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卷第九十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九十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入第七十九经)疏然此六皆是悲智之中所有者。阁表悲智故。疏六干城依空喻。然十喻中前六有合。七八九无。第十幻中一时总合从后倒合初以弥勒菩萨威神故合于幻师。二及不思议幻智力故。以合大海海印之义即智海故。三能以幻智知诸法故即合夜叉与人互不相见。以如幻故。四得诸菩萨自在力故。合于干城依空无碍现自在故。以在幻后皆带幻字。以有两重之意。故有十喻差别不同。若不为此释则谓经文繁不要也。疏前来得旨等者。前则以定为门。此则以用为门。动寂无二真入法界。疏从法智缘生者。疏中以初法智为缘释。如是自性已下。经文明自性如幻是所现相。以后悉不成就。结成自性如幻梦等。初之一对是约依他即三论意。缘生故无性无性故从缘。从由不守自性下。一对约真实性辨即法性宗。真如不变随缘之义。上释悉不成就明性相双寂。今云亦是性自具者。恒沙性德本来具足。非今新成云不成就疏庄严藏有二义者。前义约理融事。已是事事无碍。后更明心境互融。从故此门下仍上主门释眷属也。疏若先定有来处下。上约顺明。此下反释先有先无门会归中道。从既离下结释经文。疏此三即法报化下结成上义都有四重。然前之三重。三段疏中一一具足。如初云一约体是第一义。二实法身是第二义。三来即无来是第三义约理也。次二段对三亦然。其第四云又初唯理者。以义包含故。言中一具事理者。谓从大悲大慈等即约事也。从无动摇无取舍即约理也。以行兼事理故。疏摩罗提者。随难解释即化用中也。疏余可思准者。疏唯释五句以难见故。余五易了故故但例之。然此十句一行因二行缘三行相此三疏已释竟。四以愿扶行。应云若发大愿即生妙行。五化他谓若有悲心即行四摄。六观理谓若观妙理。即成般若。七随事理谓若事理双游。是名大乘即方便善巧。八益物故疏云教化众生即是觉他。九住果谓权实双流。则证无生忍故。从有智慧故下是也。第十上顺谓具修万行合三世佛家。又上句亦通所生者翻将下句为能生行。谓上求下化名为菩萨。即得生于菩提心家。下经以菩提心为家故。则前七可通二解。后三必须依于前释。故疏先明上句以为能生之行。后方翻例耳。疏一实智虚凝与阴俱静者。此言本出庄子第五外篇天道章中。彼云故曰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故知天乐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责。故曰其动也。天其静也。地一心定而王天下。其鬼不崇其魂不疲。一心定示万物服。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也。此之谓天乐。今借其言况父母之为阴阳之仪。故易云先有天地然后有父母。疏先彰实报等周法界。亦同出现品无量三轮。疏拘吒聚落此云楼阁乃是一义。或云小舍或曰多家。故上经自译为房舍聚落。今疏取一义耳。疏如莲华有三义者。初一生行解。次一成果。后义见理皆因闻教则教理行果四法备矣。然疏但释莲华之言。而经云为欲教化释迦如来所遣来者。今当说缘。案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佛于舍卫国。说优波离问。佛答。此人从今十二年后二月十五日上生兜率天。岁数五十六亿万岁尔乃下生于阎浮提。佛灭度后我诸弟子。若有精勤修诸功德。威仪不缺扫塔涂地。以众名香妙华供养。行众三昧深入正受。读诵经典如是等人。应当至心。虽不断结如得六通应当系念。念佛形像称弥勒名。如是等辈若一念顷。受八戒斋修诸净业。发弘誓愿命终之后。譬如壮士屈伸臂顷。即得往生兜率陀天。于莲华上结跏趺坐。百千天子作天伎乐。持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以散其上赞言善哉善哉。又言如是等众生。若净诸业行六事法。必定无疑当得生于兜率天上值遇弥勒。亦随弥勒下阎浮提第一闻法。于未来世值遇贤劫一切诸佛。又云得闻弥勒名者。闻已欢喜恭敬礼拜。此人命终如弹指顷即得往生。又云善男子善女人。犯诸禁戒造诸恶业。闻是菩萨大悲名字。五体投地诚心忏悔。是诸恶业速得清净。未来世中诸众生等。闻是菩萨大悲名称。造立形像。香华衣服缯盖幢幡礼拜系念。此人命欲终时。弥勒菩萨放眉间白毫大人相光。与诸天子持天曼陀罗华来迎此人。此人须臾即得往生。值遇弥勒头面礼敬。未举头顷便得闻法。于无上道得不退转。于未来世得值恒河沙等诸佛如来。释曰。此亦释迦所遣来者。以行释迦教故。若弥勒下生经罗什法师译。无如是我闻直云大智舍利弗问佛。佛诫听为说云舍利弗四大海水以渐减少三千由旬。是时阎浮提地长十千由旬。广八千由旬平坦如镜。名华软草遍覆其地。广说庄严等华藏品已引。次云城中有大婆罗门主名曰妙梵婆罗门。女名梵摩波提。弥勒托生为父母。身紫金色三十二相。身长千尺胸广三十丈。面长十二丈四尺。肉眼清净见千由旬。常光四照面百由旬。穰佉王奉七宝台。弥勒受已施诸婆罗门。弥勒见其毁坏修无常想出家。学道于龙华菩提树下。树茎枝叶高五十里。即以出家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无量人发心出家学道。尔时弥勒见诸大众作是念言。今诸人等不以生天乐故。亦复不为今世乐故。来至我所但为得涅槃常乐因缘。是诸人等皆于佛法中种诸善根。释迦牟尼佛遣来付我。是故今来皆至我所。我今受之是诸人等。或以读诵分别决定修妒路毗奈耶阿毗达摩。修诸功德来至我所。广叙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结云善哉释迦牟尼佛。善教化如是百千万亿众生。今至我所弥勒如是三称赞释迦如来。然后说法言汝等众生能为难事。于彼恶世贪欲嗔恚愚痴迷惑短命人中。能持戒行作诸功德甚为希有。善哉释迦牟尼佛。以大悲心能于苦恼众生之中。说诚实语示我当来度脱汝等。如是之师甚为难遇。深心怜愍恶世众生。救济苦恼令得安隐。释迦牟尼佛如来为汝等故。以头布施割截耳鼻手足支体受诸苦恼以利汝等。弥勒如是广安慰已然后说法。其龙华树园纵广一百由旬大众满中。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会说法九十四亿。第三会九十二亿。更有诸本经大同小异可以意得。此经正明释迦遣来。

