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卷第八十三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十三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述

疏。今初十魔下分三。一总释为魔之义。二然四魔下对四辩异。三若欲下与四相摄。

疏。二有十魔下分二。先总释业相。二十中下释文。

疏。二于蔽度下释第二句分二。一总释文意。二夫真道者下立理。于中有二先约智说则蔽度两亡。后又悲化恶故下约大悲说先正明。后况恶为善资下。即借老子意释成上义。即道经无辙迹章结文。彼章具云。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无结绳约而不可解。释曰。意云。无心于此五何有辙迹等耶。次云。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释曰。心无所系无可无不可。何所弃哉。次云。故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是为要妙。释曰。此有二意。一约密意。谓虽师法善人资取恶人而不贵。不爱师资两亡以为玄德。凡俗虽知而大迷于道谓之要妙。二约显意。善者所法恶是我资。而不贵爱。则虽知善恶乃是大迷。善恶皆善是谓要妙。则顺上文无弃人物。今疏用此故令化恶也。密用曰袭。

疏。今初即是果现下疏文有六。一会同前文。二释见义。三随文释。四总结圆融五摄之成对。六总显包含。今初此中所见即前十佛者。即十信末五十三经。然探玄记引法集经菩萨入十种法能知诸佛。何等为十。所谓集气佛果报佛三昧佛愿佛心佛实佛同佛化佛供养佛形像佛乃至广说。若欲会者。集气即义当随乐佛。其本集而欲见故。果报即业报佛。次三全同实佛。义当法界。同佛即本性。本性同故。化即涅槃供养即正觉。形像即住持。二然此中明见下释见佛义。于中亦三。初正明。二若菩萨下反显。三亦不得下遮救。恐有救云。半就能见如无著佛等。半就所见如出生等。岂不通耶。故今遮云。不得半就能所令人致惑取解无由。故十种见义成杂乱故。

疏。一无著者下三释文。释此一句。疏文有三。一正释正觉标其所见无。著即正觉之相二。又邪慧下。则正觉无著二义不同。所见能见名须具二。今所见有正觉德圆。略无邪慧而不离。能见则有无邪智而不离。略无正德而不圆故。令佛中影取无著。能见之中影取正觉。是故疏云佛见影略。三此即下结成总别。

疏。二乘愿出生中文云下引证。即华藏品言。又乘此愿下。上约生身此约生德。疏故下善财等者。引证。即七十七经。善财修观此约真身。又云。一切化佛从敬心起。明知敬属于机能见化身。信属于佛因信成果。

疏。亦能令见者信者上约真身信自属佛。今就真身信亦属机。以相好庄严显由此成故令物信。

疏。四随顺众生等者。即论中意。又随顺众生以圆音下即海东意。谈玄之中已显不违正理。故双出之。

疏。深入涅槃故能示灭者得无住涅槃。能建大事。言深入生死则示灭非真者。悟生死性即性净涅槃。故知示灭非真灭也。称性常在故六法身者。初以如智契合具德法身。故云满于法界。法界是所满故下。约法性身云为佛体。疏七湛然安住者。择安住见。真唯识性即是心佛。疏八寂然无依释见一义。次以无依释三昧佛。后触类下释无量义。疏九平等亦二义释。先能所合明。后本觉下唯就理说。疏十随自他意下即意生身。然有三义。一如意速疾。二随自意成。三随他意乐。今用后二释随乐言。随自所乐普受法身。随他所乐欲受何类。

