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宗统编年

卷之十一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宗统编年卷之十一

第七世祖

讳怀让。金州杜氏子。住南岳般若寺。

唐玄宗甲寅开元二年。

第七世南岳祖嗣宗统(三十一年)。

青原祖同嗣宗统(二十七年) 发明(南岳青原。同绍曹溪正脉。临济实统五宗。直接单传。故书法如此)。

六祖支下禅师永嘉玄觉寂。

觉住温江。学者辐辏。号真觉。十月日。辞众端坐入灭。觉尝着证道歌。感定中观见。字字皆成金色。时有梵僧。传归西竺。翻成梵策。称为东土大乘经。

乙卯三年。

丙辰四年。

五祖支下第二世禅师嵩岳元珪寂。

珪伊阙人。嗣嵩岳宴。隐於岳之庞坞。一日有神人率群从来谒。睹其貌。奇伟非常。乃问曰。善来仁者。何为而至。神曰。师宁识我耶。珪曰。佛与众生。吾一目之。岂分别耶。神曰。吾此岳神也。能生死於人。师安得一目我哉。珪曰。吾本不生。汝焉能死。吾视身与空等。视吾与汝等。汝能坏空与汝乎。神稽首曰。我亦聪明正直於余神。愿授以正戒。珪曰。汝既乞戒。即既戒矣。戒外无戒。又何戒哉。师曰。此理也。我闻茫昧。止求师戒。我身为门弟子。珪即秉炉正几曰。付汝五戒。若能奉持。即应曰能。曰谨受教。珪曰。汝能不淫乎。曰我亦娶也。珪曰。非谓此也。谓无罗欲也。曰能。珪曰。汝能不盗乎。曰何乏我也。焉有盗取哉。珪曰。非谓此也。谓享而福淫。不供而祸善也。曰能。珪曰。汝能不杀乎。曰实司其柄。焉曰不杀。珪曰。非谓此也。谓有滥误疑混也。曰能。珪曰。汝能不妄乎。曰我正直焉有妄乎。珪曰。非谓此也。谓先后不合天心也。曰能。珪曰。汝不遭酒败乎。曰能。珪曰。如是为佛戒也。以有心奉持。而无心拘执。以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能如是。则先天地生不为精。后天地死不为老。终日变化而不为动。毕尽寂默而不为休。信此则虽娶非妻也。虽飨非取也。虽柄非权也。虽作非故也。虽醉非惛也。若能无心於万物。则罗欲不为淫。福淫祸善不为盗。滥误疑混不为杀。先后违天不为妄。惛荒颠倒不为醉。是谓无心也。无心则无戒。无戒则无心。无佛无众生。无汝及无我。孰为戒哉。神曰。我神通亚佛。珪曰。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佛则十句。七能三不能。神竦然避席跪启曰。可得闻乎。珪曰。汝能戾上帝。东天行而西七曜乎。曰不能。汝能夺地祗。融五岳而结四流乎。曰不能。珪曰。是谓五不能也。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而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是为三不能也。定业亦不牢久。无缘亦是一期。众生界本无增减。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尔。神曰。我诚浅昧。未闻空义。师所授戒。我当奉行。今愿报慈德。效我所能。珪曰。我观身无物。观法无常。块然更有何欲耶。神曰。师必命我为世间事。展我小神功。使已发心。初发心。未发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目我神踪。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珪曰。无为是。无为是。神曰。佛亦使神护法。师宁隳叛佛耶。愿随意垂诲。珪不得已而言曰。东岩寺之障。莽然无树。北岫有之。而背非屏拥。汝能移北树於东岭乎。神曰。已闻命矣。然昏夜必有喧动。愿师无骇。即作礼而去。珪门送之。见仪卫逶迤。如王者之状。其夕果有暴风吼雷。栋宇摇荡。珪曰。神言征矣。众可无怖。诘旦和霁。则北岩松栝。尽移东岭。森然行植。珪谓其众曰。毋令外知。至是年丙辰。嘱门人曰。吾始居东岭。吾灭。汝当置吾骸於彼。言讫。若委蜕焉。