○第四智照无二相绝境智等者。谓一境智无二。二始末无二亦信智无二。三染静无二。四智断无二。五理事无二。由证理事无二义故染净两亡。惑性智性一性平等。始末无差能所齐融。亦不生二不二分别故。前经云心不称量诸二法。但恒了达法无二。诸法若二若不二。于中必竟无所著方为真不二耳。疏或于一城值于多友者。如诸夜神多在佛会。言或求一友历于多城者。如解脱处经十二年求于普眼经。历城多等。此义胜前。疏初一总余八别者。总即示教利喜。示谓显示法门。教谓劝令修行。利谓觉悟成益。喜谓称根令悦。经从具足无量下别句。疏随难释先出初句异于第六。二三四五并皆不释。后释七八二句而有二意。一当句释属于二人。二相合释文殊能住。普贤道场是所住。故此亦义同示于后友者。亦安普贤行道场故。文无正示故云义同。

疏。转遇胜缘修行敬事者。疏文分三。初标二章二然此诸友下料拣。三又此诸友所得下指广在余。二中三。一近对前后释。二又通论下通对诸友释。三又前诸友下。玄门义理释。大文第五显因广大相。先释名。言随一一因皆称法性者。释广大义异前摄德成因未。说一一称法界故。又前但因今明因彻果海故。文殊下对前辨异。摄相归性事理无碍。秘密重重。事事无碍。

