫终名星宿劫。故隔多劫乃为星宿。约理实皆为星宿劫。是故白马云三劫。劫各千佛。千佛寿亦不等有长短。一云。若依小乘宗。三劫未必无间越而成佛。善根小故。若依大乘。三劫定应无间。善根多故。谓成住坏劫如次名为庄严劫贤劫星宿劫。
第四释本文。言菩提者。此翻觉。觉诸法故。然授记略作五门。一授记意。二授记者。三受记人。四时差别。五释大文。
第一授记意者。如来授记。其五意。一大师远照。二因必得果故。三令他人起敬故。四不舍众生故。五行位已高故。故须授记也。
第二授记者。佛有三身。一云若授二乘地前菩萨记唯是化身。若授大地菩萨记通报身。今云化身亦化大地菩萨。应身亦化凡夫二乘。若不尔。便违佛地论云神力加而令暂见故。法身虽说法。说法与授记义有异故可言授记者必是化身及他受用身也。
第三受记人有五。如资粮论云。一未发心。二共发心。三隐[雨/復]。四现前。五密意。前四受大乘人。后一受小乘人。解云。未发心者。一云当十信位。今云不然。十信已前已发心。况十信。是故无始来未发菩提心。今如首楞严经云。是人往来五道诸根猛利好乐大法。佛知是人过此若干百千万亿阿僧祇劫当得阿耨菩提心。言共发心者。一云十解十行。今言。十信已前善法欲。以法名为发心也。隐[雨/復]者。十回向至七地。谓若闻自授记。于六度行不起精进。若不闻更起精进故。然而欲断。他人念此菩萨。几时得菩提。疑故授记也。言现前者。若菩萨成熟出世五根。及得无生忍。住不动地时。非前非后诸佛现前授记故。言密意者。如法华经云我等皆随喜。大仙密意说授记舍利弗。我等亦当得成佛也。
第四时差别者。庄严论云。时差别有二。一有数时记。二无数时记。解云。前菩萨记中。初二为无数时。以行浅故。后二有数时。以行深故。若四劫中间增上及定性为无数时。以但通记故。应化及退菩提为有数时也。
第五解本文者。随应应通有数时无数时也。
经曰佛告优婆离以下。第二辨中品生。此中二。一发愿往生。二虽不愿生一向闻名得益。是初也。
经曰但得闻是以下。第二虽不生得益。言闇处者三阴。边地者即八难。邪见者则五见。恶律仪者则不律仪。对法论立十四种。涅槃经立十六。瑜伽论立十二等。开合不定也。正见者反邪见故。眷属者反前恶律仪。不谤三宝者不堕闇处边地也。
经曰佛告优婆离以下。第三辨下。品生。一谓设犯戒悔净得往生也。言不退转者。一云。此下品人生彼天闻法。则入十信位故。今云得不退因故不退。而非已得不退也。
经曰佛告优波离汝今以下。第二劝归圣得利。多陀阿加度者翻如来。阿罗呵者反应供。三藐三佛陀者反正遍知也。
经曰佛告优婆离佛灭以下。第三归圣灭罪。言十善行者。思念云为行。若重者为十善道也。见一天人者。随遇一有情。即应念弥勒所思。谓有苦令离。无乐令得。恶者令除。善者令摄等也。一莲华者。随遇一法。则应念弥勒妙法。今且举一有情一法则念弥勒。如是意者显作上生因。除千二百劫罪者。弥勒大愿力所致。是故但思中念人除千二百劫罪。若起身业而首不至地人者。除五十劫罪。若首至地人。除百亿劫罪。此第三人日夜相续。长时身心等归皆重故言设不生天者。生天业力未满。未满善因故。龙华三会发心。前三品修人者。业力得满故。此唯修思胜劣故。差别也。问预造弥勒当成佛形者。从何境生福。答一云。从未来境生福。以信未成故。若造佛及普菩萨形造者。有二义可解也。今云不然。去来其现在所隔。是故从弥勒本地生福。
经曰说此语时以下。第二众发愿。此中二。初众发愿。后佛记生。是初也。百千匝者。为显不离百千生也。
经曰世尊记曰以下。第二佛记生。谓乃至下品行者。一念称弥勒名皆得生。况能修福持戒上品而何不生耶。
经曰佛告优波离以下。第三结正觉。
经曰尔时尊者阿难以下。第三欢喜奉行分。此中四。一问。二答。三时众得益。四奉喜退。流通可准也。言他方者。或有经云十方是。则善慧地菩萨闻此经得入第十地健行定。以此文证。化身化地上也。八万诸天者。此方兜率天众得益。非但当时发心。亦愿未来随生故。
弥勒下生经
将释此经。略有三门。一来意。二释名。三讲文。