诏谥三祖鉴智禅师塔曰觉寂之塔(从淮南节度使张延赏疏请也)。

诏曹溪塔主令韬赴阙辞疾不起。

韬依六祖出家。祖寂。为塔主。帝聆其德风。诏令赴阙。韬以疾辞。

丁巳五年。

律师光州道岸寂。

岸颍川唐氏名家子。少多奇槩。游学江淮。讨论百氏。遂洗心出家。坚修律仪。深入禅慧。常居会稽龙兴寺。中宗亲率六宫请法禀戒。图像於林光宫。御制赞曰。戒珠皎洁。慧流清净。身局五篇。心融入定。学综真典。观通实性。维持法务。纲统僧政。律藏冀兮。传芳象教。因乎充盛。历总名蓝。极承帝眷。力辞还山。以是年八月十日。右胁而逝。门人皆极一时之选。礼部侍郎姚奕撰碑记。

戊午六年。

己未七年。

瑜伽教主金刚智至自西域勅迎就慈恩寺(瑜伽教始此。梵语瑜伽。此云相应。谓三业清净。表里如一也。吾佛设教。一死生之理。达鬼神之情。通幽明之故。慈悲所缘。缘苦众生。以显密语。令众生直悟本心。脱离业苦。其名曰灌顶真言。如以甘露直灌顶门。透体清凉。除人热恼也。始於阿难施食。不空三藏宣密言於唐土。梁集大德。纂为水陆科仪。以通三界幽显灵祗。自此僧徒因为瑜伽佛事。然必须戒行精严。理观通达。方能加持感应。若自破律仪。借营私食。非惟无益。损失多多。不可不慎也)。

智南印度人。传通三藏。及瑜伽密部。以开元己未达於番禺来京。勅就慈恩寺。寻徙荐福。凡所住之剎。必建大曼拏罗灌顶道场。作法祈雨。无不立应。玄宗深敬信之。异迹赫然。倾动内外。不空三藏等。皆师事之。理无不通。事无不验。随问剖陈。如钟虚受。至於语默兴居。凝然不改。喜怒逆顺。无有异容。瞻礼者莫知津涯。自然率服。

庚申八年。

辛酉九年。

禅师神会诏住南阳龙兴寺。

壬戌十年。

癸亥十一年。

祖度道一。

一在衡岳。日唯坐禅。祖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甚么。一曰。图作佛。祖乃取一砖。於彼前庵石上磨。一曰。磨作甚么。祖曰。磨作镜。一曰。磨砖岂得成镜耶。祖曰。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一曰。如何即是。祖曰。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即是。打牛即是。一无对。祖又曰。汝学坐禅。为学坐佛。若学坐禅。禅非坐卧。若学坐佛。佛非定相。於无住法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达其理。一闻示诲。如饮醍醐。礼拜问曰。如何用心。即合无相三昧。祖曰。汝学心地法门。如下种子。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其道。又问。道非色相。云何能见。祖曰。心地法眼。能见乎道。无相三昧。亦复然矣。一曰。有成坏否。祖曰。若以成坏聚散而见道者。非见道也。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一蒙开悟。心意超然。

大慧杲曰。而今禅人理会道。牛喻心。车喻法。但只明心。法自明矣。但只打牛。车自行矣。且喜没交涉。若恁么。马祖驴年。也不能得悟去。

祥符荫曰。佛祖设教。因时而已。拈花之旨。西天诸祖。以及东土六祖以前。皆直示心源。一言契证。大鉴而后。机缘渐熟。知解横生。於是设大法药以药之。逈绝言思。不容拟议。穿却一切鼻孔。坐断天下舌头。不入虎穴。不得虎子。不透重关。总非活路。打车打牛。实全潮之一滴。五宗之岷源也。

