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直斋书录解题

卷一
关灯
护眼
字体:
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

○易类

△《周易注》六卷、《略例》一卷、《系辞注》三卷

魏尚书郎山阳王弼辅嗣注上、下《经》,撰《略例》。晋太常颍川韩康伯注《系辞》、《说》、《序》、《杂卦》。自汉以来,言《易》者多溺於象占之学,至弼始一切扫去,畅以义理。於是天下后世宗之,余家尽废。然王弼好老氏,魏、晋谈玄,自弼辈倡之。《易》有圣人之道四焉,去三存一,於道阙矣。况其所谓辞者,又杂以异端之说乎!范甯谓其罪深於桀、纣,诚有以也。弼父业长绪,本王粲族兄凯之子,粲二子坐事诛,文帝以业嗣粲。弼死时年二十余。

△《古易》十二卷

出翰林学士睢阳王洙原叔家。上、下《经》惟载《爻辞》,外《卦辞》一、《彖辞》二、《大象》三、《小象》四、《文言》五、上《系》六、下《系》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叶石林以为此即《艺文志》所谓《古易》十二篇者也。案《隋唐志》皆无《古易》之目,当亦是后人依仿录之尔。

△《周易古经》十二卷

丞相汲郡吕大防微仲所录上、下《经》,并录《爻辞》、《彖》、《象》,随《经》分上下,共为六卷,上、下《系辞》二卷,《文言》、《说》、《序》、《杂卦》各一卷。

△《古周易》八卷

中书舍人清丰晁说之以道所录《卦爻》一、《彖》二、《象》三、《文言》四、《系辞》五、《说卦》六、《序卦》七、《杂卦》八。其说曰:以《彖》、《象》、《文言》杂入卦中自费氏始。孔颖达又谓辅嗣之意,《象》本释《经》,宜相附近,分爻之《象辞》,各附逐爻。则费氏初变古制时,犹若今《乾》、《坤》二卦各存旧本欤?古经始变於费氏,而卒大乱於王弼,奈何后之儒者,尤而效之。杜预分《左氏传》於《经》,宋衷、范望散《太玄测》、《赞》於八十一首之下,是其明比也。揆观其初,乃如《古文尚书》,迁、固叙传,扬雄《法言》叙篇云尔。卷首列名氏二十余家,文字异同则散见於卦云。

△《古易》十二卷、《音训》二卷

著作郎东莱吕祖谦伯恭所定。篇次与汲郡吕氏同,《音训》则其门人王莘叟笔受。朱晦庵刻之於临漳、会稽,益以程氏是正文字及晁氏说。其所著《本义》,据此本也。

△《古周易》十二卷

国子录吴郡吴仁杰斗南所录。以爻为《系辞》,今之《系辞》为《说卦》。其言《十翼》,谓《彖传》,《象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上、中、下,《文言》,《序卦》,《杂卦》,并上、下《经》为十二篇。案汉世传《易》者,施、孟、梁邱、京、费。费最晚出,不得立於学官。其学亡章句,惟以《彖》、《象》、《文言》等解上、下《经》。自刘向校中古文《易经》,诸家或脱“无咎悔亡”,惟费氏与古文同,东京名儒马、郑皆传之。其后,诸家皆废,而费学孤行,以至於今。其合《彖》、《象》、《文言》於《经》,盖自康成、辅嗣以来,展转相传,学者遂不识古文本经。甚至今世考官命题,或连《彖》、《象》、《爻辞》为一,对大义者,志得而已,往往穿凿傅会,而《经》旨破碎极矣。凡此诸家所录,虽颇有同异,大较《经》自为《经》,《传》自为《传》,而於《传》之中,《彖》、《象》、《文言》,亦各不相混。稍复古人之旧,均有补於学者,宜并存之。又有九江周燔所次,附见吴氏书篇末,今古文参用,视诸本为无据。又有程迥可久《古易考》十二篇见后。

