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内经评文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岐伯曰。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 。不可胜数。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愿卒闻其道。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豪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也。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上下中外分为三员。(以上为第一节是叙病之源统冒全篇)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肌肉。其痛之时息。大经乃代。(息长久也代气弱不振也岁露论曰经气结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留而不去。传舍于伏冲之脉。在伏冲之时。体重身痛。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在肠胃之时。贲响腹胀。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麋。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之外。募原之间。留着于脉。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积。或着孙脉。或着络脉。或着经脉。或着输脉。或着于伏冲之脉。或着于膂筋。或着于肠胃之募原。上连于缓筋。(募原夹膜之中空者也缓筋脏腑之系络也西书谓之网油)邪气淫 。不可胜论。(以上为第二节叙邪之由浅渐深是叙病之舍也)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岐伯曰。其着孙络之脉而成积者。其积往来上下。臂手。孙络之居也。浮而缓。不能句积而止之。故往来移行。肠胃之间。水凑渗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则 满雷引。故时切痛其着于阳明之经。则挟脐而居。饱食则益大。饥则益小。其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其着于肠胃之募原也。痛而外连于缓筋。饱食则安。饥则痛。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其着于膂筋。在肠后右。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按之不得。其着于输之脉者。闭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窍干壅。此邪气之从外入内。从上下也。(以上为第三节叙病之症也大义已晰下文乃补叙病机也病机者病源与病舍病证之交际也前叙病源是叙其所由生下叙病机是叙其所由成)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黄帝曰。其成积奈何。岐伯曰。厥气生足 。 生胫寒。胫寒则血脉凝涩。血脉凝涩则寒气上入于肠胃。入于肠胃则 胀。 胀则肠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积卒然多食饮则肠满。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络脉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肠胃之络伤。则血溢于肠外。肠外有寒。汁沫与血相搏。则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积成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内伤于忧怒。则气上逆。气上逆。则六输不通。温气不行。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此病机之自外而内也是生于阳)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岐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此病机之自内而成也是生于阴)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以上第四五节是叙内外之病机当作一节读)黄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应。有余不足。当补则补。当泻则泻。毋逆天时。是谓至治。

通篇论积也。来踪去迹层次井井。其笔坚凝。其气浩瀚。三部之事。或分或合。操纵屈伸。无不如志。可称理达词举。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