言来意有二。一为化下品众生故。谓弥勒生天虽得上品中品人利而下品人未得圣益故。二为显人间教导故。谓天上教导虽先广显。而人间以七相教化众生。犹未唱故。故上生后辨下生。
第二释名者。有三对。一能说所说对。谓佛说者为能说。弥勒下生经者为所说。二能受所受对。谓弥勒为能受。下生为所受。三所诠能诠对。谓弥勒下生为所诠。经为能诠也。都言虽有八相。而复后七相皆在人间。对天故皆言下生。广谈下生圣化之事故。名下生经。则依主释也。
第三讲文为二。初略辨下人化益众生。后广辨下人化益众生。谓下品人自有优劣故。故有此略广。初中三分。一证信传经分。二问答广说分。三闻说奉行分。一云。此经亦有发起序。谓尔时阿难至汝还就坐。为发起序。此解不然。无有余经对问佛答文而名为发起故。初中有五句。若三句同别。
经之初句闻如是者。前经中先标所闻法故。先言如是。后曰我闻。今此经意。多闻总领如来所说法为表。故先闻后如是。或可错语非一故。义亦无失。后句中云五百人者。如中阿含经云。佛告舍利子。此五百比丘。九十比丘得三明达。九十比丘得俱解脱。余比丘得慧解脱也。
经曰尔时阿难以下。第二问答广说分。此中四。一阿难陈请。二如来许说。三阿难领旨。四如来正答。初中三。初仪式。二彰圣。三陈请。是初也。露右臂者。显能解佛意也。膝著显能领也。白世尊言以下。第二彰圣。即为二。初总彰。后别彰。是初也。言事者即指法也。当来等者指时。欲请弥勒当来化导事故。故须彰三通智也。县鉴(音皆弥冥辨)。
经曰过去诸佛以下。第二别彰。此中三。初彰过去佛智。次彰现世智。后彰未来智。是初也。言姓者。毗婆尸佛出刹利姓。拘留孙佛出婆罗门姓等也。言字者即二十年名。言名者初生名。言号者十号也。弟子者声闻也。补翼佛故名翼从也。言多小者。毗婆尸佛三会说法。谓初十六万八千人。次十万人。后八万人。尸弃佛亦三会。初十万人。次八万人。后七万人。毗婆舍佛二会。初七万人。后六万人。留孙佛一会说四万人。含牟尼佛一会说三万人。迦叶佛一会三万人。释迦一会千二百五十人。广如长阿含第一卷也。言一劫百劫等者显时智也。如妇人无近请佛经云。第一佛般涅槃已来九十劫。第二佛般涅槃已来三十一劫。第三佛般涅槃亦三十一劫。乃至迦叶佛般涅槃已来万岁者。解云。七世佛中间前后远近差别也。亦复知以下意显知化众。谓雀无近经。第一佛父名波漂刹利王。母名波头末。乃至迦叶佛父名波罗摩达。母名檀那越等也。
经曰则能分别以下。第二彰现世智。
经曰亦复明了以下。第三彰未来智。
经曰欲闻其变以下。第三陈请。请五事。一神力变。二徒众多小。三弥勒成佛。四依果庄严。谓境丰乐。五亿世时。
经曰佛告阿难以下。第二佛许说。言弥勒出现者。正许佛问兼许时问也。国土丰乐也。弟子多小者。许弟子翼从也。
经曰是时阿难以下。第三阿难领旨。
经曰尔时世尊告以下。第四如来正答。此中二。初正问答。后劝修因。初中四。一答境丰乐。二答佛。三答徒众。四答灭时。神变者答徒众。弟子中兼故不别答也。初中亦四。一国邑庄严。二地土广美。三人民相和。四王臣胜善是初也。久远者说此经时。望弥勒出世时。迳五十六亿万岁故。鸡头者。奘法师云。西方说王舍城是香芳城。未来有王名饲佉。所都大城名鸡头末。此云慧幢。然即知鸡头末即是王舍城国界。一云阎浮提国界。义亦无失。成佛经云翅头末即是也。言城者王居义。人民所居名为郭也。城似鸡头。故因为名鸡头末也。十二由旬者。虽受胜报而不出十二因缘故。七由旬者不虽七随眠故也。街巷(音上桂下弘实上离下加尸于弥也)成佛经云。有大力龙王名为罗尸弃。即是互显也。罗刹鬼者此云可畏也。成佛经云大夜叉神者互显。以彼城有夜叉罗刹二神故。寐后除秽者。其鬼者人眠后乃现诣恶秽争令净故。
经曰阿难当知以下。第二地土广美。十万由旬者。成佛经云。是时阎浮提地长十千由旬。广八千由旬。金光明经第六云。阎浮提地。纵广七千由旬者。今云。弥勒初出时。四海水多减而地多增。故云十万由旬。后渐久远时。海水还增。地狭短故。十千及七千不违。若有违文。准此可解也。各据一方者。海水各退缩一方故。诸山消灭及平正如镜者。约理实言其时亦有山石等。而对故无耳。若不尔。违下文云大迦叶住此山故。