疏。若以二圣下。后三圣相望辨其能所。

疏。文中分三。初依下先释文。后以是显因下通辨文意。

疏。今初初闻前人法等者。疏文有三。初生渴仰。二明修处。三正修观。二中分三。初约表释。二约事释。三然此经下总释文意。谓所以却就金刚场起观者。何于中有二。先繁表出意。谓华严一切皆悉具十会亦应然。合有第十摄末归本重会。觉场谓菩提场是根本会起。于中八名为末会。谓第十会摄前八会归于初会。无不从此法界所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故。后今且依文者。以明无十故就第九以明此三。一者本会。二者末会。三自普贤以为摄末归本之会。本有二种逝多乃是此会之本。今归觉场是诸会本。

疏。一见瑞相十句五对。各前所依净土等者。然其十句皆是净土。而其后句意在众生。如初对云见一切佛刹清净一切如来成正觉即属净土。二云见一切佛刹清净无诸恶道。无诸恶道即是住处众生五对皆然。

疏。又前粗此细者。前但云见一切佛刹。今一一尘中出一切世界故。此为细。言前体相此业用者。前但云见今尘中出故。然毛孔出生等广如玄中。今更略示谓彼普贤游入十方。略有十门。一入世界。法界缘起。互即入故。二入众生界。生界佛界无二体故。三明供养一一供具皆称真故。四明请法穷法界智无时不请。诸佛无时不雨法故。五大智摄生了生迷倒。而无众生不碍化故。六明现通十方尘刹互入。重重震动现相而无息故。七常寂定未曾一念有起动故。八广出生念念毛孔出现诸境无穷尽故。九者说法念念常雨无边法雨雨一切故。十明总说。上之九义举一全收无前后故广说难尽余广如文。

疏。于中有三世间者。菩萨亦是众生亦为正觉余二可知。

疏。以没现相如法性故者。斯则没而无没。现而无现真法性中无出没故。此约事理无碍。下句云此彼相相即故者。即事事无碍法界。然相即有三。一约刹此刹即彼刹。一刹即多刹故。二约人此身即彼身。一步即多步故。三约劫一念即是无量劫故。又此彼相炳然具故。秘密隐显俱时成故。此彼时处互相在故。帝网重重同时具足皆不动故。

疏。故长行偈文因果绮互者。长行显普贤因。偈颂显善财果。故云绮互。

疏。然通赞毗卢遮那十身圆满二十一种殊胜功德者。通有两重。一者近通通前法喻。二者远通通取此卷末结德无尽二偈经文。良以二偈亦是最后无尽德故。其二十一德一经数节。出其名义文有隐显。欲彰如来无尽德故。大体无异故复出之升兜率品已广分别。今皆略指。初二偈即于所知一向无障转功德者。然此二偈含于总句妙悟皆满妙悟即是妙觉智故。以无著论下不释总句。疏略不明若欲明者初偈当之。今但显别即当第一。然准上文二十一德皆有三节。一举经名如此德经即二行永绝。二无著菩萨立功德名。即今疏。云于所知一向无障转功德。三引二释论解其本论。即今疏。云佛无碍智下文是也。是无性意即是智德故。经偈云佛智广大初之二句即是德体。三及后偈即于所知无障转也。谓即于其极远时处品类皆知故。无有知及与不知之二相也。第四句了俗由于证真故。不起分别亦是真实离智障也。若亲光释不二现行云。谓凡夫二乘现行二障世尊无故。谓凡夫现行生死起诸杂染。二乘现行涅槃弃利乐事。今前偈唯了生死杂染。后偈唯证涅槃广大利乐。

疏。二有一偈者。约经即达无相法。疏中先引无著立名。后谓了真如下即无性释意。故无动念是疏以经怗。然无性詺此为无住涅槃。既自入真如故不住生死。亦令他入故不住涅槃。今经三句即不住涅槃。第四句是不住生死。

疏。三有三偈下。约经即住于佛住。疏中先依无著立功德名。后谓住佛下即无性释。无性生起云为欲得上无住涅槃。故次明之即是恩德。谓佛虽遍圣天梵住而空。大悲偏善安住。由住空故不住生死。由住悲故不住涅槃。一切时中观所调伏故随物欲或见不同。