△《周易正义》十三卷

唐国子祭酒冀州孔颖达仲达撰。序云十四卷,《馆阁书目》亦云。今本止十三卷。案《五经正义》,本唐贞观中颖达与颜师古等受诏撰《五经义赞》,后改为《正义》,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永徽二年,中书门下于志宁等考正增损,书始布下。其实非一手一足之力,世但称“孔疏”尔。其说专释一家注文为正。

△《周易释文》一卷

唐国子博士吴郡陆德明撰。本名元朗,以字行。多援汉、魏以前诸家说,盖唐初诸书皆在也。卦首注某宫、某世,用京房说。

△《归藏》三卷

晋太尉参军薛贞注。案《唐志》十三卷,司马膺注。今惟存《初经》、《本蓍》、《齐母》三篇,错谬不可读,非古全书也。

△《子夏易传》十卷

案《隋》、《唐志》有《卜商传》二卷,残缺。陆德明、李鼎祚亦时称引。考《汉志》,初无此书。有孙坦者,为《周易析蕴》,言此汉杜子夏也,未知何据。使其果然,何为不见於《汉志》?其为依托明矣。隋、唐时止二卷,已残缺,今安得有十卷?且其经文,《彖》、《象》、《爻辞》相错,正用王弼本。决非汉世书。以陆德明所引求之今传,则皆无之,岂惟非汉世书,亦非隋、唐所传书矣。其文辞浅俚,非古人语,姑存之以备一家。案晁以道《传易堂记》曰:“古今咸谓子夏受於孔子而为之传。然太史公、刘向父子、班固皆不论著,唐刘子玄知其伪矣。书不传於今,今号为《子夏传》者,《崇文总目》知其为伪,而不知其所作之人,予知其为唐张弧之《易》也。”晁之言云尔。张弧有《王道小疏》五卷,见《馆阁书目》,云唐大理评事,亦不详何时人。

△《京房易传》三卷、《积算杂占条例》一卷

吴郁林太守吴郡陆绩公纪注。京氏学废绝久矣。所谓《章句》者,既不复传,而《占候》之存於世者仅若此,较之前志,什百之一二耳。今世术士所用世应、飞伏、游魂、归魂、纳甲之说,皆出京氏。晁景迂尝为京氏学,用其传为《易》式云。或作四卷,而《条例》居其首。又有《参同契》、《律历志》,见阴阳家类,专言占候。

△《关子明易传》一卷

后魏河东关朗子明撰。唐赵蕤注。《隋》、《唐志》皆不录。或云阮逸伪作也。

△《周易集解》十卷

唐著作郎李鼎祚集子夏、孟喜、京房、九家、《乾凿度》、马融、荀爽、郑康成、刘表、何晏、王弼、宋衷、虞翻、陆绩、王肃、干宝、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玄、韩康伯、刘瓛、何妥、崔憬、沈麟士、卢氏、崔觐、孔颖达等诸家,凡隋、唐以前《易》家诸书逸不传者,赖此犹见其一二,而所取於荀、虞者尤多。九家者,汉淮南王所聘明《易》者九人,苟爽尝为之集解。陆氏《释文》所载《说卦》、《逸象》,本於九家《易》。蜀才,范长生也,颜之推云。

△《元包》十卷

唐卫元嵩撰。秘书少监武功苏源明传,四门助教赵郡李江注。其书以八卦为八篇首,而“一世”至“归魂”各附其下。先《坤》,次《乾》,次《兑》、《艮》、《离》、《坎》、《巽》、《震》。《坤》曰太阴,《乾》曰太阳,余六子有孟、仲、少之目,每卦之下,各为数语,用意僻怪,文意险涩,不可深晓也。