经曰尔时时气和适以下。第三人民相和。四时者春秋等四时。顺节者八节。谓四时有二日故。即立春春分。立夏夏分。立秋秋分。立冬冬分。广如净度三昧经也。若人民行违天地。即四时气不顺时节。今其时人民相和故。百八患者。一云百八烦恼。今云不然。诸大乘经论。曾无说百八烦恼故。故今云患即身病。谓百八者。苦乐舍通六境中即十八。十八通缘染净即三十六。三十六迳三世故。又云。瑜伽论云百十种苦。即此经百八患开合异耳。可引论也。贪欲以下。意显心内患也。不大殷勤者。勤者即数数。愍者即重。谓彼时烦恼薄轻也。人心平均者。无三毒故。皆同一乡者。虽非一乡。而无王都外异故。故上云村落相近鸡鸣相接。是即无嫉妒故。事讫还合者。成佛经云。尔时有三病。一便利。二饮食。三衰老故。有疑人。若尔应同释迦时。是故今须此说也。粳米者。增一阿含经第四十九云。尔时鸡头城生自然粳米。长三寸。极为香美。寻取寻生。皆不见所取处。问彼时生餐熟餐。答长阿含经第二十一云。自然粳米无有粳糩不加调和。其众生便取食。故知生即餐也。所谓金银等。文意云。说此经时。众闻自然粳米。而疑七宝自然不故。故佛说意七宝亦自然也。
经曰尔时法王出现以下。第四王臣胜善。此中二。先王胜善。后臣胜善。初中亦二。初辨正报胜。后依报胜可准也。七宝者。轮王但以散善所化导。故令所得果报六欲天。是故成七宝而非六八也。言轮宝者金轮。谓成佛经曰金轮宝故。增一经云。具足千轮东方来应。象宝者。增一经云。是时象宝从南方来。有六牙。金银校饰。能飞虚空。马宝者。增一经云。是时马宝从西方来。毛青尾朱。行不移动。能飞虚空。珠宝者如意珠也。增一经云。东方来。有八角。四面有火光。长一尺六寸。夜半照彼国界十二由旬。大成佛经云长三肘。解云。此亦有大小故。故无失也。女宝者。增一经云。玉女。颜貌端正。面如桃华。不长不短。不白不黑。口优钵华香。身栴檀香。谓王左右不失时节也。主藏宝者即守藏宝。增一经云。轮王出世时便有居士宝。身体红色。得天眼通。此居士白王言。唯愿圣王寿延无穷。兵宝者即主兵宝增。一经云。轮王出时。四兵自然来应。问轮王及其七宝一时灭死。答长阿含经云。善见王忽然命终。如壮士一食饭。其王死七日。轮宝珠宝不现。所余五宝日日命终。城楼观等皆变为木也。轮王命终。宝有瑞相。谓长阿含经云。金轮宝于虚空忽离本处。轮回速往白王。王闻已言王寿未灭。增一经云。轮王命终后生三十三天。如今者。一云如者夫也。今者现也。一云今释迦有四大藏。弥勒亦尔。故云如今也。乾陀越者。此云他持。在北天竺也。伊罗钵者是树名。谓比丘析树枝以受龙身。是故以业自树也。诸珍物者。此四大藏各有四亿小藏围绕故。弥梯罗者。此云等共。在南天竺也。系绸者此云黄头。是龙名也。须赖吒者此云黑色。在东天竺也。宝藏者即宾伽罗大藏。此云黄眼。是亦龙名。系绸波罗捺者此云红浇。因水目名。在西天竺也。蠰佉者。增一经云。蠰佉大藏在波罗捺国。此四宝藏者。增一经云。昔有长者有四儿。劝令归三宝矣。不从命。即时父雇黄金。尔时父将儿诣佛问云。此儿雇受归依。得福不。佛答亦得。谓未来弥勒出世时。当守护宝为四龙王也。诸守藏人者。增一经云。尔时典藏人名善宝。尔时伊罗钵等四龙王往至善宝所。语曰。欲所须者我等相给。则四龙王以四藏宝奉上。善宝取四藏也。宝即奉上蠰佉王也。问何故弥勒时其七宝处处有。何今云惠施贫穷。答约宝丰足。而对轮王故云贫穷也。树上生衣者。长阿含经云。郁单越土复有衣树。谓果熟时自然出种种衣。今引彼为例也。
经曰尔时彼王有大臣以下。第二辨臣胜。此中二。先辨臣胜。后辨妻胜。可准。言修梵摩者此云善净。梵摩越者此云净主。以王娘故成佛经云。父名妙梵。母名梵摩婆提。乃是也。八四态者。女人内心谄媚相也。大本经云。诸妇人八十四态。此经云八四者误也。太子五梦经云。菩萨在树下时。魔王欲试。遣天女三人。三人往诣佛。佛为说人秽病八十四态。如画瓶盛粪。尔时女人等惭愧皆变成老母。
