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伤寒直格

俱中风寒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头项痛、肢疼、手足温,中风也。反无汗、恶寒、脉浮紧者,伤寒也。或头项痛、腰脊强、身拘急、指末微厥、不自汗,为伤寒也。反烦躁而脉缓者,为伤风也。风则伤卫,而寒则伤荣。

万物必以阴求阳、阳求阴,阴阳相应,则为和平。故荣者阴气也,寒加之则伤耳。故又曰寒伤血,血亦阴也。卫阳气也,风亦阳也,故风加之则伤耳。故曰热伤气,气为阳也。经言阴寒主于闭藏,而阳热主于开泄。故寒伤荣,则腠理闭密,拂热内作,燥热而无汗,故脉数浮而紧也;风伤卫,则腠理开泄而自汗也,故脉浮而缓;以邪热泄越,故脉不能实;阳明主于肌肉,故自汗多而脉反迟也。热乃阳中之至阳,故伤热气则大汗自出,病虽为热,脉不能实而虚弱也。然拂热痞闭无汗者故当病也,其汗泄通泰而亦病者,盖泰极则否也。夫人气和而为汗,如天地气和而为雨,过多则涝,久不雨则旱,有无多少贵乎应时,兴衰失常则灾害至矣。万事皆然。

荣卫俱伤,则表里热甚也,宜大青龙汤。

小青龙汤 治伤寒表未罢,心下有水气。

表虽未罢,而已有热入于里,怫郁于胃,则饮食水液不能传化宣行,蓄积不散而为此,非里热大实,烦渴引饮过多,停积而为病者。

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

水不能浸润宣散,滋润肠胃脏腑,故热而渴,或噎、或喘、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而喘也;水液不能宣行,则湿热盛于肠胃,故或利也。

小柴胡汤 治伤寒中风,其病半在表、半在里(脉在肌肉不沉不浮),筋脉拘急。

身体疼痛,寒热往来(恶寒为表热,发热为里热)。寒热往来者,邪热半在表、半在里也,进退不已,而言无常也。

或呕、或咳,胸胁痞满硬痛,下之前后,无问日数及汗后余热不解,或无问伤寒、杂病、蒸热作发并两感,可和解者,并宜服之。

凉膈散(一名连翘饮子)治伤寒表不解,半入于里,下证未全,或复未愈者;或燥热怫结于内,而烦心懊 不得眠者;及无问伤寒、杂病、大人、小儿、脏腑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躁、舌肿、喉痹、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咳唾稠粘、睡卧不安、谵语狂妄、肠胃湿燥、便尿闷结、一切风热壅滞、风眩、疮癣及伤寒阳明胃热发斑、下证未全者;或误服暖药过多,为诸热证,并酒甚热毒,兼小儿 疹、痘疮未出及惊风积热、伤寒不能辨别者;或热甚痘疮已出未快者,或热极黑陷将死者。

小儿疹痘未出,误以热药发汗,致使阳热转甚,则重密出不快,多致黑陷而死。因以世俗多疹不敢服药,以误小儿诸病多矣。亦不知古人所留凉泻之药,通治风、惊、积热、伤寒热病,纵误是疮,亦使热势稍退,而稀少出快,早得痊安也。若用此最为妙也。

阎孝忠集《小儿方论》未达钱氏本意,不明造化之理,反妄言疹病黑陷为寒,及曰凡 疹始终不可服凉泻之药。后人因之反致热甚黑陷而死者不可胜计也。阎公岂不详自所编钱氏方治 疹黑陷用牛李膏及百祥丸,凡寒药下之而多得痊愈者,而不救则必死。然则痘疹为热病岂不明哉。况经曰:诸痛痒疮疡皆属于心。及夫 疮黑陷,无不腹满喘喝(嘶声)而小便赤涩不通,岂不是热极乎。况 疹本因热而生,病势转甚也,岂能反为寒者也。

并两感诸证(三阴三阳双传诸证),并宜服之。或伤寒热极将死,阴气衰残则不宜下,下之则阴气暴绝,阳气后竭而死矣。惟宜养阴退阳,以至脉复而有力,而后以三一承气汤微下之。下后未愈者,更以凉膈散调之,虽愈后犹宜少少服之,庶邪热不致再作也。

