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中品)
【释名】白水石(《本经》)、寒水石、凌水石(《别录》)、盐精石、泥精、盐枕(《纲目》)、盐根。
时珍曰∶拆片投水中,与水同色,其水凝动;又可夏月研末,煮汤入瓶,倒悬井底,即成凌冰,故有凝水、白水、寒水、凌水诸名。生于积盐之下,故有盐精以下诸名。石膏亦有寒水之名,与此不同。
【集解】《别录》曰∶凝水石,色如云母可析者,盐之精也。生常山山谷、中水县及邯郸。
弘景曰∶常山(即恒山)属并州。中水属河间,邯郸属赵郡。此处地皆碱卤,故云盐精,而碎之亦似朴硝。此石末置水中,夏月能为冰者,佳。
时珍曰∶《别录》言凝水,盐之精也。陶氏亦云卤地所生,碎之似朴硝。《范子计然》云∶出河东。
河东,卤地也。独孤滔《丹房镜源》云∶盐精出盐池,状如水精。据此诸说,则凝水即盐精石也,一名泥精,昔人谓之盐枕,今人谓之盐根。生于卤地积盐之下,精液渗入土中,年久至泉,结而成石,大块有齿棱,如马牙硝,清莹如水精,亦有带青黑色者,皆至暑月回润,入水浸久亦化。陶氏注戎盐,谓盐池泥中自有凝盐如石片,打破皆方,而色青黑者,即此也。苏颂注玄精石,谓解池有盐精石,味更咸苦,乃玄精之类;又注食盐,谓盐枕作精块,有孔窍,若蜂窠,可缄封为礼贽者,皆此物也。唐宋诸医不识此石,而以石膏、方解石为注,误矣。今正之于下。
【正误】恭曰∶凝水石有纵理、横理两种,色清明者为上。或云纵理为寒水石,横理为凝水石。今出同州韩城,色青横理如云母为良;出澄州者,斜理纹色白为劣也。
颂曰∶今河东汾、隰州及德顺军亦有之,三月采。又有一种冷油石,全与此相类,但投沸油铛中,油即冷者,是也。此石性冷有毒,误服令人腰以下不能举。
宗 曰∶凝水石纹理通澈,人或磨刻为枕,以备暑月之用。入药须烧过。或市人末入轻粉以乱真,不可不察。陶氏言夏月能为冰者佳,如此则举世不能得矣。
阎孝忠曰∶石膏,洁白坚硬,有墙壁。寒水石软烂,可以手碎,外微青黑,中有细纹。
王隐君曰∶寒水石,坚白晶洁,状若明矾、硼砂之质。或有碎之,粒粒大小皆四方,故又名方解石,今人谓之硬石膏者是也。
时珍曰∶寒水石有二∶一是软石膏,一是凝水石。惟陶弘景所注,是凝水之寒水石,与本文相合。苏恭、苏颂、寇宗 、阎孝忠四家所说,皆是软石膏之寒水石。王隐君所说,则是方解石。诸家不详本文盐精之说,不得其说,遂以石膏、方解石指为寒水石。唐宋以来相承其误,通以二石为用,而盐精之寒水,绝不知用,此千载之误也。石膏之误近千载,朱震亨氏始明;凝水之误,非时珍深察,恐终于绝响矣。
【修治】 曰∶凡使,须用生姜自然汁煮干研粉用。每十两,用生姜一镒也。
【气味】辛,寒,无毒。《别录》曰∶甘,大寒。
普曰∶神农∶辛;岐伯、医和、扁鹊∶甘,无毒;李当之∶大寒。时珍曰∶辛、咸。之才曰∶解巴豆毒,畏地榆。独孤滔曰∶制丹砂,伏玄精。
【主治】身热,腹中积聚邪气,皮中如火烧,烦满,水饮之。久服不饥(《本经》)。除时气热盛,五脏伏热,胃中热,止渴,水肿,小腹痹(《别录》)。压丹石毒风,解伤寒劳复(甄权)。治小便白,内痹,凉血降火,止牙疼,坚牙明目(时珍)。
【发明】时珍曰∶凝水石禀积阴之气而成,其气大寒,其味辛咸,入肾走血除热之功,同于诸盐。古方所用寒水石是此石,唐宋诸方寒水石是石膏,近方寒水石则是长石、方解石,俱附各条之下,用者详之。
【附方】旧二,新二。
男女转脬,不得小便∶寒水石二两,滑石一两,葵子一合。为末。水一斗,煮五升,时服一升,即利。(《永类方》)
牙龈出血有窍∶寒水石粉三两,朱砂二钱,甘草脑子一字。为末。
干掺。(《普济方》)
汤火伤灼∶寒水石,烧研敷之。(《卫生易简方》)
小儿丹毒,皮肤热赤∶寒水石半两,白土一分。为末。米醋调涂之。(《经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