△《周易启源》十卷

唐太子左谕德蔡广成撰。皆设为问答之辞。其卷首题德恒、德言、德庸、德翰问者,不知何义也。

△《补阙周易正义略例疏》一卷

唐四门助教邢璹撰。案蜀本《略例》有璹所注,止有篇首释“略例”二字,文与此同,余皆不然。此本亦浅近无义理,姑存之。

△《周易穷微》一卷

称王辅嗣。凡为论五篇。《馆阁书目》有王弼《易辨》一卷。其论《彖》、论《象》亦类《略例》,意即此书也。又言弼著此书已亡,至晋得之,王羲之承诏录藏於秘府,世莫得见,未知何所据而云。

△《周易物象释疑》一卷

唐东阳助撰。《唐志》作“东乡助”,《馆阁书目》又云守江陵尹。东阳、东乡,皆复姓也。其序言随事义而取象,若以龙叙《乾》,以马明《坤》。凡注、疏未释者,标出为此书。

△《周易举正》三卷

唐苏州司户参军郭京撰。自言得王弼、韩康伯手写真本,正其讹谬,凡一百三十五条。如《坤》初六象“履霜,阴始凝也”,多“坚冰”二字;《屯》六三象“以从禽也”,阙“何”字;《颐》“拂经”,当作“拂颐”;《坎》卦“习坎”上当有卦名之类,皆於义为长。

△《易传解说》一卷、《微旨》三卷

唐宰相吴郡陆希声撰。案《唐志》有《易传》二卷,《中兴书目》作六卷,别出《微旨》三卷。今所谓《解说》者,上、下《经》共一册,不分卷。有序言著《易传》十篇,七篇以上解《易》义之渊微,八篇以下广《易》道之旁行,今第为六卷;又撰《易图》、《指说》、《释变》、《微旨》各一卷,通为十卷。其上、下《经》盖第一、第二篇,经文一句,传亦一句,门人以为难晓,故复为之解。然则其全书十卷,不尽传矣。家旧惟有《微旨》,续得《解说》一编,始知其详。

△《周易口诀义》六卷

河南史之徵撰。不详何代人,《三朝史志》有其书,非唐则五代人也。避讳作“证”字。

△《易证坠简》二卷

毗陵从事建溪范谔昌撰。天禧中人。序言任职毗陵,因事退闲。盖尝失官也。又言得於湓浦李处约,李得於庐山许坚。其上卷如郭京《举正》,下卷辨《系辞》非孔子命名,止可谓之《赞》,系今《爻辞》乃可谓之《系辞》。又重定其次序。又有《补注》一篇,辨周、孔述作,与诸儒异,为《乾》、《坤》二传。末有《四辞晷刻图》一篇。《馆阁书目》止一卷。又有《源流图》一卷,言纳甲、纳音者,即此下卷《补注》序中语也。世或言刘牧之学出於谔昌,而谔昌之学亦出种放,未知信否?晁以道、邵子文、朱子发皆云尔。

△《新注周易》十一卷、《卦德统论》一卷、《略例》一卷、又《易数钩隐图》二卷

太常博士刘牧长民撰,黄黎献为之序。又为《略例图》,亦黎献所序。又有三衢刘敏士刻於浙右庾司者,有欧阳公序,文浅俚,决非公作。其书三卷,与前本大同小异。案敏士序称伯祖屯田郎中临川先生志其墓,今观志文所述,但言学《春秋》於孙复而已。当庆历时,其《易》学盛行,不应略无一语及之,且黎献之序称字长民,而志称字先之,其果一人耶,抑二人耶?