甲子十二年。

乙丑十三年。

丙寅十四年。

丁卯十五年。

律师京师崇圣寺文纲寂。

纲会稽孔氏子。十二龄出家。力学切究毗尼。操有彝检。口无溢言。为四方来学所归。定力感通。灵迹非一。奉勅京都翻译。满朝檀施。尽用庄严。累历名蓝二十余所。刺血书经六百卷。中宗孝和皇帝事以师礼。迭承恩施。悉付常住。八月十五日寂。春秋九十有二。滑台太守李邕撰碑记。

义解沙门中岳嵩阳寺大慧禅师一行寂。

行巨鹿张氏子。丱岁不群。礼普寂禅师出家。寂尝设大会。有高士卢鸿自袖撰文置之几。谓寂曰。此文将数千言。字僻文古。请求朗隽者宣之。当须面指。擿而授之。寂呼行。行至览而微笑。鸿怪其轻脱。及众集。行登堂抗音庄诵。一无遗误。鸿愕视久之。叹不能已。乃游学律册之外。旁涉阴阳谶纬之书。寻访算术。至天台。见一院。古松数十步。门枕流淙。淡然岑寂。行立於门屏。闻院中布算。其声簌簌然而相谓曰。今日当有弟子自远至求算法。计合到门。无人导达耶。又除一算子而谓侍者曰。门前水合西流。弟子当至。行承其言而入。稽首尽受其诀。门前水复东流。玄宗闻之。诏入试之。命取宫籍以示。行流览一周。覆籍诵之如泻水。玄宗不觉降榻曰。师真神圣也。汉洛下闳造历云。八百岁当差一日。有圣人定之。属大衍历出。行正其差谬。编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及历律志。玄宗密问社稷祚运。行无语。徐对曰。陛下有万里之行。复封一合子若弹丸。内贮物。摇之有声。进曰。有急则开。及幸蜀到成都。启之。则药中蜀当归也。前有桥曰万里云。又曰。社稷毕得终吉。后昭宗初封吉王。及太子德王为梁灭。故行先言之。开元十五年十月八日。随驾幸新丰。身无诸患。忽然沐浴更衣趺坐。怡然而寂。帝趋视之。悲怆不胜。诏有司葬於铜人原。谥曰大慧禅师。御撰塔铭。行着摄调伏藏六十卷。释氏系录一卷。疏七卷。

戊辰十六年。

禅师希迁受具戒於罗浮。

迁自六祖寂后。上下罗浮。往来三峡间。是年从罗浮受戒归曹溪。梦与六祖同乘一龟。泳於深池。觉而曰。吾与师乘灵智。游性海久矣。又何梦耶。

希迁至青原。

迁每静坐。寂若忘生。第一座发之曰。祖非教汝默坐寻思也。今行思和尚出世吉州。汝因缘在彼。迁直诣静居参礼。祖曰。子何方来。迁曰曹溪。祖曰。将得甚么来。曰未到曹溪亦不失。祖曰。若恁么。用到曹溪作甚么。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迁又曰。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祖曰。汝今识吾否。曰识又争能识得。祖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迁又问。和尚自离曹溪。甚么时至此间。祖曰。我却知汝蚤晚离曹溪。曰希迁不从曹溪来。祖曰。我亦知汝去处也。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他日祖复问迁。汝甚么处来。曰曹溪。祖乃举拂子曰。曹溪还有这个么。曰非但曹溪。西天亦无。祖曰。子莫曾到西天否。曰若到即有也。祖曰。未在更道。曰和尚也须道取一半。莫全靠学人。祖曰。不辞向汝道。恐已后无人承当。

己巳十七年。

禅师牛头山第五世智威寂。

威江宁陈氏子。受法牛头持。为江左学者所归。二月十八日寂延祚寺。寿七十七。

庚午十八年。

义学沙门京兆西崇福寺智升撰开元释教录。

自后汉明帝永平十八年丁卯。至唐开元十八年庚午。凡六百六十四载。中间传译缁素。总一百七十六人。所出大小二乘三藏圣教。及圣贤集传。并及失译人名。总二千二百七十八部。合七千四十六卷。先是道真道宣等。各有晋魏汉等录。而重出误入者多。升乃重经撰次。为二十卷。最号精详。又续内典录。图纪。各一卷。文笔高博。法苑重之。