经曰尔时弥勒菩萨以下。第二答佛问。谓辨弥勒成佛时。正报身也。泛论诸佛皆有八相。一上天。二入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说法。八灭度。今此经中有四。一入胎。二出胎。三出家。四成道。是初也。准诸经论。菩萨住天将下生时。先观四事。一观时分。谓何时中应出世。即知人寿八万岁乃至百岁等也。二观处所。谓何方处应出世。即出阎浮提中印度也。三观种性。谓出刹利或波罗门姓。四观依器。谓出父母。观此四事已。后七日下阎浮提生中印度也。今此中言父母者。显观依器。大成佛经云。佛虽在胎如游天堂也。
经曰应从右胁以下。第二出胎相。菩萨处胎经云。我从右胁生。汝弥勒从顶上生者。盖随机说不定。又云。约实弥勒从胁生。而叹尊胜故。具云顶生也。
经曰尔时人寿以下。第三出家相。谓太子五梦经云。弥勒生年三十得道。未曾作婚。必观五欲过患。不乐在家。然贤劫经云。弥勒有子名德力。此经云五千年行嫁云何会。答大圣应物非凡小思境。是故生年虽三十。而示行婚以产德力。有何失。问女人年五千岁后出适者。何故成佛经云五百岁出适。答一云。阿含经大成佛经皆五百岁行嫁故。五千语误。一云。弥勒始出世时五千岁方出适。若久远以后五百岁始出适。既有兴衰。婚始亦有迟疾也。在家未几者。年三十而得道故。
经曰去鸡头不远以下。第四成道相。此中三。初辨成道。次刹土震动。后地神唱令可准也。成无上道果。大成佛经云。诣道场。弥勒即自剃发出家学道。即是日初夜降四魔。成无上菩提者。解云。此经意约降魔终时名夜半。不违也问佛不曾唱云吾成道。由何因地神知成道。答是地神亦如来所示现也。问准余宗。菩萨生时声唯至欲界他化自在天。成佛道时声至色界究竟。转法轮时声至梵天。云何今此经但言成道声至梵天。答彼意言者。菩萨生时受欲界身故唯至第六天。成道时作三界主故迳色究竟。转法轮时由大梵请故至梵世。然今此经意。二定以上无自地语声。故顺言至梵世耳也。
经曰尔时魔王以下。第三答徒众。此中二。初三会众。后十想众。初中二。初说法众。后结名姓。初中二。初正辨初会众。后乘答神变问。初亦二。初说法。后释疑。初中为六。一魔王众。二长者众。三国王众。四大臣众。五佛母众。六刹利众。是初也。言魔王者。欲界第六天也。生天之论者。一云十善也。一云即前施戒。总名生天之论也。出为妙者。修五欲不净想者生上界为宝也。显说世间法也。尔时弥勒以下文意显说出世法也。苦者苦谛也。习者集谛也。灭者灭谛也。道者道谛也。尘垢者。瑜伽第八十六云。见所断烦恼缠为尘。彼烦恼随眠为垢也。法眼净者。四谛中忍智也。
经曰尔时大将以下。第二长者众。此中四。初魔王劝出家。二长者请佛佛为说法。三闻法得益。四长者出家。略结时众可准也。善财等者。善来得戒也。
经曰是时蠰佉以下。第三国王众。言初中后善者。彰其教。谓始听闻时生欢心故为初善。修行时无难艰故为中善。终至究竟果故为后善也。义理深邃者。彰所诠义。邃者以无相法与合故名邃也。立太子者。太子立为王绍。赐剃头珍宝者。剃头师及珍宝赐于太子。又以珍宝与梵志。是故阿含经云。赐剃头师宝。复以杂宝与诸梵志也。时八万四千以下。意显王出家得果也。
经曰是时梵摩大长者以下。第四大臣众。三结者。一身见。二戒取。三疑。约实永断三界见惑。而此三结障道增胜故偏说。身见不乐解脱。戒取执著耶道。疑不进修故。尽苦际者。表得七生边际故。阿含经云。今此众中最小比丘皆见道迹不趣恶道。极七生往反必尽苦际也。
经曰是时佛母以下。第五佛母众。问所将众皆得无学。云何佛父母唯得初果。答为久住世流通佛法。故不须证无学果也。
经曰尔时诸刹利以下。第六刹利众。刹利者分田主。此义如藏论也。越次取证者有二。一渐。二顿。顿即初果而越中二果得罗汉。渐即凡夫倍离欲及令离欲入见道倍得中二果。阿含经或有不越次取证者。今此经略故不说。问何故阿难不越次取证者。答庆喜是到彼岸性。助佛宣说一切法若相若性真实义故。名奉法人。既作佛事。教众生故。不顺世间不可乐想。以是义故。到彼岸人一切皆得四沙门果。
经曰尔时弥勒以下。第二释疑。疑云。初会众皆得声闻果。既尔弥勒唯说声闻乘教。是故显三乘教说也。