△《删定易图论》一卷

直讲旴江李觏泰伯撰。盖删刘牧《易图》而存之者三焉。《馆阁书目》作六卷,十九篇。觏先著《易论》十九篇,皆见集中,与此自为二书,当是合为十九也。

△《易补注》十卷、又《王刘易辨》一卷

秘书丞宋咸贯之撰。咸尝撰《易明》,凡一百九十三条,以正亡误。及得郭京《举正》於欧阳公,遂参验为《补注》。皇祐五年表上之。别有《易训》,未见。《易辨》,凡二十篇。刘牧之学,大抵求异先儒,穿凿破碎,故李、宋或删之,或辨之。

△《周易言象外传》十卷

翰林学士睢阳王洙原叔撰。其序言学《易》於处士赵期。论次旧义,附以新说,凡十二篇。以王弼《传》为“内”;摘其异者,表而正之,故曰“外”云。

△《周易析蕴》二卷

孙坦撰。其首言《子夏传》辞不甚粹,或取《左氏传》语证之。晚又得十八占,称天子曰“县官”,尝疑汉杜子夏之学。及读杜《传》,见引《明夷对策》,疑始释。然坦不知何人,《国史志》及《中兴书目》皆不著。

△《易筌》六卷

太常丞建安阮逸天隐撰。每爻各以一古事系之,颇多牵合。

△《周易意学》六卷

题齐鲁后人陆秉撰。晁氏《读书志》云:秉字端夫,旧名东,尝通判蜀州。宝元二年上其书,有诏嘉奖。其说多异先儒,穿凿无据。

△《周易口义》十三卷

直讲海陵胡瑗翼之撰。新安王炎晦叔尝问南轩曰:“伊川令学者先看王辅嗣、胡翼之、王介甫三家,何也?”南轩曰:“三家不论互体,故云尔。然杂物撰德,具於中爻,互体未可废也。”南轩之说虽如此,要之,程氏专治文义,不论象数。三家者,文义皆坦明,象数殆於扫除略尽,非特互体也。

△《周易解义》十卷

直讲徂徕石介守道撰。止解六十四卦,亦无大发明。晁景迂尝谓:“守道说,孔子作《彖》、《象》於六爻之前,《小象》系逐爻之下,惟《乾》悉属之於后者,让也。他人尚可责哉!”今观此《解义》言王弼注《易》,欲人易见,使相附近,他卦皆然,惟《乾》不同者,欲存旧本而已,更无他说。不知景迂何以云尔也。案:宋咸《补注》首章,颇有此意,晁殆误记也耶?

△《易童子问》三卷

参政庐陵欧阳永叔撰。设为问答。其上、下卷专言《系辞》、《文言》、《说卦》而下皆非圣人所作。

△《易意蕴凡例总论》一卷

东海徐庸撰。皇祐中人。凡为论九篇。《馆阁书目》又有《卦变解》,未见。

△《周易义类》三卷

称顾叔思撰,未详何人。序言先儒论说甚众,而其旨未尝不同;卦爻或有不同,而辞意未尝不一。各立标目,总而聚之。

△《易解》十四卷

尚书右丞皇甫泌撰。曰《述闻》,曰《隐诀》,曰《补解》,曰《精微》,曰《师说》,曰《明义》。其学得于常山抱犊山人,而莆阳游中传之。刘彝、钱藻皆为之序。山人者,不知其名氏,盖隐者也。泌尝守海陵,治平以前人。

△《易解》十四卷

丞相荆公临川王安石介甫撰。晁氏《读书志》曰:“介甫《三经义》皆颁学官,独《易解》自谓少作未善,不专以取士。”

△《易说》三卷

丞相温公涑水司马光君实撰。杂说无诠次,未成书也。

△《东坡易传》十卷

端明殿学士眉山苏轼子瞻撰。盖述其父洵之学也。

△《周易圣断》七卷

谏议大夫阆中鲜于侁子骏撰。多辨王弼、刘牧之非。《乾》、《坤》二卦,不解爻象,欲学者观《彖》、《象》、《文言》而自得云。

△《伊川易解》六卷

崇政殿说书河南程颐正叔撰。止解六十四卦,不解《大传》,而以《序卦》分置诸卦之首。盖唐李鼎祚《集解》亦然。伊川平生著述惟《易传》为深,而亦不解《大传》。

△《横渠易说》三卷

崇文校书长安张载子厚撰。

△《乾生归一图》十卷

英州石汝砺撰。嘉祐元年序。取“乾”为生生之本,万物归于一也。有论有图,亦颇与刘牧辨,然或杂以释、老之学。其所谓一者,自注云:“一则灵寂。”其《玄首》篇论道,专以灵明无体无生为主。又曰:“因灵不动,而生寂体。”岂非异端之说乎?