辛未十九年。

南岳祖付道一等法眼。

一侍奉九秋。日益玄奥。入室弟子总有六人。祖各印可曰。汝等六人。同证吾身。各契其一。一人得吾眉。善威仪。(常浩)一人得吾眼。善顾盻。(智达)一人得吾耳。善听理。(坦然)一人得吾鼻。善知气。(神照)一人得吾舌。善谈说。(严峻)一人得吾心。善古今。(道一)又曰。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能住。若达心地。所作无碍。非遇上根。宜慎辞哉。

希迁持书到南岳。

青原祖令迁持书与南岳。祖曰。汝达书了速回。吾有个鈯斧子与汝住山。迁至彼未呈书便问。不慕诸圣。不重己灵时。如何。师曰。子问太高生。何不向下问。迁曰。宁可永劫受沉沦。不从诸圣求解脱。祖便休(玄沙曰。大小石头。被南岳推倒。直至如今起不得)。

青原祖付希迁法。

迁回青原。祖问子返何速。书信达否。迁曰。书亦不通。信亦不达。去日蒙和尚许个鈯斧子。祇今便请。祖垂一足。迁便礼拜。寻辞往南岳。

祥符荫曰。明暗偏正回互尊贵之旨。不消拈出。蚤已密印全提矣。

禅师道一居建阳佛迹岭。

壬申二十年。

瑜伽教主灌顶国师洛阳广福寺金刚智寂。

智於开元十一年。奉勅翻译瑜伽密部。十八年又译诸陀罗尼等法要。八月既望。於洛阳广福寺。命诸门人曰。白月圆时。吾当去矣。遂礼佛寂然而化。寿七十一。腊五十一。葬於龙门伊川之右。勅谥灌顶国师。弟子中书侍郎杜鸿渐述碑纪德。

癸酉二十一年。

禅师道一迁於临川。

甲戌二十二年。

乙亥二十三年。

瑜伽教主洛京圣善寺无畏寂。

畏本天竺乌荼国王。让位於兄出家学道。游中天竺。遇达摩掬多。授以总持瑜伽密教。乃徧礼圣迹。入鸡足山。为迦叶尊者剃发。神迹炳着非一。折伏九十六宗。使异学归正。掬多曰。汝与震旦有缘。畏乃礼辞。途中广作法利。至大唐西境。夜有神人白曰。此东非弟子界也。文殊师利。实护神洲。礼足而退。睿宗知畏将达中国。诏将军史献出玉门塞。以候来仪。开元初。玄宗梦与真僧相见。姿状非常。躬以丹青写之殿壁。及畏至。与梦符。帝悦重之。尊为教主。宁薛王已降。皆跪席捧器焉。奉勅住西明寺翻译经咒。畏性恬虑静。泊然禅观。面奉接仪形者。若莲华敷於净沼。咨承言说者。如甘露润於心田。不动声色。消伏群机。神力密严。无祷不应。开元二十年。求还西域。优诏留之。十月七日。无疾而化。寿九十九。腊八十。帝闻讣震悼。具威仪护丧事。定慧所熏。全身不坏。累朝旱涝。皆就祈请。无不征验。龛供龙门西山广化寺。

祥符荫曰。大道不尚功勋。亦犹至治归於无为。恭己垂裳。不废皋夔臣邻之化。金刚无畏辈之密护宗持。可谓御侮疏辅之臣也。

丙子二十四年。

禅师道一至南康龚公山居之。

先是此山峰岫。魑魅所居。人莫敢近。犯者。灾衅立生。及师至。当宴息时。有神紫衣玄冠。致礼言。舍此地为清净梵场。自是猛鸷毒螫。变心驯扰。

南岳祖遣僧往江西观化。

一阐化江西。祖问众曰。道一已为众说法。未见有个消息来。因遣一僧往。嘱曰。待伊上堂时。但问。作么生。伊道底言语。记将来。僧如命而往。回谓祖曰。伊云。自从胡乱后。三十年不曾少盐酱。祖然之。