疏。依上十见下四六相圆融总即一佛。别分为十。同带于佛异则正觉。相好等差。成则揽十共成真佛之义。坏则十身各住自性。

疏。又此十种下第五束之成对。

疏。又此十见各有十义下。第六结成包含即海东意。海东顺于晋经名有数异故。今取义亦有小殊。今直就此经相应引证。一正觉佛无著见者。有十无著即此品云。所谓于一切世间无著。于一切众生无著。于一切法无著。于一切所作无著。于一切善根无著。于一切生处无著。于一切愿无著。于一切行无著。于一切菩萨无著。于一切佛无著。此十虽因彻于果位。一切无著而不思议品。十种离果清净亦果无著。等二愿佛出生见亦有十种出生。不思议品云。诸佛世尊有十种念念出生智。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于一念中。悉能示现无量世界从天来下。二菩萨受生。三出家学道。四菩提树下成等正觉。五转妙法轮。六教化众生供养诸佛。七不可言说种种佛身。八种种庄严无数庄严如来自在一切智藏。九无量无数清净众生。十三世诸佛种种根性种种精进种种行解。于三世中成等正觉。释曰。其一二等数经文所无。句句皆如初句。有一切诸佛至世界之言。即是从后得智愿生八相等。三业报佛深信见。若约庄严应如不思议品十种最胜无上庄严。今取因行则不思议品果中所无。即如十藏品云。信一切法无相。信一切法无愿。信一切法无作。信一切法无分别。信一切法无所依。信一切法不可量。信一切法无有上。信一切法难超越。信一切法无生。释曰。以此为因成果也。亦可如十地中十种信。四住持佛随顺见者。若约随顺众生住持。佛法即十种为众生作佛事。不思议品云。诸佛世尊有十种为众生作佛事。何等为十。一者所谓一切诸佛示现色身。为众生作佛事。二出妙音声。三有所受。四无所受。五以地水火风。六神力自在示现一切所缘境界。七种种名号。八以佛刹境界。九严净佛刹。十寂寞无言。释曰。句上皆有一切诸佛。句下皆有作佛事言。一如初句。寂寞无言即自身舍利住持自在。若约圆音住持。即如下文如来应正等觉转法轮时。以一事故于众生心中种白净法无空过者。即随顺义。何等为十。所谓过去愿力故。大悲所持故。不舍众生故。智慧自在故。随其所乐为说法故。必应其时未曾失故。随其所宜无妄说故。其身最胜无与等故。言辞自在无能治故。智慧自在随所发言悉开悟故是为十。五涅槃佛深入见者。即出现品云。欲知如来大涅槃者。当应了知根本自性。释曰。了知即是深入义也。经云。如真如涅槃如来涅槃亦如是。二实际。三法界。四虚空。五法性。六离欲际。七无相际。八我性际。九一切法性际。十真如际。释曰。具足皆如初句。如是了知名为深入六法界佛普至见者。若直约法界说。如至一切处回向云。譬如实际无处不至。至一切物。至一切世间。至一切众生。至一切国土。至一切法。至一切虚空。至一切三世。至一切有为无为。至一切语言音声。然今但有九有为无为。应分为二若就佛上明遍至者。即不思议法品云。佛子诸佛世尊有十种法普遍法界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有无边际身色相清净。普入诸趣而无染著。二无障碍眼于一切法悉能明见。三无碍耳悉能解了一切音声。四鼻能到诸佛自在彼岸。五有广长舌出妙音声周遍法界。六身应众生心咸令得见。七意住于无碍平等法身。八无碍解脱示现无尽大神通力。九清净世界随众生乐。现众佛土种种庄严。而于其中不生染著。十菩萨行愿得圆满智。游戏自在悉能通达一切佛法。释曰。十句之中皆如初句。有一切诸佛有无边际言。舌中有广长故关无边际语。七心佛安住见者。不思议品云。诸佛世尊有十种无量住。所谓常住大悲。住种种身作诸佛事。住平等意转净法轮。住四辩才。说无量法住不思议一切佛法。住清净音遍无量土。住不可说甚深法界现一切最胜神通。住能开示无有障碍究竟之法。释曰。此是佛心之所住也。经唯九句应开净音遍无量土为二。八三昧佛无量无依见者。不思议品云。诸佛世尊有十种无量不可思议佛三昧何等为十。所谓一切诸佛恒在正定。于一念中遍一切处。普为众生广说妙法。二普为众生说无我际。三普入三世。四普入十方广大佛刹。五普现无量种种佛身。六随诸众生种种心解现身语意。七说一切法离欲真际。八演说一切缘起自性。九示现无量世出世间广大庄严。令诸众生常得见佛。十令诸众生悉得通达一切佛法。无量解脱究竟到于无上彼岸。释曰。具足皆如初句。有一切诸佛恒在正定于一念中遍一切处之言。虽有此无量而心无所依。九本性佛明了见明了即是智身故。四十七云。诸佛世尊有十种知一切法尽无有余。何等为十。所谓一知过去一切法尽无有余。二知未来一切法。三知现在一切法。四知一切语言法。五知一切众生心。六知一切菩萨善根上中下种种分位。七知一切佛圆满智及诸善根不增不减。八知一切法皆从缘起。九知一切世界种。十知一切法界中如因陀罗网诸差别事。释曰。十句皆有尽无有余之言。十随乐佛普受见者。普能受领随乐现故。即四十六诸佛世尊于一切世界一切时有十种佛事。何等为十。一者若有众生专心忆念。则现其前。二者若有众生心不调顺则为说法。三者若有众生能生净信必令获得无量善根。四者若有众生能入法位。悉能现证无不了知五者教化众生无有疲厌。六者游诸佛刹往来无碍。七者大悲不舍一切众生八者现变化身恒不断绝九者神通自在未曾休息。十者安住法界能遍观察是为十。释曰。斯则普随众生之所受也。