经曰如我今日以下。第二乘答神变问。谓山门开示事即神变力故。此中一云。如来初会中说迦叶变事也。然而成佛经。三会已后辨此神变者。舍家随语势便在后而说。今云。若尔如来三会说法应有间绝故。应说慈氏三会度人已。众生渐有懈怠故。往狼迹山开彼上门。如智度论云。弥勒佛三会已讫。将诸大众。往彼山顶。示大迦叶骨锁身。大众遂起精进心。然而今此经在初会答神变者。舍家意乐故。故不违也。约文为二。初标名彰德。后正答神变。此初也。头陀者。古言小欲者讹也。今云除弃。谓由小欲行。除弃贪欲故。若具有十六。谓衣中有四。食中有六。处中亦六。言衣中者。一粪扫衣。二毳衣。三纳衣。四三衣也。食中六者。一乞食。二次第乞。三作注余食法。四一坐食。五一揣食。亦名节量。六不中后饮浆。谓若下品行者。虽出家。以种种耶命为自活。若中品。虽离前过。而受僧食施主别请食。品不受僧食施主食唯行乞食也。处中六者。一兰若处。二冢间。三树下。四露地。五常坐。常坐者随有草地便坐。常坐者。若行若立即大苦。若卧即甚乐。若坐则离二边能长久。是故须常坐也。然而此经略故说十二。十二者。如四分律云。衣中二。谓纳衣及三衣也。食中四。谓次第乞食乞食中摄故。不饮浆即一坐食中摄故。处中六者同前说。合为十二也。涅槃经立十头陀。如彼说也。
经曰尔时迦叶去以下。第二正答神变。此中二。先舍家标仪式。后正答神变。是初也。问四威仪中皆得修善。何故偏说结坐。答是贤圣常威仪及顺善品。而不共外道故。正身者即安坐义也。正意者正愿。正愿者是顺善品义也。系念在前者。系念念自面对义。何须对面者。无始时来男为女色女为男色。多分依面故。今观自面者欲伏烦恼故。迦叶虽无烦恼。而游观大法故作此坐仪也。
经曰尔时世尊告以下。第二正答神变此中三。初佛以法衣授于迦叶。次迦叶领衣入狼迹山。后迦叶衣上弥勒。是初也。向八十余者。若上经为例者即有二义。若维摩在初年中说此经者。年唯三十八。云何可言向八十余。若说般若在终年中说此经者。年三十七。亦不可言年向八十余。今云。虽无圣说明文。而此经者在上生经前说。若不尔上生经指下生经语。又阿难初生即佛成道日。二十五年方作侍者。而在此会请问。明知若五十年若五十五后时说此经也。何故偏劝四声闻者。迦叶头陀行中能苦行故。屠钵叹者能降伏外道故。宾头卢者不毁禁戒故。罗云者读诵不懈故。若大成佛经云劝者有二。谓衣及法。今此经略而不说也。由我遗化得尽漏者。劝迦叶助弥勒化我遗晚机弟子也。
经曰摩竭国以下。第二迦叶领衣入山。彼山者即耆阇崛山。又有经狼迹山者。犹是崛山少分也。若智度论第三十五云。大迦叶入王舍城乞食。食已未久登鸡足山。山有三岑。如仰鸡足。尊者入中趺坐。作诚言。愿我此身纳钵杖久住不坏。乃至经五十七亿俱胝六十百千年慈氏正等觉出世时。施作佛事。发此愿已寻般涅槃。时彼三岑便会成一。掩弊尊者岩也。
经曰又弥勒如来以下。第三迦叶衣上弥勒。此中二。初弥勒示彰。后弥勒受衣。是初也。鬼神开门者。智度论云。弥勒佛以足指扣开耆阇崛山。时迦叶骨身著僧伽梨而出。礼弥勒足。上升虚空。现变如前。即于空灭身。然此经中鬼开者。鬼神从佛行故。故不违也。释迦禅窟者。阿含经云迦叶静窟。解云。举者。古时释迦禅室故。又可此经误也。得法眼净者。善根已熟者也。或有众生者。未熟善根。故不得圣果。唯见迦叶骨身也。亦由四事因缘者。由释迦四摄事所成熟。谓一惠施。即此施也。二爱语。即此仁爱也。三利行。则此利人。四等利。即此亦同。善生经如是说。
经曰尔时阿难弥勒以下。第二弥勒受衣。梵音僧伽胝。此云大衣。今云僧伽梨谬也。大成佛经云。弥勒取释迦大衣右手覆及裁。覆左手而不通。以弥勒大其衣小故。星散者现十八变事已忽无故。佛本行经云。迦叶入无余涅槃者。约实入灭定。而入无余者。现同法者也。敬正法者。显敬教法也。成无上正真道者。显敬证法也。
经曰阿难当知以下。第二会也。行事供养者。大成佛经云。行四事供养。谓前施仁等也。
经曰又弥勒以下第三。会也。智度论云。初会九十九亿。第二会九十六亿。第三会九十三亿。贤愚经云。初九十三亿。次九十六亿。后九十九亿。解云。闻机不同故。又是先所度声闻弟子其大根性。虽前佛所化。皆三会后得无生忍故。无尔许也。
尔时比丘以下。第二结姓名。
