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经方一百首

069、下瘀血汤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组成用法]

大黄6~15g、桃仁6~10g、廑虫6~10g。

丸剂:研末,炼蜜为丸,每服10~15g,日服一次,黄酒送服。汤剂:黄酒煎服,不能饮酒者,水煎服。每日一次。

[方证]

1.少腹疼痛,腹中结块,按之有抵抗感而痛。

2.腹胀腹满,大便干结。

3.产后恶露不下或极少,少腹刺痛拒按,烦闷气粗。

4.舌质暗有瘀点,脉沉结或沉涩。

[现代应用]

1.妇产科疾病如痛经、宫外孕、月经不调、闭经、崩漏、盆腔炎、产后衄血、产后恶露不下、产后胞衣不下等。

2.其他疾病如慢性肝炎、肝硬化之肝脾肿大、坐骨神经痛、中风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狂犬病,消化性溃疡、慢性肾炎、尿血、跌打损伤、肠粘连、狂犬咬伤等。

[经验参考]

吉益东洞说本方主治“治脐下标痛及经水不利者”(《方极》)。胡希恕治杨某,女性,30岁。在北京解放前夕,因久病卧床不起,家中一贫如洗,邻人怜之,请义诊之。望其骨瘦如柴.面色灰黑,少腹硬满而痛,大便—周末行,舌紫暗,苔黄褐、脉沉弦,知其为于血停聚少腹,治当急下其瘀血,与下瘀血汤加麝香。……服—剂,大便泻下黑紫粪便及黑水一大盆,继服血府逐瘀汤加减、桂枝茯苓丸加减,一月后而色变白胖,如换一人(《经方传真》)。此案虽末说明月经情况,但据其体质可知月经必是断绝。姜春华教授使用本方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认为本方的适应证以瘀血蓄积,久病入络者为最宜。至于瘀血症状,不必局限于小腹有痛块,肌肤甲错等。只要舌色紫绛、或有瘀斑、瘀点,或舌下静脉怒张、或唇紫、或身面见红点、红纹(相当于蜘蛛痣),或目中色蓝,脉象迟紧,沉结或涩等。姜氏并用本方治疗肝病sgpt不降,有瘀血征象、肝硬化、脑震荡后遗症、中风后遗症、术后瘀滞作痛、术后寒热往来(加柴胡、丹皮)等,极大地扩展了本方的应用范围(辽宁中医杂志,1986,7:1)。本方所主的腹痛,疼痛剧烈,触之即痛,甚至不可碰触。在脐下或周围往往有块状物,即“干血着脐下”。随着干血的排除,诸证好转。瘀血块的排出,可作为此方见效的客观指标。

本方与抵当汤都有大黄桃仁,主治“瘀血结于少腹,少腹硬满而痛”。而本方用廑虫,是逐新结之血,精神症状少;抵当汤用虻虫、水蛭,是攻久瘀之血,精神症状多。本方中大黄用生者,初服时可引起便溏,大便次数增多,但连续服用即转正常,但若对大黄特别敏感者可用制大黄。下瘀血汤作为祛除体内瘀血的基本方,可加味或合方使用,如下瘀血汤合黄连解毒汤、下瘀血汤合苓桂术甘汤、下瘀血汤合四逆汤等。本方的加味药多为泽兰、牛膝、芍药、鳖甲、丹参等。本方毕竟属攻下逐瘀之峻剂,产后用之,须阳热旺盛、瘀血盛者方可酌情运用,不可过于孟浪。

[原文点睛]

师曰:产妇肢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著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金匮要略》第二十一篇第六条)

大黄二两、桃仁二十枚、席虫;十枚(熬,去足)。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升,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注论精选]

尤在泾:腹痛服枳实芍药而不愈者,以有瘀在脐下,着而不去,是非攻坚破积之剂,不能除矣。大黄、桃仁、廑虫,下血之力颇猛,用蜜丸者,缓其性不使骤发,恐伤上二焦也。酒煎顿服者,补下治下制以急,且去疾惟恐不尽也(《金匮要略心典》)。

周扬俊:血之干燥凝著者,非润燥荡涤不能去也,芍药枳实不能治,须用大黄荡涤之,桃仁润燥缓中破结,廑虫下血,用蜜补不足,止痛和药,缓大黄之急,尤为润也。与抵当同类,但少缓尔(《金匮玉函经二注》)。

徐忠:此言产妇腹痛,果是脾虚气阻,枳实芍药散逐恶气,敛正气,决无不愈;有不愈则可责虚,必是有瘀血,然产后之血,不能瘀于上,故曰脐下,既有瘀血,即当专攻血,不得复泥虚寒二字,掣肘其药力,故直以大黄、桃仁、廑虫峻攻之,谓病去则是补耳。惟专去瘀血,故亦主经水不利,既曰新血,又曰如豚肝,骤结之血也(《金匮要略论注》)。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