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张卿子伤寒论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第一百零四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干姜(辛热去皮三两) 黄连(三两去须苦寒) 黄芩(三两苦寒) 人参(三两甘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辛以散之。甘以缓之。干姜人参之甘辛。以补正气。苦以泄之。黄连黄芩之苦。以通寒格。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下利阴寒之疾。反大热者逆。有微热而渴。里气方温也。经曰。诸弱发热。脉弱者。

阳气得复也。令必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下利阴病也。脉数。阳脉也。阴病见阳脉者生。微热汗出。阳气得通也。利必自愈。

诸紧为寒。设复脉紧。阴气犹胜。故云未解。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下利。手足厥逆无脉者。阴气独胜。阳气大虚也。灸之阳气复。手足温而脉还。为欲愈。若手足不温。脉不还者。阳已绝也。反微喘者。阳气脱也。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少阴肾水。趺阳脾土。下利为肾邪干脾。水不胜土。则为微邪。故为顺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下利者。脉当沉而迟。反浮数者。里有热也。涩为无血。尺中自涩者。肠胃血散也。

随利下。必便脓血。清与圊通。脉经曰。清者厕也。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者。脾胃虚也。胃为津液之主。发汗亡津液。则胃气愈虚。必胀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沉为在里。弦为拘急。里气不足。是主下重。大则病进。此利未止。脉微弱数者。邪气微而阳气复。为欲自止。虽发热。止由阳胜。非大逆也。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患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清谷。脉沉而迟。里有寒也。面少赤。身有微热。表未解也。病患微厥。针经曰。下虚则厥。表邪欲解。临汗之时。以里先虚。必郁冒。然后汗出而解也。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经曰。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胁热便脓血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者。无阳也。 时。周时也。周时厥愈脉出。为阳气复。则生。

若手足不温。脉不还者。为阳气绝则死。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下利者。里虚也。脉当微弱。反实者。病胜脏也。故死。难经曰。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病。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下利清谷。为里寒。身热不解。为外热。汗出。阳气通行于外。则未当厥。其汗出而厥者。阳气太虚也。与通脉四逆汤。以固阳气。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利则津液少。热则伤气。气虚下利。致后重也。与白头翁汤。散热浓肠。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