安隐忍曰。此塞心性义路之锢鏴。摧生死魔军之利剑。而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指南车也。金圈棘蓬穿入鼻孔者。盖自此始。但不可向痴人说梦耳。

丁丑二十五年。

戊寅二十六年。

己卯二十七年。

庚辰二十八年。

第七世吉州青原弘济祖示寂塔曰归真。

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祖曰。庐陵米作么价。十二月十三日升座告众。跏趺而逝。

青原第二世祖

讳希迁。高要陈氏。幼而徇齐。乡民多杀牛祀鬼神。以义止之。数毁祠夺牛。俗以之化。后造曹溪得度。见青原得法。

辛巳二十九年。

石头希迁祖嗣青原宗统(五十年)。

衡山南寺之东。有石状如台。乃结庵其上。名石头。南岳祖常指学者来参。众乃集。鬼神多显迹听法。祖皆与授戒法。

壬午天宝元年。

癸未二年。

甲申三载正月改年曰载。

第七世南岳般若寺大慧祖示寂塔曰最胜轮。

第八世祖

讳道一。汉州什邡县人。姓马氏。故俗称马祖。容貌奇异。牛行虎视。舌过鼻。足下有二轮文。幼岁於本邑罗汉寺出家。受具於渝州圆律师。嗣南岳。开法江西。

乙酉四载。

第八世江西马祖嗣宗统(四十四年)。

南康郡守裴公入龚公山问道。

裴公躬勤谘禀。祖直示心源。每至海霞敛空。山月凝照。心与境寂。道随悟深。

诏名僧硕学赴内道场与本净禅师论道。

净绛州张氏子。受记曹溪。住司空山。中使杨光庭采药入山。见净。还奏阙庭。诏至内道场。正月十五日。诏与两街禅学。共扬佛法。

丙戌五载。

制天下度僧尼并令祠部给牒(祠部给牒始此。然限僧制众。非知佛法者也。故书之以着作俑之非)。

丁亥六载。

戊子七载。

己丑八载。

怀海参为侍者。

海丱岁离尘。三学该练。参祖命侍左右。

庚寅九载。

禅师惟俨从石头来。

俨十七出家。纳戒衡岳。博通经论。严持戒律。一日叹曰。大丈夫当离法自净。谁能屑屑事细行於布巾耶。首造石头之室。便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尝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伏望慈悲指示。头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恁么不恁么。总不得。子作么生。俨罔措。头曰。子因缘不在此。且往马大师处去。俨禀命。恭来礼祖。仍伸前问。祖曰。我有时教伊扬肩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俨於言下契悟。便礼拜。祖曰。子见甚么道理。俨曰。某在石头处。如蚊子上铁牛。祖曰。汝既如是。善自护持。

辛卯十载。

佛灭后一千七百年。

壬辰十一载。

双峰第四世禅师润州鹤林径山玄素寂。

侍者怀海悟道。

海侍祖经三载。一日侍祖行次。见一群野鸭飞过。祖曰。是甚么。海曰。野鸭子。祖曰。甚处去也。海曰。飞过去也。祖遂把海鼻扭。海负痛失声。祖曰。又道飞过去也。海於言下省悟。却归侍者寮。哀哀大哭。同事问曰。汝忆父母耶。曰无曰。哭作甚么。海曰。我鼻孔被大师扭得痛不彻。同事曰。有甚因缘不契。海曰。汝问取和尚去。同事问祖曰。海侍者有何因缘不契。祖曰。是伊会也。同事归寮曰。和尚道汝会也。海乃呵呵大笑。次日祖升座。众才集。海出卷却席。祖便下座。

癸巳十二载。

甲午十三载。

祖令惟俨返石头。

俨侍奉三年。祖一日问。子近日见处作么生。俨曰。皮肤脱落尽。唯有一真实。祖曰。子之所得。可谓恊於心体。布於四肢。既然如是。将三条篾束取肚皮。随处住山去。俨乃辞祖返石头。一日在石上座次。石头问曰。汝在这里作么。曰一物不为。头曰。恁么则闲坐也。曰若闲坐。即为也。头曰。汝道不为。不为个甚么。曰千圣亦不识。头以偈赞曰。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祇么行。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可明。石头垂语曰。言语动用。没交涉。俨曰。非言语动用。亦没交涉。头曰。我这里针札不入。俨曰。我这里如石上栽花。头然之。