△《易义海撮要》十卷

熙宁中蜀人房审权编《义海》,凡百卷。近时江都李衡彦平删削,而益以东坡苏氏、伊川程氏、汉上朱氏之说。若房氏百卷之书,则未之见也。衡,乾道中由侍御史改起居郎。《馆阁续书目》云绍兴监察御史,误矣。

△《易解》二卷

翰林学士钱塘沈括存中撰。所解甚略,不过数卦,而於《大小畜》、《大小过》独详。

△《了翁易说》一卷

左司谏延平陈瓘了翁撰。晚年所著也。止解六十四卦,辞旨深晦。

△《葆光易解义》十卷

泉州教授莆田张弼舜元撰。绍圣中以章惇、黄裳等荐,赐号葆光处士。后又以为福州司户,本州教授。其学多言取象。

△《易讲义》十卷

给事中遂昌龚原深之撰。嘉祐八年进士。初以经学为王安石引用。元符后入党籍。

此段当在《正易心法》之前。

△《正易心法》一卷

旧称麻衣道者授希夷先生,崇宁间庐山隐者李潜得之,凡四十二章。盖依托也。朱先生云,南康戴主簿师愈撰,乃《不唧■〈口留〉底禅》、《不唧■〈口留〉底修养法》、《日时法》。王炎曰,洛山李寿翁侍郎喜论《易》。炎尝问侍郎:“在当涂板行《麻衣新说》如何?”李曰:“程沙随见嘱。”炎曰:“恐讬名麻衣耳。以扑钱背面喻八卦阴阳纯驳,此鄙说也。以泉云雨为阳水,以泽为阴水,与夫子不合。”李曰:“然。然亦有两语佳。”炎曰:“岂非学者当於羲皇心地上驰骋,不当於周、孔脚迹下盘旋耶?然此二语亦非也。无周、孔之辞,则羲皇心地,学者何从探之?”李无语。李名椿。

△《太极传》六卷、《外传》一卷、《因说》一卷

中书舍人晁说之以道撰。其学本之邵康节。自言学京氏《易》,绍圣间遇洛阳杨贤宝,得康节二《易图》;又从其子伯温得其遗编,始作《易传》,名曰《商瞿传》。兵火后失之。晚年复为此书。又有《易元星纪谱》、《易规》二书,见本集中。又有《传易堂记》,述汉以来至本朝传授甚详。

△《易正误》一卷

不知何人作。但称其名曰敭,又称元祐以来云云,则近世人也。据序为书三篇,曰《正误》,曰《脱简》,曰《句读》。今所存惟《正误》一篇,大抵增益郭、范之说,故并附二书册后。

△《梁谿易传》九卷、《外篇》十卷

丞相昭武李纲伯纪撰。案序《内》、《外篇》凡二十三卷。《内篇》训释上、下《经》,《系辞》,《说》、《序》、《杂卦》,并《总论》合十卷;《外篇释象》七,《明变》一,《训辞》二,《类占》一,《衍数》二,合十有三卷。今《内篇》阙《总论》,《外篇》阙《训辞》及《衍数》下卷,存者十卷。盖罢相迁谪时所作。其书未行於世,馆阁亦无之。莆田郑寅子敬从忠定之曾孙得其家藏本,顷倅莆田日,借郑本传录。今考《梁谿集》,绍兴十三年所编,其《训辞》二序已云有录无书,则虽其家亦亡逸久矣。岂有其序而书实未成耶?其书於辞、变、象、占无不该贯,可谓博矣。