疏。四有十五偈下。约经即得佛平等。疏中分四。先依无著立功德名。次谓由诸佛下即彼论释诸佛有三事平等。即疏所引二同是也。次故前经云下。指经即离世间品初也。以彼具足二十一种功德名故。次亦同摄论下。引他论会释。结云此释已妙者。古来诸德不知此即二十一德。亦不知此是佛平等。但云如来随机隐显。忽列诸佛莫知其由。今云显佛平等故广列诸佛皆相遍耳。岂非妙耶。

疏。今更下即就佛平等中。显实是本师互遍。更过平等之意趣耳。于中文前有八。一总举大意。二谓此文言下。引此经文。质成正义。三若言别赞下。遮其欲救彰其谬解。四况华藏下。引前经文成属我师。五法华央掘下。引他经文成立今义。六故知法藏下。遮其引难为决他经。七以理推下。结成正义反质令见。八然此段下。辨其包含。重成本义。二中自有三意。一东方之佛云在此者。明阿閦即是本师。二阿弥陀充满十方亦合遍此。同于本方即释迦矣。三通取或见明是本师。或有见为阿閦弥陀诸佛异耳。三遮救中。恐外救云。今明阿閦弥陀遍等。自是别赞弥陀阿閦。何得引是本师佛耶。故今遮云若如此者。普贤本赞本师释迦如来。今云东西诸佛遍此何成赞我本师耶。四中引华藏者。娑婆当中刹海种内第十三层。而有十三佛刹尘数世界围绕。无量寿佛国。但言从此西方过十万亿佛土。尚未能满一合之尘。况于一刹尘数。况十三佛刹尘数。其十三重内。皆是化境。况华藏世界刹海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一一种中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皆是本师之所严净。其中皆是遮那如来分身化往。安养近在十重之内。何得非是本师释迦。故云岂非是此佛耶。五引他经成立中。二经分身已如前引。既十方中皆是释迦分身之佛。何得弥陀阿閦佛等近而非耶。六遮其引难者。谓外引二经。一引清净平等觉经说法藏比丘。然大宝积第十七无量寿如来会。说名法处比丘。佛在耆阇崛山说。阿难起问白佛言。大德世尊色身诸根悉皆清净。威光赫奕如融金聚。又如眼镜凝照光辉。从昔已来初味曾见。喜得瞻仰生希有心。世尊。今者入大寂定。行如来行皆悉圆满。善能建立大丈夫行思惟。现在去来诸佛。世尊何故住斯念也。佛赞圣知便为说。往昔过无边阿僧祇无数大劫。有佛出现号曰然灯。此前展转复举诸佛。最后云世主佛。前无边数劫有佛。出世号世间自在王。彼佛法中有一比丘名曰法处。有殊胜愿诣如来所。以偈赞佛既赞佛已。佛为说二十一亿清净佛土具足庄严。彼比丘悉皆摄受。摄已满足五劫。思惟修习便向彼佛。发四十八愿发愿已后。经多劫修行成就功德乃至成佛。后阿难问。此法处比丘成佛。为过去耶。未来耶。为今现在。佛告阿难。西方去此十万亿佛刹。彼有世界名曰极乐。法处比丘在彼成佛。号无量寿。今现在说法。然后广说其土庄严。释曰既如来说他昔因今果。何得判为即本师耶。二引法华经十六王子。即第三大通智胜佛。经云彼佛弟子十六沙弥。今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十方国土现在说法。有无量百千万亿菩萨声闻以为眷属。其二沙弥东方作佛。一名阿閦在欢喜国。二名须弥顶。东南方二佛。一名师子音。二名师子相。南方二佛。一名虚空住。二名常灭。西南方二佛。一名帝相。二名梵相。西方二佛。一名阿弥陀。二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西北方二佛。一名多摩罗跋栴檀香。二名须弥相。北方二佛。一名云自在。二名云自在王。东北方佛名坏一切世间怖畏。第十六我释迦牟尼佛。于娑婆国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释曰既第一佛名曰阿閦。第九王子即为弥陀。十六释迦。本因既殊。得佛又别。云何浑乱言皆本师。故疏。释云皆是方便。复更问言。岂法华经判为方便。今当还引法华答之。法华寿量品云。于是中间。我说然灯佛等。又复言其入于涅槃。如是皆以方便分别。则等言已等十六王子。复应问言。然灯去今方一僧祇可为方便。自在王佛大通智胜。已经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岂为方便。故应答云。然灯虽已久矣。比之寿量劫数不多。谓说大通但磨三千大千地种以为其墨。过于东方千国土即下一点。以为校量彼佛灭度。但过是数无量百千阿僧祇劫。岂同寿量说成佛远。经云。譬如五百万亿那由他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假使有人末为微尘。过于东方五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国。乃下一尘。如是东行尽是微尘是诸世界。若著微尘及不著者。尽以为尘一尘一劫。我成佛以来复过于此。百千万亿那由他阿僧祇劫。释曰。以此之喻方之大通。三千墨点非可类矣。自此劫来皆是方便。故然灯等言无不该也。是以昔人云。十六王子尚掩成道之初。斯言惬当。则知弥陀阿閦佛等。皆是本师成佛后事义无惑矣。自在王佛展转多劫。但以数明劫。岂如末尘为劫耶。