祥符荫曰。石头指令往江西。马祖示令返石头。古人心眼洞明。何尝分河饮水哉。又曰。将三条篾束取肚皮。随处住山去。可见担荷此事。不在门庭施设也明矣。

法师台宗第五世左溪玄朗寂。

朗嗣东阳威。宴坐左溪三十年。精约自持。弟子湛然等。数十人传其教。

乙未十四载(范阳安禄山举兵反)。

丙申(天宝十五至德元)载。

肃宗(名亨在位五年改元者四)。

肃宗丁酉二载。

禅师怀海再参付法。

海再参。侍立次。祖目视绳床角拂子。海曰。即此用。离此用。祖曰。汝向后开两片皮。将何为人。海取拂子竖起。祖曰。即此用。离此用。海挂拂子於旧处。祖振威一喝。海直得三日耳聋。遂付正法。

戊戌乾元元年复以载为年。

己亥二年。

庚子上元元年。

勅使至曹溪请六祖衣钵归内供养诏塔主令韬赴阙以疾辞。

禅师大鉴支下洛京荷泽寺真宗大师神会寂。

会襄阳高氏子。年十三。至曹溪礼祖。祖一日告众曰。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会出曰。是诸佛之本源。神会之佛性。祖曰。向汝道无名无字。汝便唤作本源佛性。汝向后只成得个知解宗徒。后於洛阳阐明祖化。大为王臣敬信。五月十二日寂。塔於洛阳宝应寺。勅谥真宗大师。

辛丑二年。

禅师大鉴支下司空山大晓本净寂。

诏禅师南阳慧忠至待以师礼。

忠诸暨冉氏子。得法曹溪。居南阳白崖山党子谷。四十余年不下山。道行闻於朝。勅中使孙朝进赍诏征赴京。居千福寺。待以师礼。

壬寅宝应元年。

律师余杭宜丰寺灵一寂。

一精持戒律。品行清高。禅诵之余。诗歌不辍。与襄阳朱放。南阳张继。安定皇甫曾。范阳张南史。吴郡陆迅。东海徐嶷。景陵陆鸿渐。为尘外之友。同时会稽昙一。晋陵义宣。俱以高雅见称。寂年方三十五。右金吾卫兵曹参军独孤及撰碑。塔於虎林东峰。

代宗(名立在位十七年)。

代宗癸卯广德元年。

诏谥初祖菩提达摩曰圆觉大师塔曰空观。

甲辰二年。

石头祖移庵梁端。

祖一日见负米登山者愍之。明日即移庵下梁端。

乙巳永泰元年。

诏奉六祖大师衣钵归曹溪。

五月五日。帝梦六祖大师请衣钵。七日遣镇问大将军刘崇景。顶戴而送。勅刺史杨瑊曰。朕之国宝。卿可於本寺如法安置。专令僧众亲承宗旨者。严加守护。勿令遗坠。

丙午大历元年。

洪州连帅路嗣恭请祖开元寺开堂。

四方学者云集座下。僧问。和尚为甚么说即心即佛。祖曰。为止小儿啼。曰啼止时如何。祖曰。非心非佛。曰除此二种人来。如何指示。祖曰。向伊道不是物。曰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祖曰。且教伊体会大道。