白虎汤治伤风自汗,桂枝证表未解,半入里,可以和解者。

脉在肌肉而不可下者也。

或中暑自汗脉虚弱者。

热伤气而反自汗大出,故脉不能自实而反虚弱。

或伤寒自汗,脉滑数而实,表里俱热。

脉沉浮皆得有力而数,身热、头痛、烦渴、腹满、小便赤黄也。或三阳合病(言太阳、少阳、阳明合受其为病之热气),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燥、面垢、谵语、遗尿。

如误发汗则谵语益甚,下之则便额上出汗,后必发黄。

或厥逆自汗者,是谓热越(言自汗散越也)。如或里热而脉厥者;或下证未全者;兼和解两感伤寒。此方最解头痛,并止自汗,无问中暑、伤寒、风热杂病,及传染时疫,本非外伤风寒,脉便不浮,而自汗、头痛,欲作汗病者,并宜服之。

无问四时,但随证而用之。他药仿此。

五苓散 治中暑,并伤寒大发汗后,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后热烦渴及表里俱热,饮水反吐(名曰水逆),或攻痞不解,或口干烦渴,小便不利,或痞尚在而利不止者,或当汗而反下之,利遂不止,脉浮表不解,自利或小便不利者。

凡用五苓散,证无问脉之沉浮。

或一切留饮不散,以此散水止渴,并解两感,太阳、少阴俱病。

经言六经病证者是也。

或一切吐泻霍乱(无问寒热),及小儿泻惊风(无问急慢),皆宜服之。

桂苓甘露散(一名桂苓白术散)治伤寒中风,冒暑饮食,内外一切所伤,传受湿热内甚,或头痛、口干,或吐泻、烦渴,或小便赤涩、大便急痛,或泻利间作,并一切湿热,霍乱吐泻,转筋急痛,腹满痛闷,或中外诸邪所伤而并吐泻者,湿热之时尤宜服之。

并治小儿惊风。

白术散 治伤寒杂病,一切吐泻、烦渴、霍乱、虚损及气弱久虚,保养衰老兼治酒膈呕哕。

四逆汤 治伤寒,表热未入于误以寒药下之太早,其表热本未入,因而里寒,下利不止,或表热里寒,自利不止者,急以四逆温里。

脉浮不渴,小便清白不温,完谷不化者是也。或辨便、溺之色者,须更审其饮食万物之色也。

或下后协热利不止者,咽干烦渴也,谨不宜温也,宜五苓之类散其湿热也。惟里寒者可以温之,止其寒泻。

利止里和,表证尚在者,急以桂枝汤解表也。或杂病寒饮呕吐者,或寒湿泄泻者。

然虽杂病,若湿热吐泻者,不宜此方。虽亦有湿热痞闭之微者,误中辛热开发而效,甚者强劫不开,则怫热病转加也。惟里寒可通用四逆汤也。

茯苓半夏汤 治伤寒杂病,一切呕吐或喘咳、头痛者。

半夏橘皮汤 治伤寒杂病,呕哕风眩,痰逆咳喘,头痛并风热反胃吐食诸证。

黄连解毒汤 治伤寒杂病,并酒燥热毒,烦闷干呕,口燥呻吟,错语,不得眠,凡一切大热狂躁喘满及阴厥极甚,蓄热内深,俗妄传为阴毒者(见前辨);表热太甚,头项、肢体痛不可忍,脉洪躁,里有微热不可汗者;或湿热内甚,或欲作痢者。

大便溏数而少腹急痛,小便赤或涩者,必欲作痢也。

或已利,热势甚者(并服本方);及下之前后,寒凉诸药不能退其热势之甚者。两感诸证同法。

两感者:一日,太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通宜此方以退表里诸热。朱氏不明此皆热证,妄言前三日真为病寒,以四逆汤急温里,而后以桂枝汤急解表,大误人也。

此二方皆不可用,但随表与里,热势微,甚以退其热,使无致热极而死者是也。若势甚宜下者,加大承气汤下之。及夫经言,此三日传受,亦大略之法也。大抵宜随证以施治,亦不必拘也。

或势甚欲下,虑不能退其热者,加大承气汤下之。或热结极深,而诸药数下,毕竟不能利,不救必死者,此法更下甘逐末一钱以下之(吐利同效)。或但自热结胸中,心胸高起,腹虽不满,而但喘急、闷结、谵妄、昏冒,关脉沉数而紧者,尤宜此法急以下之。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