疏。以理推下。第七结成正义。十方诸佛皆我本师海印顿现。且法华分身有多净土。如来何不指己净土。而令别往弥陀妙喜。思之故知。贤首弥陀等佛皆本师矣。复何怪哉。言贤首者即寿量品中。过百万阿僧祇刹。最后胜莲华世界之如来也。经中偈云。或见莲华胜妙刹贤首如来住其中。若此不是叹本师者。说他如来在他国土为何用也。且如总持教中。亦说三十七尊。皆是遮那一佛所现。谓毗卢遮那如来。内心证自受用。成于五智。从四智流四方如来。谓大圆镜智流出东方阿閦如来。平等性智流出南方宝生如来。妙观察智流出西方无量寿如来。成所作智流出北方不空成就如来。法界清净智即自当毗卢遮那如来。言三十七者。五方如来各有四大菩萨。在于左右。复成二十。谓中方毗卢遮那如来四大菩萨者。一金刚波罗蜜菩萨。二宝波罗蜜菩萨。三法波罗蜜菩萨。四羯磨波罗蜜菩萨。东方阿閦如来四菩萨者。一金刚萨埵菩萨。二金刚王菩萨。三金刚爱菩萨。四金刚善哉菩萨。南方宝生如来四菩萨者。一金刚宝。二金刚威光。三金刚幢。四金刚笑。西方无量寿如来。亦名观自在王如来。四菩萨者一金刚法。二金刚利。三金刚因。四金刚语。北方不空成就如来四菩萨者。一金刚业。二金刚法。三金刚药叉。四金刚拳。已上总有二十五也。及四摄八供养故三十七。言四摄者即钩索锁铃。八供养者即香华灯涂戏鬘歌舞。皆上有金刚下有菩萨。然此三十七尊各有种子。皆是本师智用流出。与今经中海印顿现大意同也。问若依此义岂不违于平等意趣。平等意趣云言即我者。依于平等意趣而说。非即我身如何皆说为本师耶。答平等之言乃是一义。唯识尚说。一切众生中。有属多佛多佛共化以为一佛。若属一佛一佛能示现以为多身。十方如来一一皆尔。今正一佛能为多身。依此而赞方赞本师。

疏。然此段下第八辨其兼含。此含第十七德。故至下文说相则少。所以此中兼此德者。有二意故一为类例义相似故。不欲繁文故现妙喜极乐等土。二者以第十七成于此段。全是今师由差别土皆是本师一佛现故不见此意。岂知经旨勿轻尔也。

疏。文中有三。前二云同者顺功德中平等德故。

疏。五或见释迦下。约经即到无障碍处。疏中先引无著立功德名。后谓一切时下。将释论意以会经文。彼论具云谓已惯习一切烦恼。及所知障对治圣道即一切智。及定自性以为能治故。无著论詺为修治。又已到于永离一切障处故。经。名为到无障处。经中别说但明十度。而揭总云供养诸佛修行道。则无所不具。