洪州廉使参。

问。弟子吃酒肉即是。不吃即是。祖曰。若吃是中丞禄。不吃是中丞福。廉使礼谢。

丁未二年。

诏谥四祖曰大医禅师塔号慈云。

戊申三年。

诏禅师径山道钦问法要赐号国一。

二月诏曰。朕闻江左有蕴道禅人。德性氷霜。净行林野。朕虚心瞻企。渴仰悬悬。有感必通。国亦大庆。愿和尚远降中天。尽朕归向。不违愿力。应物见形。今遣内侍黄凤宣旨。特到诏迎。速副朕心。勅令本州供送。凡到州县。开净院安置。官吏不许谒见。疲师心力。弟子不算多少。听其随侍。帝见郑重。咨问法要。供奉勤至。司徒杨绾。一见叹礼。退而告人曰。此实方外之高士也。难得而名焉。诏号国一禅师。

诏谥五祖曰大满禅师塔号法雨。

己酉四年。

禅师怀海住洪州大雄山。

岩峦峻极。故号百丈。祖寄三瓮酱去。海集众上堂开书了。拈拄杖指瓮曰。道得即不打破。道不得即打破。众无语。海打破归方丈。

安隐忍曰。马祖以三瓮酱寄百丈。可疑也。百丈上堂一时打破。又可疑也。不善疑而求善悟。譬若首燕而之越也。

国师双峰下六世惠忠寂。

忠嗣牛头威。平生一衲。食唯一铛。虎为巡守。鹊为移巢。寂之夕有瑞云凝覆。天乐闻空。

祥符荫曰。双峰融未闻道前。百鸟衔花。诸天送供。及见四祖后。日负米供众。故其支下。多有德化感异。然断际祖。谓其未知有向上关棙子。非贬剥诸方语也。具向上全提眼目者。自知之。

庚戌五年。

辛亥六年。

律师会稽开元寺昙一寂。

一禅律之外。囊括百氏。与张说宋璟苏瑰陆象先贺知章等善。着四分律疏十卷。天宝十四载。浙江潮激钱塘。一率律学千人念摩诃般若。庄严伍胥。以祈潮退。梦一神人衣冠甚伟。稽首谢曰。蒙垂法施。即改波流。未逾旬时。涨沙五十里。大历六年。十一月十七日寂。寿八十。腊六十一。制服执绋者。江淮之南。河洛之表。殆人人雪涕。各各增悲焉。会稽徐浩撰碑。纪其德。

壬子七年。

癸丑八年。

甲寅九年。

三藏法师京兆大兴善寺大辩广智不空金刚寂。

不空北天竺人。行五部灌顶法。神应不测。玄宗。肃宗。皆师重之。代宗恩渥弥厚。寂闻。辍朝三日。勅开府李元琮知护丧事。火浴得舍利一百八十粒。

乙卯十年。

禅师大鉴支下南阳大证国师慧忠寂。

忠将涅盘辞帝。帝曰。师灭度后。弟子将何所记。忠曰。告檀越造取一所无缝塔。帝曰。就师请取塔样。忠良久曰。会么。帝曰不会。忠曰。有弟子应真。却知此事。可诏问之。十二月十九日右胁而逝。诏应真问前语。真良久曰。圣上会么。曰不会。真以偈进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黄金充一国。无影树下合同船。琉璃殿上无知识。

丙辰十一年。

丁巳十二年。

戊午十三年。

己未十四年。

德宗(名适在位二十六年)。

德宗庚申建中元年。

辛酉二年。

壬戌三年。

法师台宗第六世国清湛然寂。

然荆溪戚氏子。智者五世孙。左溪朗公嗣。着法华释签疏记。各十卷。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法华三昧补助仪一卷。方等忏补阙仪二卷。略维摩疏十卷。维摩疏记三卷。重治定涅盘疏十五卷。金錍论十妙不二门等。盛行於世。学士梁肃撰传。称其为法门命世云。