△《周易外义》三卷

不知何人作。载於《三朝史志》,则其来亦久矣。大抵於《易》中所言及於制度、名物者,皆详著之。於《易》之本旨,无所发明,故曰“外义”。

△《皇极经世》十二卷、《叙篇系述》二卷

处士河南邵雍尧夫撰。其学出於李之才挺之,之才受之穆修伯长,修受之种放明逸,放受之陈抟。盖数学也。曰《元会运世》,《以元经会》,《以运经世》,自帝尧至於五代,天下离合,治乱兴废,得失邪正之迹,以天时而验人事,以人事而验天时,以阴阳刚柔穷声音律吕,以穷万物之数。末二卷论所以为书之意,穷日月星辰、飞走动植之数,以穷天地万物之理;述皇王帝霸之事,以明大中至正之道。书谓之《经世》,篇谓之《观物》,凡六十二篇。其子伯温为之《叙系》,具载《先天》、《后天》、《变卦》、《反对》诸图,又为《易学辨惑》一篇,叙传授本末真伪。然世之能明其学者,盖鲜焉。雍谧康节。

△《观物外篇》六卷

康节门人张■〈山昬〉子望记其平生之言,虽十才一二,而足以发明成书者为多,故名《观物外篇》。■〈山昬〉登进士第,仕为太常寺主簿。

△《观物内篇解》二卷

康节之子右奉直大夫伯温子文撰。即《经世书》之第十一、十二卷也。

△《广川易学》二十四卷

中书舍人东平董逌彦远撰。

△《吴园易解》十卷

秘阁修撰鄱阳张根知常撰。卷后有序、论五篇,《杂说》、《泰论》各一篇。根自号吴园先生。

△《汉上易传》十一卷、《丛说》一卷、《图》三卷

翰林学士荆门朱震子发撰。绍兴初在经筵表上,具述源流云:“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放以《河图》《洛书》传李溉,溉传许坚,坚传范谔昌,谔昌传刘牧;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敦颐传程颢、程颐。是时,张载讲学於二程、邵雍之间,故雍著《皇极经世书》,牧陈天地五十有五数,敦颐作《通书》,程颐著《易传》,载造《太和》、《参两》等篇。臣今以《易传》为宗,和会雍、载之论,上采汉、魏、吴、晋,下逮有唐及今,包括异同,庶几道离而复合。”盖其学专以王弼尽去旧说、杂以庄老、专尚文辞为非是,故其於象数颇加详焉。序称九卷,盖合《说》、《序》、《杂卦》为一也。

△《周易窥馀》十五卷

资政殿学士金华郑刚中亨仲撰。不解《乾》、《坤》二卦,独自《屯》卦始。刚中尝得罪秦桧,岂其於《乾》、《坤》之义有所避耶?

△《周易疑难图解》二十五卷

三山郑东卿少梅撰。以六十四卦为图,外及《六位》、《皇极》、《先天》、《卦气》等图,各附以论说。末有《系辞解》。自言其学出於富沙丘先生,以为《易》理皆在於画中。於是日画一卦,周而复始,久而后有所入。沙随程迥可久曰:“丘程字宪古,尝有诗曰:‘《易》理分明在画中。’又曰:‘不知画意空笺注,何异丹青在画中。’其学传之东卿云。”永嘉所刊本作二册,不分卷,无《系辞解》。

△《易索》十三卷

知岳州太和张汝明舜文撰。上、下《经》六卷,外《观象》三,《观变》、《玩辞》、《玩占》、《丛说》各一。汝明,元祐壬申进士,大观初为御史省郎。游酢定夫志其墓。

△《易解义》十卷

题凌公弼撰。未详何人。善解析文义,颇简洁,有所发明。《馆阁书目》有《集解》六卷,称朝奉大夫凌唐佐撰,亦不著本末,岂即其人耶?