疏。又如瑜伽九十下重释净戒。先举所治。后亦有五相下举其能治。此五亦可对前五。唯三四不次。一由佛许还净故不自责。二由灭无知不惧天所诃。三已生无犯之意不惧恶名。四于同行悔不惧同行之责。五佛许悔除故不惧恶道。而其实义此五通能治于前五。

疏。俱舍十九云一慢等者然文具有。疏引彼论以释今经。恐不知主客今重具引。俱舍云。慢七九从三皆通见修断。瑜伽杂集大同俱舍。今依俱舍。疏中三。一依俱舍列名。二今文下对文开合。三前三即慢下释文。先别释初三于中二意初标。次故彼论下全引论文正释慢义。初一轻人下别释三句。

疏。四自高下释过慢。从是于他下全是论文。五中先指同会释。二有德下将经。就论文具云于他胜谓己胜名慢过慢。慢他过故。六邪慢。论具云于实无德中谓己有德名邪慢。上皆论文下即论释。从自起诽谤下疏牒今经会通论文。七卑慢中疏以经就论。即自求高座下是。论具足云。于多分胜谓己少劣。名为卑慢余皆疏释。八亦邪慢者。即见有德人下是也。颦戚粗犷即是恶行。此即将前论中成就恶行收之。九言我慢所吞故者。以经释成知是我慢。若论具云。执我我所令心高举名为我慢。恃我起故。释曰。疏以易故不引论释十即增上慢下。疏中先以经会论。后其但以下随难重释。前中具足论云。未得谓得名增上慢。瑜伽云。己无实德谓己有德。杂集云。谓于未得上胜证法计己已得上胜证法。疏会释论文易可知。上论偈云。慢七九从三者。即是九慢从前七慢三慢而生。言九慢者。发智论云。一我胜慢类二我等慢类三我劣慢类四有胜我慢类。五有等我慢类。六有劣我慢类。七无胜我慢类。八无等我慢类。九无劣我慢类。言从三者。一慢。二过慢三卑慢。初三中一我胜慢类。从前过慢出。二我等慢类从前慢出。三我劣慢类从卑慢出。四五六三如次。从卑慢及慢并过慢出。七八九三如次从慢过慢卑慢中出。释曰。然上九慢既从三生。则成三三皆有别相。论更不释细详可见。但有难云。问于多分胜谓己劣卑慢可成。有高处故无劣我慢。高处是何。答谓自爱乐胜有情聚反顾己身。虽知极劣而自尊重得成无劣。我慢类也。言皆通见修断者。七九同故云皆通也缘见所断起者名见所断。缘事起者名修所断。