经曰尔时弥勒以下。第二辨十想众。此中三。初正说十想。次众集所以。后时众得益。是初也。此中想者。以慧为体。智度论。无常想者。即圣道力名。或言四念处。或言四谛。或言无常想故。若相从者。亦想数为体也。如念住以定慧为体而名念住。此亦尔。皆以慧为体。而随义门说十想也。此十想中。前九想对治四倒。后一想对治贪著。前九想中。初一想治常倒。次一治乐倒。次二治我倒。无我想治我见。空想治我所见。余想皆治净倒。以是义。修习十想尽流心得解脱也。谓由过去佛说故。今弥勒时尽漏解脱也。
若此众中以下。第二众集所以。此中二。初长行答徒众问。后颂其答长行。此中十三事是皆示通三学。谓后言梵行八音即戒学也。四等心即定也。住出诵等则慧学。若初云梵行通三学也。言四等心者四无量定心也。善本者三善根也。此十三事。皆通三会值弥勒因。言八关者受八戒故。
经曰是时弥勒以下。第二颂。此中三。初舍家长行起。次弥勒正颂。后释迦结。约颂有九行。分为二。初七颂别长行。显二颂总结也。心原本者三善根也。意无若干想者。显无散乱心。或契经者修多罗。善习者毗尼。法本者阿毗昙藏也。
经曰阿难当知以下。第三释迦结也。
经曰尔时众中以下。第三时众得。者数名。谓佛本行集经言。百百千为千万。千万百为十亿。十亿百为千亿。千亿百为万亿。万亿百为千万亿。千万亿百为十兆。十兆百为千兆。千兆百为十万兆。十万兆百为十京。十京百为千京。千京百为十万京。十万京百名为垓也。前九十六亿等。显三会得阿罗汉人等。今云垓者。三会得初果人等也。
经曰弥勒如来以下。第四答几时住问。此中二。初立戒时。后住法时。是初也。无瑕秽者清净无犯。若增一经云。毗婆尸佛百年清净无犯。释迦佛十二年无瑕也。
经曰弥勒如来以下。第二住法时也。
经曰其有善男子以下。第二劝修其因也。尔时阿难以下。第三闻说喜奉行分也。
佛说弥勒成佛经
此经将释。略作三门。一辨来意。二释题目。三正解本文。
言来意有二。一为广显弥勒人间弘化故。二为化下下迟晚流令得度脱故。何以故。前略虽示慈氏如来下人教化。令上中人殖善本。而未广辨慈氏威力令最下根智祈圣心故。以此二义。下生经次说此经也。
第二释题目。若依别本。有其七名。一名一切众生断五逆业障报障烦恼障修习慈心与弥勒共行。经二名一切众生闻弥勒佛名必勉五浊世不随恶道经。三名破恶恶业心如莲华定见弥勒佛经。四名慈心不食肉经。五名释迦牟尼以衣为信经。六名有闻佛名者决定得勉八难经。七名弥勒成佛经。虽有七名。而第七为本。故今此经用第七名。此中弥勒菩萨坐龙华下。见其宝台毁怀。即修无常想示得正觉。故名成佛。成佛之经故依主释。恐滥天等所说故。故名佛说也。
第三解本文者。大成佛经云。佛住摩伽他国波沙山中夏安居。因舍利弗请而说。今此经中略而不说。然犹有三分。一鹙子发请分。来酬答分。三大众奉行分。初中二。初赞请德。后述请辞。是初也。
言舍利者身也。弗者子也。从母为名也。此人英慧超类。性来闻一解千。故名大智。是彰内德也。能者善巧别言。谓善随物机巧宣法化故。轮者见道也。法者利人也。转者度他相续故。随者正转于前。鹙子受唱于后。故名为随也。是彰外德也。大将者。内怀神谋。外扬威力平怨。故名大将。譬舍利弗内怀神力外扬辨才降伏烦恼怨故名大将也。
经曰白佛言以下。第二述请辞。此中二。初指本。后请广说。是初也。大成佛经云。前后经中所未说。甚违此经。一云同本别译。然所未说者译者误也。一云别本别译。故大先说。小后说之。此二说中初为胜。谓此经无证信序。必从大经出。是故知大经误也。问前后经其指何。答一云弥勒三经互为前后。一云不然。于三经随指何经名为前后者。前后者不可了故。应说此经以前诸处处经弥勒作佛事可得。故云前后。是故增一经云佛在舍卫国说弥勒成佛事。又在迦毗罗国家珠师佛说弥勒成佛事。又如上生经中所引。佛昔于毗尼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如是前前诸教前后所说可引起问。是解最胜。顺圣教故。此中二。初请今闻。后请当见。是初也。言功德神力者即正报。谓功德者福果也。神者智果也。国土庄严者依果。谓国土者体也。庄严者土想也。
