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太平寰宇记

卷五十八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太平寰宇记卷五十八

河北道七

洺州

洺州。广平郡,今理永年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昴宿一度。《禹贡》曰:“覃懐底绩,至于衡漳。”衡漳在今州南肥乡县也。春秋时为赤狄之地,后属晋,《左传》宣公十五年:“晋荀林父败赤狄于曲梁。”今州理城也。七国时属赵,赵敬侯始都邯郸,至幽王迁,为秦所灭。秦兼天下,是为邯郸郡地。汉高帝分置广平国。自汉至晋,或为国或为郡。永嘉末,石勒据有其地。石氏灭,又属慕容隽,至子暐灭,又属苻坚,后慕容垂得山东,其地复属焉。周武帝建德六年于郡置洺州,以水为名。隋大业三年罢州为武安郡。唐武德元年又改为洺州,领永年、洺水、平恩、清漳四县;二年陷窦建德;四年建德平,立山东道大行台,又置曲周、鸡泽二县;五年罢行台,置洺州大总管府,管洺、卫、岩、相、磁、邢、赵七州;六年罢总管,以磁州之武安、临洺、肥乡三县来属;贞观元年又以废磁州之邯郸来属;天寳元年改为广平郡;干元元年复为洺州;永泰之后,复以武安、邯郸属磁州;会昌元年省清漳、洺水二县入肥乡、平恩、曲周等县。

元领县八,今六:永年。平恩。鸡泽。曲周。临洺。肥乡。 二县割出:洺水。入曲周 。 清漳。入肥乡。

州境:东西一百九十七里,南北一百一十二里。

四至八到:西南至东京五百五十里。西南至西京七百六十里。西南至长安一千六百二十里。东至天雄军永济县九十五里。西至磁州武安县界七十五里。南至相州一百八十五里。北至邢州沙河县界四百五里。东南至天雄军一百二十里。西南至磁州一百二十里。东北至贝州一百三十里。直北落西至邢州九十里。

户:唐开元户:七千七百五十。皇朝户:主一万五千一十三,客一万二千八百九十三。

风俗:燕、赵、邯郸风俗,丈夫悲歌慷慨,多弄物,为倡优,女子多弹弦跕躧。隋《图经》云:“今赵女数百家,每有祭祀,别设位以祀公孙杵臼及程婴二氏,厯代相传,号曰祀客。”

人物:赵胜。赵诸公子也,宾客数千。毛遂。赵胜之舎人也,以三寸舌说楚同却秦军。亷颇。赵之良将也,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赵人也,送璧于秦,不屈节。李牧。赵之北边良将也,匈奴不敢入边,封为武安君。赵奢。为马服君。石奋。赵人也,与四子皆二千石,号为万石君。

土产:平紬。絁子。油衣。人参。绢。

永年县。旧二十八乡,今二乡。本汉曲梁县地,属广平国。后汉属巨鹿郡。北齐天保七年,并曲梁县入广平县。隋仁寿元年改广平为永年县,避炀帝讳也,属武安郡,即今县。赵奢救阏与,秦军鼔噪,武安屋瓦皆动,即此地也。马服冈。《史记》赵奢为马服君受封于此地。灵山,《风土记》云:“灵山,赵武灵王葬其上,故曰灵山。”郁山。一名紫山,出紫石英、菖蒲,为仙方所尚。榆溪山。《洺州记》:“山有榆溪水,因以名之。”王泽岭。赵襄子奔晋阳,原过后至于王泽,见三人自带以上可见,即此岭。漳水,《风土记》云:“南易水本名漳水,源出三门山,西自肥乡县界流入。”《赵地记》云:“六国时此水名易水。”《埤苍》及《水经》云:“洺水之目,不知谁改,俗谓山之下地名洺,因经之,故曰‘洺水’。”按《燕赵记》云:“其分有三,易漳为南易。”洺水。在县南三里,西自临漳县流入。鸡泽。在县西南十里。春秋同盟于鸡泽,今其泽鱼、鳖、菱、芡州境所资。廉颇台。在州城南十里。《十六国春秋》云:“冉闵遇慕容恪于廉台,十战皆败。”平刘黑闼垒。在县西南十里洺水南。唐贞观四年于垒东置昭福寺,寺碑岑文本词。广平故城。汉平于国废城,在今县北。干将城。《洺州记》云:“南有干将城。”即干将铸剑井,炉池俱存,俗语讹为韩子城。乐毅、蔺相如冡。并在此。