疏。有等言。

疏。既云已经多劫。则不定始成者。即此段初半偈经云或见释迦成佛道已经不可思议劫。所以疏中牒此言者。遮天台师之谬释也。谓彼学者多云。华严虽则玄妙。而有二事不如法华一兼别义。是故不说声闻作佛。二说如来始成正觉。不说本师寿量久成。故疏中指此经文。即是此经说久成处。若以此后不得该前则法华寿量不能该于我始坐道场者于三七日思惟等迹。就彼师以久成为本。始成为迹。今经之本则非古非今。若就迹门则能今能久。生公亦云是以极设长寿言。伽耶是之。若伽耶是者非复伽耶。伽耶既非。彼长安独是乎。长短斯非则所以长短存焉。诚为妙悟。不说声闻得作佛者。约不共义。既不厌舍曾何弃之。况一成一切成。无一众生不具佛智。善须得意勿杂释经。

疏。六有三偈下。即经不可转法。疏中先引论立名。后于中下便以论意释经。彼论具云由有上德故。他不能转。利有情事故次明之。谓教证二法皆不为他所转动。故无有余法胜过此。故言初二即教证二道者。二偈之中各含教证。初句证道次诸地句含于教证。次半偈唯教后偈之中。堪忍不退皆是证道余即教道。

疏。七或现兜率下。约经即所行无碍。疏中先出功德名。后于中下科文解释。彼论具云显示如来于所化之中。无高下碍故次明之。谓世法八风不能拘碍故。八风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降神处宫即是利也。弃荣离俗即是衰也。若生若灭有苦乐也。学异行者兼于苦乐多明苦也。坐道树下示降魔毁也。正觉誉也。涅槃起塔亦为衰也。次三处天多明四顺。次六巧化义兼逆顺。

疏。八如来住下。即经立不思议。疏中先依论立名后科文释义。论云。由依前方便能作利益之事故次明之。谓十二分教名所安立。由深广故不可思议释经可知。

疏。九具足下。即经普见三世。疏中初依论立名次谓记别下。是指论解。论云以上加行利有情事三世诸佛悉皆平等。故次明之。谓于三世平等性中。能随解了过去未来曾当转事。皆如现在而授记故。后从故云皆悉明见矣。是举经帖。

疏。十有四偈等者。约经即身恒充满一切世间。疏中但出功德之名耳。无性詺云。显上利益一切顿遍非次第作故。次明之。经中多分说变化身略无受用。

疏。十一等者。约经即智恒明达一切诸法。无性释云。以于上十六彼彼之处。作断疑事故次明之。疏中先出功德名。后于一切下论释于一切境。善决定故欲断他疑。要须自断方能断他。经中既为世师内外兼了。故能断疑。

疏。十二有九偈等者。约经了一切行。疏中先出功德名。后谓遍了下论释无性生起云。由所化生性有差别故次明之。离世间品。但名了一切行。若深密等。云于一切行成就大觉。无性云入种种行法成大觉故。经文中随其心行现种种形。说种种法乃至为说觉分诸宝华诸圣功德。即是皆成大觉义也。

疏。十三如来下。约经尽一切疑。十一是断自疑。此断他疑。疏中先出功德名。后谓佛智下解释。彼论具云。由即于前所化。有能善巧别知故次辨之。谓圣声闻。言此人全无少分善根。如来知彼善法当发现证。过去微少善根种子所随故。故经文中无碍智见一切众生。以无边门皆令成熟。

疏。十四下。即经无能测身。疏中先立功德名后谓随解现身故即论释也。若解深密。云凡所现身不可分别。不可分别即无能测。无性生起云由上云善巧别知故。此次云于前所化邪正及俱行中。无有分别。故今经中。情与非情万类皆现。乃至云佛身功德海亦尔无垢无浊无边际等。