疏。若约八慢等者。即刊定意涅槃成实者。皆有八慢。天台智者引文殊问经。释法华八鸟。明八慢。谓一盛壮慢如鸱。二性慢如枭。三富慢如雕。四自在慢如鹫。五寿命慢如乌。六聪明慢如鹊。七行善慢如鸠。九色慢如鸽(五十九经)疏诸经论中多用初缘者。谓今此菩萨自然化生等。智论皆然。探玄记有问云。据此经兜率命终即入胎等。何故梁摄论明化身二十年在中阴。真谛三藏金光明疏中释云。有小乘别部云。听待父母受生竟故二十年在中阴。释曰。此乃机见不同故。言二十年等多小劣见。

疏。五乘愿化生者。明非没生也。

疏。谁能于佛恃种族者。瑞应经云。从劫初已来代代相承。作转轮圣王。近来四代虽不作转轮圣王。而作人中之王明是万代金轮之种。故种族无上。

疏。说智慧藏为胎藏者。显智德生佛。以离垢藏即是断德。以法界藏即五藏之一。正是法身。八即般若九即解脱。乃用三德为胎藏耳。故下疏合为能所。证智之与断皆能证也。

疏。十方各行七步者。即涅槃第四如来性品云。善男子此阎浮提林微尼园。示现从母摩耶而生。生已即能东行七步。唱如是言。我于人天阿修罗中最尊最上。父母人天见以惊喜生希有心。而诸人等谓见婴儿。而我此身无量劫来久离染法。如是身者即是法身。非是肉血筋脉骨髓之所成立。随顺世间众生法故示为婴儿。南行七步示现欲为无量众生作上福田。西行七步示现生尽永断老死是最后身。北行七步示现已度诸有生死。东行七步示为众生而作导首。四维七步示现断灭种种烦恼四魔种性。成于如来应供正遍知。上行七步示现不为不净之物而所染污。犹如虚空。下行七步示现法雨灭地狱火。令彼众生受安隐乐。毁禁戒者示作霜雹。

疏。显自在奇特下。总显大意。

疏。如瞿波者。七十五中广说因起。

疏。三一言骂佛。六载受饥缘如大乘方便经第二者经有三卷。亦编入宝积部中。当第一百六十八。此即当一百七经。先总云。善男子汝今善听。以何因缘菩萨苦行六年。善男子非是菩萨宿业余报受此苦也。欲令众生于一切恶业报中生厌患心归向菩提。释曰下经文广今当略引。复次善男子昔迦叶佛时。有婆罗门子名树提。有亲友五人久近恶友失菩提心。奉事外道不能信解佛语佛法。彼师自言我是世尊。树提欲引五人转其邪心。至瓦师所作如是言。我不欲见秃头道人。何有秃人能得菩提道。菩提之道甚深难得。后经少时与彼五人在一屏处。瓦师往彼赞佛功德。令住见佛。树提思惟五人根生。我若赞佛必彼生疑。自护本愿故。般若波罗蜜报行方便故作如是言。我不欲见秃头道人。何有秃人能得菩提。菩提之道甚深难得。云般若波罗报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无有菩提想。无有佛想不见佛菩提。不于内外中间见菩提。知菩提空故行于方便。作如是语。后于一时与五人在河水边。瓦师承佛神力即至其所。赞佛难遇固不肯去。瓦师遂捉其发牵至彼所。五人随往彼之国法。执人发者罪应至死。时人见之皆言佛有何德。乃令瓦师忘死引之。既至佛所。五人礼敬发心呵责树提。又闻佛德辩才发菩提心。为说菩萨藏不退转陀罗尼金刚句无生法忍。五人得无生忍。释曰。是如菩萨为化五人般若观空而发于言。即大乘方便岂有报耶。