平恩县。东北五十里,旧十四乡,今三乡。本汉旧县,属魏郡;宣帝以许广汉为平恩侯。魏属广平郡。高齐天保七年移于斥漳城,今洺水县是也。开皇六年又自斥漳移在平恩川今理。唐台泽。一作康台泽,在县东五里。

鸡泽县。东北五十里,旧十四乡,今三乡。本汉广平县地。隋开皇六年于广平城置鸡鸡县;大业二年省。唐武德四年重置。洺、漳二水。在县东南二十六里,合流入东北入平乡界。沙河。即湡水,经邑界。

曲周县。东北八十里,旧十二乡,今三鄊。本汉旧县属广平国。郦商为曲周侯。后汉属巨鹿郡。魏属魏郡。后魏宣武帝改置曲安县,属广平郡。高齐省郡。隋开皇六年复置洺州;大业二年省。唐武德四年于曲周故城重置。漳水。在县西二十九里。阿难枯渠。在县南十四里。邸阁城。《水经》云:“衡漳水又北经邸阁西。”即此城。巨桥仓。纣所积仓。《尚书》“发巨桥之粟”是也。废洺水县。在州西五十里。本汉斥漳县,属广平国,漳水经其城。其地斥卤,故曰“斥漳”。隋开皇六年以平恩移入旧地,又于此立洺水县,即今县也,以西滨洺水为称。唐会昌三年正月并入曲周县。衡漳故渎,俗名阿难渠,在西二百步。盖魏将李阿难所导,故名。董塘陂。在县西北十五里。晋龙骧将军刘牢之北救苻丕,追大将军慕容垂于董塘泉,即此陂也。董仲舒祠。董仲舒,广川人,祠在县东五十九里。啸父。即冀州人也,在曲周县市中补履数十年,人奇之不老。

临洺县。西北五十里,旧十二乡,今三鄊。本汉易阳县也,属赵国。魏属魏郡。晋属唐平郡。后魏省入邯郸县。孝文于北中府城复置易阳,属广平郡,今理是也。隋开皇六年改易阳为邯郸县;十年移邯郸县理陟鄊城,在今邯郸县界,仍于此中府城别置临洺县,北滨洺水为名,属磁州;大业二年割隶洺州。紫山,隋《图经》云:“临洺紫山,春夏有紫气,蓊郁下有石,石上菖蒲,一寸九节,岩涧有紫石英。”狗山。在县西十里。山顶石上有狗迹,因名。唐武德五年太宗亲总戎师讨刘黑闼,因此立营。鸣犊冡。在县西南十三里。《家语》曰:“孔子自卫将至晋,至河,闻赵简子杀窦鸣犊舜华,遂不去。”

肥郷县。东南四十里,旧十三乡,今三鄊。春秋晋地。七国时属赵,今县即汉列人及邯郸、蒲县三邑之地。魏文帝黄初二年分邯郸等县立肥鄊县,属广平郡。后魏省入临漳县。隋开皇十年又置,属磁州;十六年割隶洺州。浊漳水。上源即清漳也,西自相州成安县界流入。列人故城。在县东北十里。汉为县。按《汲冢记》:“梁惠成王八年伐邯郸取列人。”即此也。汉属广平国。邯郸故城。俗名桓公城,在县西北十里。肥乡故城。在县西南二十二里。葛筑故城。隋《图经》云:“葛筑城俗呼葛鹅城,即赵武灵王夫人所筑。”一云夫人城。平原君墓。在县东南七里。毛遂墓。在县南七里。废清漳县。在州东南七十里。本汉列人县地,故城在今肥鄊县界。隋开皇十六年于此置清漳县,以南滨清漳水为名。唐会昌三年并入肥鄊县。列人堚。音魂。或曰列人堤,县居其上,堚即堤类也。后魏孝昌年中,有人于此掘得破船,仍是杉材,尚堪用,莫测其由,盖是漳水久积泥淤,遂成高岸也。