徽猷阁待制新安凌唐佐字公弼,建炎初知应天府,以刘豫虚实书奏被杀。后其妻田氏以死状闻,诏赠待制。

△《易小传》六卷

丞相吴兴沈该守约撰。专释六爻,兼论变卦,多本《春秋左氏传》占法。卦为一论。又有《系辞补注》十余则,附之卷末。

△《昭德易诂训传》十八卷

敷文阁直学士清丰晁公武子止撰。博采古今诸家,附以己闻;又考载籍行事,以明诸爻之变。其文义音读之异者,列之逐条,曰《同异考》。乾道中上之。其议论精博,不主一家。然亦略於象数。晁氏居京师昭德坊,故号“昭德晁家”。冲之叔用,其父也。

△《先天易钤》一卷

序称牛师德祖仁撰。未详何人。盖为邵氏之学而专乎术数者也。

△《传家易说》十一卷

冲晦处士河南郭雍颐正撰。自言其父忠孝,受学於程伊川。伊川示以《易》之《艮》,曰:“艮,止也。学道之要无出於此。”自是方觉读《易》有味。榜其室曰“兼山”。立身行道,皆自“止”始。兵兴之初,先人旧学扫地,念欲补续其说,中心所知者“艮,止也”。潜稽《易》学,以述旧闻,用传於家。忠孝字立之,名将枢密逵之子。自言得先天卦变於河阳陈安民子惠,其书出李挺之,由是颇通象数。仕为永兴军路提刑,死於狄难,其书散逸。雍隐居陕州长阳山中。帅守屡荐,召之不至,由处士封颐正先生。其末,提举赵善誉言於朝,遣官受所欲言,得其《传家兵学》六卷以进,时淳熙丙午也。明年卒,年八十有四。又有《兼山遗学》六卷,见儒家类。余书皆未之见也。雍实范忠宣丞相外孙,又号白云先生。案:颐正,本朝廷所赐先生号,而《馆阁书目》以为字颐正,恐误。

△《读易老人详说》十卷

参政庄简公上虞李光泰发撰。光忤秦桧,谪海外为此书。光尝学於刘元城,其初进颇由蔡氏,晚节所立,有过人者。

△《易传拾遗》十卷

敷文阁直学士庐陵胡铨邦衡撰。铨谪新州作此书。大概宗主程氏,而时出新意於《易传》之外。李光泰发为之序。其曰“拾遗”者,谦辞也。

△《逍遥公易解》八卷、《疑问》二卷

直学士院李椿年仲永撰。其门人鄱阳吴说之景传所述,胡铨邦衡为之序。《疑问》者,说之所录,其问答之语也。

△《易传》十一卷、《本义》十二卷、《易学启蒙》一卷

焕章阁待制侍讲新安朱熹晦庵撰。初为《易传》,用王弼本。复以吕氏《古易经》为《本义》,其大旨略同,而加详焉,首列九图,末著《揲法大略》,兼义理、占象而言。《启蒙》之目曰:《本图书》、《原卦画》、《明蓍筮》,《考变占》,凡四篇。

△《周易变体》十六卷

吏部郎中京口都絜圣与撰。用蔡墨言《乾》六爻之例,专论之卦为主。

△《系辞精义》二卷

吕祖谦集程氏诸家之说,程《传》不及《系辞》故也。《馆阁书目》以为托祖谦之名。

△《大易粹言》十卷

知舒州温陵曾穜献之集二程、张载、游酢、杨时及二郭之学为一书。穜尝受学於郭白云。

△《易原》十卷

吏部尚书新安程大昌泰之撰。首论天地五十有五之数,参之《河图》、《洛书》大衍之异同,以为此《易》之原也,以及卦变、揲法,皆有图论,往往断以己见,出先儒之外。

△《易本传》三十三卷

隆山李舜臣子思撰。其自序以为《易》起於画,舍画则无以见《易》。因画论心,以中为用。如舍本卦而论他卦,及某卦从某卦来者,皆所不取。洪迈景卢为之作序。舜臣淳熙中宰饶之德兴,有惠政,民至今祠之。三子皆知名,显於时。