疏。四五浊众生皆有重罪至亦如彼说者。即其后经云。复次菩萨尔时为化五人示自业报。使余若知不知苦乐报者念言。一言诽谤迦叶佛而彼菩萨得解脱。况我不知而作恶言。是故我今当自悔除一切过业更不得作。释曰。然化五人言义明显示六年之意。事犹未显恐是五人兼已为六耳。彼五人似当五俱轮。经文又云。为伏诸外道日食一麻一麦。故又为化五千二百粗行诸天及外神仙粗行菩萨。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疏。皆言示者。久已降故者即涅槃第二。佛许受纯陀之供云。纯陀。施食有二果报无差。何等为二。一者受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受已入于涅槃。纯陀不受此言广难如来。谓二女先施。是杂食身非金刚身常身法身等。岂得言同佛。答云。尔时破坏四魔今入涅槃。亦破四魔。是故我言亦施果报等无差别。末后云。如来之身已于无量阿僧祇劫不受饮食。释曰。此身不受饮食。则显此身久已降魔。

疏。魔王多是大菩萨者。即净名经当第二卷不思议品。因说室句广坐。皆不思议解脱之力方便广说不思议事。迦叶悲叹竟。尔时维摩诘语大迦叶言。仁者十方无量阿僧祇世界中作魔王者。多是住不可思议解脱菩萨。以方便力教化众生现作魔王。即其文也。

疏。无有恶魔下。亦大乘方便经意。下指经文。具足经云。菩萨坐菩提树下。使恶魔波旬至菩提树下。不欲令菩萨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魔本不能至菩提树下。若我不召而能来者无有是处。善男子。尔时菩萨坐菩提树下。如是思惟于四天下谁最尊第一。此四天下今为属谁。菩萨即知恶魔波旬欲界最尊。今我与魔共斗。魔若不如一切欲界所有众生悉皆不如。尔时诸天人众和合。而来到菩提树下。到已必发清净信心。下取意引。魔众天众八部见菩萨游戏发菩提心。尽得解脱故。疏云胜降余伏。

疏。一示德诤者。小人力诤故。二破魔佛谁愈者愈犹胜也。经文自显亦方便经意。第三缘即彼经次文云。善男子菩萨如是思惟已。放眉间白毫相光。能令波旬宫殿黑暗。尔时三千大千世界以光明照故。普令大明。此光明中出如是声。彼释种子出家学道。今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过魔境界胜出魔众。减损当来一切魔众。令彼菩萨与魔共战。善男子尔时波旬闻是声已。心大忧愁如箭入心。时魔波旬严四种兵。满三十六由旬欲为留难。菩萨尔时住大慈悲及大智慧。以智慧金色之手。而以指地。一切魔众寻即散坏魔众。坏已八万四千亿天龙鬼神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魔睺罗伽拘槃茶。如是大众见菩萨威德身体殊妙容颜端严威力勇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释曰。疏但义引耳。疏及本行集者。大意则同但文广耳。故彼经意。诸天本见魔王自在将谓胜佛。故决彼疑令知佛胜。七一被者。亦涅槃经云。尔时欲界主魔王波旬。与其眷属诸天采女无量无边阿僧祇众。开地狱门施清净水。因而告曰。汝等今者无所能为。唯当专念如来应正遍知。建立最后随喜供养。令汝等长夜中获安隐乐。时魔波旬即于地狱息诸刀剑等。次云。持诸供具胜过一切人天所设。其盖小者覆中千界。来至佛所稽首佛足白佛言。我等今者爱乐大乘守护大乘。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供养故。为怖畏故。为诳他故。为财利故。为随他故受是大乘或真或伪我等尔时当为是人除灭怖畏。说如是咒。