疏。十五下。即一切菩萨等所求智。

疏。中先出功德名。后意云下。以论意释。具足论云为欲引发不定种性声闻。菩萨唯赞大乘故次明之。言等所求者无不求故。

疏。十六如来下约经即到佛无二究竟彼岸。疏中先论立名。后释经法身相。今初无性释云。为遮所化于大师所疑一切智非一切智故次明之。由满诸度是一切智。论云平等。释经无二。平等有二。一法身平等。于法身满中诸度故。二果位诸度无增减故名为平等。亲光则以住于法身即是彼岸。无著则以彼岸是于法身所有。二义俱通。疏然同下二。释法身相即第九论彼果分。中论云。诸佛法身以何为相。应知法身略有五相。一转依为相。谓转灭一切障离染分依他起性故。转得解脱一切障于法自在转。现前净分依他起性故。故经云虽无所依。成离染依故也。无不住得净分也。二白法所成为相。谓六波罗蜜圆满得十自在故。故疏。云圆满自在。三无二为相。谓有无无二为相。由一切无所有故。空所显相是实有故。有即为二为相。业烦恼尽非所为故。自在示现有为相故。异一性无二为相。由一切佛所依无差别故。无量相续现等觉故。故经云其性非有非无故。正是初意。四常住为相。谓真如清净相故。本愿所引故。所应作事无竟期故。此有三身常义故。经虽无不至。即应化普周受用广遍。二身常义。而不去者。自性身常不去。即不变常无不至。即相续不断常耳。五不思议相。谓真如清净自内证故。无有世间喻能喻故。非诸寻思所行处故。故经云一切三界无伦匹即无喻能喻。以出世间言语道故非寻思所行。而五相相融为法身体。

疏。但略配故钞委出。

疏。或略不喻者。以案文释空中之画。若准新经乃有三喻谓如空白日。亦如梦则空可喻二。谓无所依及常住相。如白日喻喻白法为相。如梦一喻喻无二相。欲言其有觉竟无实。欲言其无梦境历然。故非有无为无二相。其不思议后偈显之疏。十七有一偈者。约经即具足如来平等解脱。疏中先立名。后既随解而现下释经。论云。以外人闻上平等谓同一性故。次说言不相间杂。谓一切如来十身体用各各别故。犹如冥室千光。结此一段差别佛土。上第四门已兼明竟。故此但略显不思议故不可为喻。

疏。十八下。即经证无中边佛平等地。疏中但出功德名耳。无性云。由疑上如来妙智究竟非一非异其相云何故次明之。此无中边等。常无常等皆二边相。论立名中言方处者谓诸世界。无分限者。释无中边。无中边言略有四义。一虚空无中边。佛德如彼无有分限。二世界无中边。诸佛十身即于其中。称世界量平等遍满。三此法身等于佛地中。平等遍满无中无边无有分限。四此法身等遍一切处。为诸众生现作饶益。然非自性无中边故。经中明身如摩尼具无量色。即第二充遍一切。然非色非非色为无中边。即第三四义其随现无住。亦第三义及第一义无分限故。亲光詺此为真如相殊胜功德。义亦全同以其双非复无住故。

疏。十九一偈摄三种功德者。约经即极于法界等虚空界。穷未来际配三德名。疏文具之即以实际。配于经中穷未来际。然第十九功德。无性云。以上言无中边相。云何无相故次明之。极于法界谓此法界最清净故。离诸戏论是法界最清净相。能起等流利益之事。极此法界无有尽期。第二十等虚空界无尽功德。无性云。谓上作利乐皆无尽故。此约自利无尽。故论云。谓如虚空经成坏劫性常无尽。如来一切真实功德亦复如是。其穷未来际。云究竟功德者。论云。如未来际无有尽期。如来利他功德亦复如是究竟无尽。然上二句无著但云无尽功德等不言开合。无性开二故但云第二十初有一生起。上来且欲将后二偈。以为总结故。配三德。理实后二正是等虚空界。穷未来际无尽功德。故疏。云亦是别显无尽功德。

疏。法性深广下。即大文第四谦赞回向。上半谦赞上句赞下句谦。下半回向三处。初回向实际。后二回向众生及回向菩提。然回向菩提复有二意。一自成佛菩提。二令他成。令他成者。义同回向众生。菩萨发心不期自为即以向他为自益耳。故令含识同证菩提。贤首法师发愿偈云。

誓愿见闻修习此  圆融无碍普贤法

乃至失命终不离  尽未来际愿相应

以此善根等法性  普润无尽众生界

一念多劫修普行  尽成无上佛菩提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九十

上一章    回目录 没有了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