经曰众生以何施以下。第二请当见也。行何施得大富。持何戒得人身。修何慧得见佛。又解众生见佛自有三品。故问此三义。是亦无失也。
经曰尔时告以下。第二如来酬答分。此中二。初受。是初也。舍利弗四大海以下。第二答请。此中二。初答中闻请。后答见请。初中二。初答国土庄严。后答功德神力。初中四。一出体。二出庄严。三出都。四出主。是初也。谓释迦佛世阎浮提地七千由旬。西八千由旬。东九千由旬。北十千由旬。弥勒时除三千由旬水故。增三千由旬地。故成十千由旬。如是四方皆增三千由旬故。是故今此中东西是长。长十千由旬。南北名广。广八千由旬。
经曰名华儒草以下。第二辨土严。城者州。县谓处也。万民杂居名为邑也。街衢方整名比丘也。八万岁者。大成佛经云八万四千。解云。彼经据初下生时说。此经久远时。不违也。如言身量长十六丈。而贤愚经云身长八丈。就初后时无过也。便利者内逼迫也。饮食者外惑苦也。衰老又遇身羸劣也。大成佛经云无寒热风等病。九苦恼。阿含经云。时人有九病。一寒。二热。三饥。四浊。五大便。六小便。七欲。八饮食。九老。解云无时节代谢寒热故。大成佛经云无寒热等。而饮食中亦有冷热。故阿含经云有寒热等也。五百岁者。下生经云五十岁者通此文二说。如经第二也。大成佛经云人长百六尺。今此中略故不说。
经曰是时有一大城以下。第三出都。此中二。初都邑庄严。后园泉。初中二。初众宝庄严。后灾凶除灭。是初也。翅头末者。此云净意。是即国之都城也。长者南北也。广者东西也。大成佛经云。八万四千小城以为眷属。翅头末最处其中。今经略故不说之。言端严者。七宝所成故。殊妙者。楼台壮丽故。庄严者。罗网覆故。是王所镇故名都城也。轩窗者相司也。街者四交道也。巷者直道也。陌者东西道也。多罗尸弃者。此云善护也。池近者在其城侧也。淹(音暗实设又云尘坐)。
经曰有大夜叉神以下。第二灾凶除灭也。逊(音顺实顺)问彼时人命终后生何处。答大成佛经云。欲死时行诣山林命终。后生大梵天及诸佛国。
经曰舍利弗我今为汝以下。第二辨园泉。言八功德者。一轻。二冷。三软。四美。五清净。六不臭。七饮时调适。八饮已无患(少门道善作此说)。今称赞净土经云。一澄清。二清冷。三甘美。四轻实。五润泽。六安和。七饮时除饥渴等。八饮已长养根大也。翠(音主为实他鸟而夫)鹅鸭。香山流水者。涅槃经云。香山顶有无热池四方流出味甘香也。一种获七者。增一经云。自然粳米者。初出时及久远时不同。故不违也。
经曰尔时转轮王以下。第四出主也。四种兵者。一车。二三象。四马也。宝台千头者。千子所游处故。形如莲华者。宝藏涌地貌也。
经曰翅头末城众宝以下。第二答功德力。德力虽有八相。今五相。一入胎。二出胎。三出家。四成道。五转法轮。其相虽五。今文即为二。初辨处胜。后辨人胜。是初也。
经曰其城中有大波罗门以下。第二辨人胜。此中二。初托父母受身。后厌世出家成佛。是初也。妙梵者父名也。婆罗门者姓名也。释迦生王种中。弥勒生辅臣姓中。化众生宜不同也。梵摩婆提者。此言净道也。梵摩婆提者。还西国婆罗门姓。身长千尺者。千尺者计即百丈。尔时人身长半卑。谓五千十。古言掌与身十分一。若胸与身五分一。谓若人身长八尺。面及掌并八寸。胸广一尺六寸。是故释迦身长丈六。计十六尺。面掌并一尺六寸。胸广三尺二寸。尔乃相称。既弥勒身百丈。面应十丈。而今此云二丈四尺者。恐传经者误也。
经曰弥勒菩萨观世以下。第二厌世出家成道。此中二。先厌世出家。后坐道树成菩提。是初也。
经曰坐于龙华以下。第二成菩提。此中五。一成道。二天龙雨华。三动世界怖魔。四放光引可度。五演梵音众得益。是初也。谓树枝如宝龙坐百宝华。故名龙华树。依此树下成菩提。故名菩提树也。大成佛经云。早趣出家即是日初夜降魔成菩提也。弥勒作佛经云。到树下坐。用四月八日明星时得佛。解云。清且出家初夜成佛也。
经曰尔时诸天以下。第二雨华也。不现身者龙身可怖故。
经曰三千大千以下。第三动地怖魔。谓众生长眠生死故。不动者不悟长。故须动也。
经曰佛身出光以下。第四放光摄生。