啅枳咤咤罗啅枳卢诃隶摩诃卢诃隶诃啰遮啰多啰莎诃

释曰。此即翻护法文也。

疏。小乘以眼智明觉系于四谛等者。已见出现法轮章中。

疏。次四智具即四悉檀者。问明已广。即智论第一论别有解释。总名悉檀者。诸三藏译皆云义宗。具云悉檀多。有云遍施乃意释耳。疏第十涅槃下初总明。后初二下别释。此中即用涅槃第二经因三修比丘叹无常等以为上想。佛广诃之。后为正说云。汝等若言我亦修习无常苦无我想。是三种修无有实义。我今当说胜三修法。苦者计乐乐者计苦。是颠倒法。无常计常常计无常。是颠倒法。无我计我我计无我。是颠倒法。不净计净净计不净。是颠倒法。如是等四颠倒法。是人不知正修诸法。汝诸比丘于苦法中生于乐想。于无常中生于常想。于无我中生于我想。于不净中生于净想。世间亦有常乐我净。出世亦有常乐我净。世间法者。有字无义。出世法者。有字有义。何以故。世间之法有四颠倒故不知义。所以者何。有想倒心倒见倒。以三倒故世间之人乐中见苦常见无常。我见无我净见不净是名颠倒。以颠倒故。世间知字而不知义。何等为义。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乐者即是涅槃。不净者即有为法。净者诸佛菩萨所有正法。是名不颠倒。以不倒故知字知义。若欲远离四颠倒者。应知如是常乐我净。释曰。上具引经者。以此十句多分用故。三明涅槃是乐者。翻上无乐即是第二。言以涅槃下出得乐名所以。四翻色身无常者。文中有三。初正释。即上涅槃。云常者如来法身。二故晋经下引证成是常义。以今经文阙常字故。恐人误谓此显净德。故次引证。三以法身下释成法身遍得常名之所以也兼显此用法身之言。以是三德大涅槃故。今已出下显与涅槃经小异之相疏。次三明生死无我者。即上经云无我者。所谓生死。

疏。八明涅槃是坚即自在我者。涅槃二十七云。我者谓大涅槃。上第二云。我者即是如来。自约别义至下当释。今明涅槃故说涅槃为我义耳。言亦兼常义者。以有坚牢言故。然常已配法身故此属我。

疏。九翻有为等者。疏文有三。初正释。即上涅槃。云净者诸佛菩萨正法无生无起。般若体故亦名正法。远公云。正法偏名净者。以治障故。彼约三宝之中法宝说之。二然是下正显今经净法之体性净涅槃三德本具不由治净随缘生死。即经云。而有聚集散坏即相之性即无生无。起如是方是涅槃正法。以约涅槃说于净德。不同涅槃第二别约正法。三涅槃第二下会通涅槃。第二涅槃就于义如来为我。今说涅槃故不同彼。疏然常等四德下二正释上文与涅槃不同之由。涅槃二十七云。空者所谓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无常者所谓生死。常者谓大涅槃。无我者所谓生死。我者谓大涅槃。苦者所谓生死。乐者谓大涅槃等。即具四德则如来正法亦具四德。言从其别义。各显不同者。即涅槃第二意也。远公亦云常乐我常理实通遍一切佛法。然今隐显我偏就人。余三就法。我是佛者自在名我。自在之用在于佛人故说为我。又复我者人之别称。故就佛人而说其我常法身者。佛体显本法成。性出自古体无变易。顺常义显故说为常。乐云涅槃者。涅槃是灭灭离众苦寂灭义显故说为乐。净是法者谓三宝中法宝之体。能治超胜故说为净。释曰。上来疏中多已用之。就义稳便小有改易。

疏。上以四荣下结成破倒。广如四地略如上引涅槃之文偈中。疏菩萨迦楼罗下。其中第五偈云菩萨智光月等者。论经云。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乘光照三界心法无不现余可知。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

疏。初来意等者。分来品来二意。先约四分以明来意。后亦远答下就前总别以明来意。九会共答十海问故。疏会品下此中亦合有三来意。然离世间虽亦一会一分一品。而其所对分会品差有三来意。此中前无分会品别对故但为一。