贝州

贝州。清河郡,今理清河县。《禹贡》冀州之域,星分昴宿五度。春秋之时,其地属晋。七国时属赵。秦兼天下,为巨鹿郡。汉高帝三年,韩信出井陉,定赵地,因分巨鹿郡地置清河郡,以郡临清水,故号清河,理清阳。景帝中改为清河国。至后汉复为郡。永嘉乱后,石赵移郡理平晋城,即今博州清平县也。苻秦移理武城。后魏移清河郡及清河县于汉厝城置。高齐自厝城移郡及武城县于今贝州西北十里故州城,其城即汉信成县理。后周建德六年平齐,于郡理置贝州,郡亦不废。隋开皇三年废郡,以郡所领县属州;六年移武城县还于旧理,自厝城移清河县于州郭;大业三年罢州为清河郡。唐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复置贝州,领清河、武城、漳南、历亭、清阳、鄃、夏津七县;六年移治所于历亭;八年还于旧治;九年以废宗州之宗城、经城来属,又以废毛州之临清来属;天寳元年改为清河郡;干元元年复改为贝州;咸通元年长史郑仁凯以旧居湫隘,移于故州东南十里,即今理所。晋天福三年升为永清军节度。周显德元年降为防御州。皇朝复为永清军节度。

元领县十,今五:清河。清阳。武城。漳南。历亭。

五县割出:夏津。临清。永济。宗城。经城。已上五县入魏府

州境:东西二百四十九里,南北一百九十里。

四至八到:东南至东京六百一十里。西南至西京九百六十里。西南至长安一千八百二十五里。东至博州一百三十里。西至邢州二百三十里。南至魏州二百十二里。北至冀州一百三十里。东南至博州一百九十里。西南至洺州曲周县一百三十五里。西北至冀州九十里。正东微北至德州二百六十里。

户:唐开元户:八万一千四百。皇朝户:主一万六千九百三十四,客三千四百七十三。

风俗同魏州。

姓氏:清河郡六姓:崔、张、房、尚、傅、靳。

人物:崔林。字德孺,清河东武城人,晩成仕。魏至司空,封安阳侯。王经。字彦纬,清河人,为江夏太守。将军曹爽附绛二十疋令市于吴,经不发书,弃官归养母。爽以经擅去,兵马杖五十。房旷。字思远,清河人。少神气英俊,苻坚问王猛曰:“关东多士卿,得几人?”猛曰:“二人半。”坚曰:“必是申绍、韩胤 、一目房旷。”旷曽为流矢伤一目。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仕后魏,为安远将军、平南长史。帝曰:“上马能撃贼,下马作露布,唯修期耳。”年八十余,尚堪骑射。张正见。清河人。年十三,献颂,梁简文深赏之。窦建德。清河南漳人,代为农夫。唐崔龟从。清河人,相宣宗朝。崔慎由。清河武城人,高祖融弟,安潜、子修俱为相。崔圆。清河武城人。张文瓘。贝州武城人,相高宗。为大理卿时,旬日决疑四百余条,四子:潜,魏州刺史;沛,同州刺史;洽,卫尉卿;涉,殿中监,时人谓之万石张家。崔邠。贝州武城人,弟兄六人官至三品。

土产:白毡。贡。 靴毡。贡。 丝布。絁。绢。按隋《图经》云:“清河绢为天下第一。”

清河县。旧二十二鄊,今四鄊。本州岛之甘泉市地。秦为厝趋亦切县。汉为信成县,属清河郡。后汉桓帝改为甘陵县。故城在今县西北。《续汉书?州郡志》:“省信城县,属清河郡。”按《郡国记》云“隋清阳城内有汉清河王庆陵,在今郡东南三十里故厝城”是也。后汉安帝改名甘陵,仍为甘陵国都;后国除,复为县。晋省,于厝城西南七里置清河县。魏又为清河县,并清河郡于故厝城中。高齐天保七年又移清河县于故信成。隋开皇六年又移清河县于州郭,即今县是也。末柸城,在县东北五十里,隋《图经》云:“末柸城,即十六国时段疾六眷之从弟末柸自称辽西公,与石勒相持,因筑此城号曰‘末柸城’。”信成故城。汉县。后汉并入清河,在今理西北十二里故州城外是也。城东南去永济渠十里。唐咸通已前郡理于汉信城,即此也。故斌强城 。后魏太和七年于其城置斌强县 ,属广宗郡。隋废。永济渠。东南去县十里。南自汲县引清漳二水入界,近孤女冡,元号“孤女渠”。隋炀帝征辽改为永济,俗呼“御河”。枯上漳渠者。浊漳渠也。源自上党,《城冡记》云:“邺城北有漳水。”即邺郡临漳是也。枯下漳渠者。清漳渠也。自邺县界来,非浊漳也。隋大业中,制使姚暹疏决,从上漳渠水入此渠,亦名姚暹河;炀帝征辽回,泛舟于此,谓之回銮河;大业十三年,窦建德于广平郡又疏此水入柳沟,遂与永济合流。鲧堤。在县西三十里。自宗城县来,是鲧治水时筑。廉颇冡。在县界。