经曰尔时人民以下。第五演梵音众得益。此中三。初在华林。次城邑。益后灵山益。初中九。一摄众。二观欲。三寻因。四彰师。五义学。六归力。七合奉。八授道。九得益。初有十类众。一人民众。二王宰众。三净智众。四长者众。五外道众。六大臣众。七天宫众。八太子众。九弥勒亲族众。十无名众。准可知也。
经曰弥勒佛见以下。第二观欲。欲者欲乐也。
经曰是诸人等皆于以下。第三寻因。因者行也。此中有十行。一知法行。即读三藏。三修福行。即修诸功德。三两利行。谓衣食施他及自持戒故。四供佛行。谓幡盖等。五修慈行谓拔苦故。六修悲行。谓与乐故。七修忍行。八修齐行。九修禅行。十智塔行。准可知也。
经曰善哉释迦以下。第四彰师。
经曰而作是言汝等以下。第五义学。
经曰善哉释迦以下。第六归力。此中二。初辨归力。后言释迦牟尼佛为汝等以下。辨归昔力也。
经曰弥勒如是开道以下。第七合奉。
经曰弥勒佛观察以下。第八授道。
经曰尔时弥勒佛以下。第九得益。约实为论。诸佛化物不定。或一会或二会乃至十会无量会。然而三会者约一化终。前佛残弟子。然长阿含经云。毗婆尸佛三会说法。初会十六万八千人次会十万人。后会八万人。尸弃佛三会。初会十万人。次会八万人。后会七万人。毗舍婆佛二会说法。初会七万。后会六万。楼孙佛一会说法。即四万。含牟尼佛一会说法。即三万。迦叶佛一会说法。即二万。我今一会说法。即弟子千二百五十。若依无近请佛经云。惟卫佛初会十万。次会九万。后会八万。式佛初会九万。次会八万。后会七万。随叶佛初会七万。后会六万。楼孙佛一会四万。含牟尼佛一会三万。迦叶佛一会二万。我释迦佛一会千二百五十。是其机宜不同故如是别说。
经曰弥勒佛既转轮以下。第二城邑益。此中六。一率众入城。二现神力。三天资上供。四人彰希奇。五魔王助道。六群生领悟。是初也。
经曰当入城时以下。第二现神力。
经曰释提桓因以下。第三天资上供。此中二。初上供。后世尊入时以下偈赞。
经曰尔时天人罗刹以下。第四人彰希奇。
经曰尔时魔王以下。第五魔天助道。
经曰尔时街巷男女以下。第六群生领悟。
经曰尔时弥勒佛诸弟子以下。第三灵山益。此中为十。初门徒出。二明共登灵山。三为开神骨。四令众惊奇。五双赞师资。六称德行。七显昔留化。八辨今利人。九彰佛悲深。十令生故极。是初也。
经曰尔时弥勒以下。第三共登灵山。
经曰于山顶上以下。第三为开神骨。大成佛经曰。到崛山已登狼迹山顶。举足大指践于山根。是时大地十八相动。以手擗山。如轮王开大城门。时梵王持天香油灌迦叶顶。大楗法蠡。迦叶即从灭尽定觉。整衣服长跪合掌。持本师僧伽梨奉与弥勒。而作是言。大师释迦牟尼佛临涅槃时嘱我。衣今奉世尊。
经曰尔时男女天众以下。第四令众惊奇。
经曰弥勒佛赞以下。第五双赞师资。
经曰释迦牟尼佛于大众以下。第六称德行。
经曰弥勒佛赞以下。第七显昔留化。谓曾彼恶世能修至心。故为传化骨身留也。
经曰尔时人众见以下。第八辨今利人。成佛经云。时迦叶即踊身虚空作十八变。承佛神力以梵音说。释迦佛十二部经八十亿人得阿罗汉。空而下说有为无常辞佛而退。身出水火入涅槃。是即初也。
经曰是诸人等念以下。第九彰佛悲深。
经曰令得具六神通以下。第十令生故极。
经曰尔时说法之处以下。第二答见佛。此中六。一辨道场量。二示佛神力。三赞佛寿量。四美佛住持。五正劝修因。六审令得见。此初也。
经曰其中人众以下。第二佛神力。
经曰弥勒佛住以下。第三赞佛寿量。大成佛经云。寿命具足八万四千岁。无有中夭。而今此经云六万岁者。解云弥勒佛寿虽八万四千年。但受三分二。舍第三分二。万四千寿故。故但六万。如释迦佛不受第三分但受八十。是故大集经言。诸佛皆舍第三分也。
经曰灭度之后以下。第四美佛住持。大成佛经云。三像法世三万岁。及弥勒入涅槃后起塔供养。今此经略故不说。
经曰汝等宜应以下。第五正劝修因。
经曰得见世间以下。第六审令得见。
经曰佛说是经已以下。第三大众喜奉行分也。
三弥勒经疏一卷 憬兴撰
全忠大德送施圆珍 (宽平二年闰九月十一日追记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