△《沙随易章句》十卷、《外编》一卷、《占法》一卷、《古易考》一卷

沙随程迥可久撰。其论占法,杂记占事尤详。迥尝从玉泉喻樗子才学,登隆兴癸未科,仕至邑宰。及与前辈名公交游,多所见闻,故其论说颇有源流根据。《古易考》十二篇,阙《序》、《杂卦》。

△《诚斋易传》二十卷

宝谟阁学士庐陵杨万里廷秀撰。其序以为《易》者,圣人通变之书,惟中为能中天下之不中;惟正为能正天下之不正,中正立而万变通。又言古未有字,八卦之画即字也。

△《周易经传集解》三十六卷

兵部侍郎福清林栗黄中撰。淳熙中表进。其书末卷为《六十四卦立成图》,言圣人以八卦重为六十四,未闻以《复》、《姤》、《泰》、《否》、《临》,《遁》变为六十四也,以辨邵尧夫、朱子发之说。其与朱侍讲违言,以论《易》不合,为朱公所辟也。

△《数学》一卷

杂录象数诸图说,不知何人所录。

△《易说》二卷

潼川漕赵善誉德广撰。善誉,淳熙中尝进《南北攻守类考》。及为湖北提举常平,陛辞,以《易说》进。每卦为论一篇。

△《易辨》三卷、《渊源录》三卷

右司郎中三山何万一之撰。其为《辨》三十三篇,大抵多与先儒异。《渊源录》者,盖其为《易》解未成书,仅有《乾》、《坤》二卦而已。万,癸未进士高第,受知阜陵,官至右司郎中,知漳州以没。

△《易总说》二卷

端明殿学士永嘉戴溪肖望撰。每卦为一篇。嘉定初,为东宫端尹,作此以授景献。

△《周易玩辞》十六卷

太府卿松阳项安世平甫撰。当庆元中得罪时论居江陵,杜门潜心,起居不出一室,送迎宾友未尝逾阈。诸书皆有论说,而《易》为全书。其自序以为“读程《易》三十年,此书无一字与之合,合则无用乎此书矣。世之君子以《易传》之理观吾书,则本末条贯无一不本於程氏者;以《易传》之文观吾书,则恐有‘西河疑女’之诮”。大抵程氏一於言理,尽略象数,而此书未尝偏废;程氏於小象颇欠发明,而此书爻象尤贯通。盖亦遍考诸家,断以己意,精而博矣。

△《易裨传》二卷、《外篇》一卷

秘书省正字檇李林至撰。凡三篇:曰《法象》,本之太极;曰《极数》,本之天地之数;曰《观变》,本之揲蓍十八变。《外篇》则曰《反对》、《世应》、《互体》、《纳甲》、《卦气》之类,凡八条。

△《述释叶氏易说》一卷

吏部侍郎永嘉叶?正则为《习学记言》,《易》居其首。门人建安袁聘儒席之述而释焉。聘儒,绍熙癸丑进士。

△《易笔记》八卷、《总说》一卷

军器少监新安王炎晦叔撰。尝以上、下《经解》表进,作十卷。今但六卷,并《系辞》二卷为八,阙《说卦》。於象数颇有发明。

△《易翼传》二卷

吏部侍郎括苍郑汝谐舜举撰。“翼”云者,所以为程《传》之辅也。大抵以程《传》为本,而附以己见之异。然汝谐立朝,多为善类所不可,至互相排击。

△《南塘易说》三卷

礼部尚书赵汝谈履常撰。专辨《十翼》非夫子作。其说亦多自得之见。

△《西山复卦说》一卷

参政建安真德秀景元撰。

△《准斋易说》一卷

钱塘吴如愚撰。

没有了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