癸亥四年。

法师澄观注华严疏。

观字大休。会稽夏侯氏子。生於开元戊寅。身长九尺四寸。垂手过膝。口四十齿。目光夜发。昼乃不眴。天宝七载出家。肃宗二年丁酉受具。奉诏入内。勅译华严。初至德中。即以十事自励曰。体不捐沙门之表。心不违如来之制。坐不背法界之经。性不染情碍之境。足不履尼寺之尘。胁不触居士之榻。目不视非仪之彩。舌不味过午之肴。手不释圆明之珠。宿不离衣钵之侧。从牛头忠。径山钦。问西来宗旨。受华严圆教於京师诜禅师。大历三年。代宗诏入内。与大辩正三藏译经。为润文大德。既而辞入五台大华严寺。覃思华严。以五地圣人。栖身佛境。心体真如。犹於后得智。起世俗心。学世间解。繇是博览六艺。图史九流异学。华夏训诂。竺经梵字。及四围五明圣教。世典等书。靡不该洽。是年下笔着疏。先求瑞应。一夕梦金容当阳山峙。光相颙颙。因以手捧咽面门。既觉而喜。以谓获光明徧照之征。自是落笔无停思。乃以信解行证。分华严为四科。理无不包。观每慨旧既未尽经旨。唯贤首国师。颇涉渊源。遂宗承之。制疏凡历四年。而文成。

甲子兴元元年。

诏谥二祖曰大祖禅师。

乙丑贞元元年。

居士庞蕴来参(蕰全家入道。可谓解脱尘劳者。故书)。

蕴字道玄。衡阳人。世业儒。少悟尘劳。志求真谛。初谒石头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头以手掩其口。豁然有省。后与丹霞为友。一日石头问曰。见老僧以来。日用事作么生。曰若问日用事。即无开口处。呈偈曰。日用事无别。惟吾自偶谐。头头非取拾。处处没张乖。朱紫谁为号。邱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头然之。曰子以缁耶。素耶。士曰。愿从所慕。遂不剃染。后参马祖。问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士於言下顿领玄旨。后以舟尽载珍槖数万。沉之湘流。举室修行。有女曰灵照。常鬻竹漉篱以供朝夕。有偈曰。有男不婚。有女不嫁。大家团圞头。共说无生话。

丙寅二年。

丁卯三年。

戊辰四年。

祖登建昌石门山。

春正月。祖游石门山。见林壑平坦。谓侍者曰。吾之朽质。当於来月归兹地矣。归遂示疾。院主问。和尚近日尊候如何。祖曰。日面佛。月面佛。

第八世江西洪州开元大寂祖示寂塔曰大庄严。

二月一日寂。祖世寿八十。僧腊六十。入室弟子一百三十九人。得法者八十四人。其参承机缘。各见别传。兹不具书。丹阳公包佶为碑纪述。权德舆铭塔。

安隐忍曰。大师应般若多罗之谶。为震旦第一法王。观其施设。如石季伦燕客。虽厨厕卑秽之地。罗列杂宝。客随手而得之。往往揖婢为夫人。错愕迁避。自谓入崇之室。及其登广筵。罚巨觥。照以明月之珠。使绿珠歌於前。十丈珊瑚。一击粉碎。又不觉爽然自失。此大智之得於扭鼻。而失於最后之一喝。临济所谓吹毛用了急须磨是也。夫虎豹之威信乎其猛矣。或不免於戈戟吞舟之鱼。信乎其大矣。或难逃於巨浸。骐骥之驹。瞬目而驰千里。人得而縻之。以其迹在耳。惟龙则不然。大而溟渤。小而杯盎间。莫不卷舒自得。排山岳。兴云雨。过而不留。变化而莫穷。得此道者。谓之龙奋迅三昧。马大师其是乎。变三十四祖之法式。融其弊。扫其辙。若疾雷之破山。使心性。解路之偷心。闻之立死。如金翅鸟王。直取龙吞。然后翱翔九天。不住虚空。不离於空。不为空性之所留住。我为法王。於法自在。不特龙变而已。后来临济云门沩仰法眼。各建宝幢。不过一为拈出。岂於三日耳聋外。别有宗旨哉。然则今之不透重关。认悟中迷为实法者。与客之登厕得宝时节等耳。

沙门金陵惠炬集宝林传。

先是崔宼难作。付法藏传。失於次序。多见差谬。炬乃往曹溪宝林。同西竺胜持三藏。重共参校祖偈。并唐初以来。传法宗师。机缘行世。曰宝林传。

宗统编年卷之十一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