疏。三品名者。疏文有三。初总明。二得名。三释名。

疏。然法含持轨下第二得名先释法后界有下释界于中二。一约理法界。二双约事理法界。前中言梁论十五者。彼本论云。复次诸佛法界恒时应具有五业。释论云。此中明法身业。而言诸佛法界者。欲显法身含法界五义等余同。疏。论下结云由法身含法界五义。诸菩萨应见法身恒与五业相应。无时暂离其五业。谓除有情灾患业等。上文引竟。然正是此下论文。若世亲论无此五义但说五业耳。五义可知。

疏。复有持义下第二双约事理释法界。于中先标三义。后然持曲有三下别释持义。及以法持自体义余二可知。

疏。于中下三释名。然直语一法则无六释。故会六释唯释界字。于前五中除前二兼于后三故有六义。皆唯持业从心境合目下即通品名会六释耳。疏第三宗趣。其无始时来界已见问明。

疏。及五种色并八无为者。五种色即杂集第一云法界处所摄色者。略有五种。谓极略色。极迥色受所引色遍计所起色定自在所生色。极略色者。谓极微色。极迥色者。谓离余碍触色。受所引色者。谓无表色。遍计所起色者。谓影像色。定自在所生色者。谓解脱静虑所行境色。前释迥色云。谓离余碍触方所可得。又释空一显色云。谓上所见青等显色。就此二色析至极少名极迥色。余之色义已见上文。言八无为者。已见十藏。谓六中开真如为三性故。其无碍门亦见问明。不合不散即不一不异义也。

疏。二无寄门者。然形夺要二相假无寄则当法自离故不同也。相及俗谛皆有为性。及真谛皆无为。言非二名言所能至者言语道断故。表义名言不能至也。心行处灭故。显境名言所不能至。从解深密下引证俱非。疏一普摄门者。谓不坏前四门之相而为一致故。故引善财随事差别。皆入法界后圆融门。才举一门即融诸门。然以理融事令事如理以事显理令理如事。故云理非无分。谓理即事事既有分理亦有分。不尔真理不即事故。理既如事随举一法即一法界。若举多法即多法界。然由一非一故下。复融上一异。一若定一不能即诸。以一即理故即非一。以非一故能即诸也。以非一故与诸不异。下句翻此准事显理既互相即。则涉入重重方成无障碍义。引善财证暂时执手明时圆融。才入楼阁明处圆融。

疏。上来五门下总结圆融。总即法界别有五种。同则十门皆同法界。异则有为与无为等相望有差。成则五义共成法界。坏则有为自住有为。余四亦尔。

疏。二明能入下先别列五门。后此五下对前料拣。言如其次第各是一门者。一有为法界本有种子差别之法。但在明信。二无为之理性净妙德皆须明解。三亦有为亦无为。法界事理有异必须双行。四非有为非无为界。双遣玄寂唯证方契。五无障碍非满不穷显义多门。为此别配取义圆备互遍方周。若无信心安能见理。况无障碍无信安穷。

疏。第二法界类别者。上来虽有五界通该诸法。今于总法开从别类。然类开五门。五门各五。初二文显。后三文隐。

疏。五无障碍法界者。此中亦有五义。一前四融为一味。二四相历然故云一异无障碍。三一异双存。四一异互夺双泯绝。故云存亡不碍。五自在圆融。谓欲一则一欲异则异。欲存即存欲泯便泯。异不碍一泯不碍存。方为自在。常一常异常存常泯名为圆融疏此五能所如次及通可以意得者。通则随一能入遍入五所。入随一所入皆用五能斯为正意。言如次者一身入法法界。二智入人法界。三身智俱存入无二法界。四身智俱泯入人法俱泯法界。五人法圆融入无障碍法界。此为第三能所浑融无二中之五句也。

疏。四能所谓融形夺俱泯者。此亦有五。一以所夺能唯法界。二以能夺所唯能入。三能所俱存。四能所俱泯。五此四圆融无有前后。

疏。五一异存亡无碍具足者。亦有五句。一能所一味。二能所历然。三一异双存。四一异双泯。五上之四句无碍具足。故令如理思之。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八十三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