清阳县。旧十二鄊,今四鄊。汉时属清河郡,又为贝丘县。博昌亦有贝丘。古清阳之地,故城在今县东南。后汉并入甘陵。西晋省甘陵,于此置清河县,理置清阳县,复汉名。至唐永昌元年,缘清阳地久积咸卤,遂西移于永济渠之东孔桥置;开元二十二年又移清阳县于今州城东、永济渠之西,即今邑也。古清阳县城。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汉桓帝改为甘陵郡。后魏孝昌三年葛荣贼乱,以城内有甘陵高大,因据陵为堡。贼平,遂置清阳;永昌元年移县于孔桥,此城遂废。故夏津县城。在县东南四十里。隋开皇六年以县东有王莽河,又为古夏津城相连,因以为名。故清河郡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汉高祖封王吸为清阳侯,食邑于此;又景帝三年封王子乘为清河王,改为清河国,并在此城。按后汉和帝建初七年废皇太子庆为清河王,令就国,亦此城;桓帝改为甘陵郡。至高齐天保七年移县于汉信城置,今州西北故贝州城是也。故厝城,在县东南三十里,按《地理志》云:“属清河郡,王莽改为厝治。汉安帝改为甘陵。其地先出甘草,土人号曰鹊城。”古邸阁城。在县东三十七里。按《地理志》云:“赵平原君封东武城为别邑,于此筑城,以贮器械,因以名之。”甘陵。在县城内,汉清河王庆陵,即安帝之父也。

武城县。东北四十里,旧三十鄊,今七鄊。七国时赵邑也。《史记》:“赵平原君胜封东武城。”即此城。盖以定襄有武城,同属赵,故此加东也。《汉书?地理志》:“东武城县,属清河郡。”晋太康年去东字。高齐天保七年移理汉信成。隋开皇六年复旧理。唐调露元年移于今理。弦歌台。在御河北岸。故武城县。在北十里。隋《区宇图》云:“夏禹七代孙芸,封公子武于此建国。”后汉光武封济南安王德为武城侯。前秦苻坚封长子为清河王,移居武城,即此城也。唐调露元年移于永济渠北义王桥西二里置,今县外城基是也。孙伏伽墓。在县东北二十里,高三丈。唐刑部侍郎。

漳南县。东北一百一十里,旧十八鄊,今三鄊。汉东阳县之地。后汉省东阳,其地属广川。后魏太和十八年分广川置索卢县,其地又属焉。高齐天保七年省索卢县,其地又属枣强。隋开皇六年分枣强县于今县东北二十二里置东阳县;十八年改东阳为漳南县,取地居漳水之南为名。唐武德七年移于今理。枯漳河。在县北四十里。永济渠。在县东五十里。界碑。在县西北八里。后魏孝文帝太和六年立于当邺正东三百里。

历亭县。东北一百里,旧十七鄊,今三鄊。本汉属东阳县地,属清河郡。后汉省东阳县,其地属鄃。音输。自魏及高齐,其地属鄃县不改。按《地里志》:“历县属信都国,在修县界。王莽改为历寜。”隋开皇十六年,于今县东永济渠南置历亭县,属贝州,遥取汉历县为名。后以其地下湿咸卤,移就盘河置,在古历城西七十里,今理是也。东阳故城。在县西十八里。汉高祖以张相如为东阳侯。鲧堤。在县东三十五里。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