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高注金匮要略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

新产妇人有三病四句。当是古医经之文。仲景设为问答。以明其病因耳。何谓也者。即何因而病痉。病郁冒。大便难乎。下文三段。正答问词。而曰新产妇人有三病。明非产前之宿病。因新产以虚其血。则阴不恋阳。而阳且逼阴。故多汗出。肝藏血主筋脉。且属风木。血虚风动。喜引同类。则喜中风。风入而筋脉劲急。故令病痉。寒滞为郁。风升则冒。郁冒之因于亡血复汗。与中风同。第亡血较血虚为重。寒多亦风中所带之寒。若中风而寒多于风者。故令郁冒。津液统于胃。血虚汗出。津液大伤。因上源既涸。下流自干。则胃燥而肠亦枯。故大便难。约此三病。总因血虚。惟新产妇人其血骤虚者。故有此三病。

产妇郁冒。其脉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升。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不能食者。小柴胡汤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此申言郁冒之脉症。及冒之所以不解。与解后诸症。定其所主之方也。产妇郁冒。与平人不同。且郁冒之脉。或大且强。今不大而微。不强而弱。适合产妇平脉。尚未至正败无权。邪入为主也。冒则胃逆。故不能食。郁则脾陷。其便易溏。以血虚津伤而胃燥。故大便反坚。血虚于下。气盛于上。为阴不平阳不闭。故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本阴而涵阳。血虚而阳反内陷故厥。厥者。手足逆冷也。气本阳而育阴。汗出。而阴随外越故冒。冒者。心神蒙昧也。幸脉见微弱。邪未夺正。当攻补两难之际。勿妄治之。俟其气过血还。阴阳复通。因气过不升动其血。则血还而送泄其气。故得汗而冒解。此郁冒之始于厥。而终于汗之道也。症中但头汗出。大似可下之候。而实非者。以新产血虚。则下寒而下厥。孤阳失附。则上热而上蒸。故头汗耳。若误认而早下之则危矣。至郁冒之不解于头汗。而必解于通身之汗者。因产妇亡血。而血乍虚。则阳气自长而孤盛。故冒于外。阴虚。故不能送之外泄。而尚自郁滞也。夫汗自出者。是阴生而阳泄。故阴阳复得其平矣。若郁冒既解。所有便坚、呕不能食二症。当先主小柴。以解其 热上冲之气。令呕止能食。至七八日更发热者。是确于七八日之中。积其所食者。而为胃实外蒸之所致。然后可直任大承下之。而无所顾虑矣。

产后腹中 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归姜羊肉汤别见)

此气空血虚之 痛也。气空则胞胎新下。而肠胃一时未得安妥。故作馁痛。血虚则络脉干缩。故作吊痛。当归苦温以补血。生姜、羊肉。辛温甘温以补气。使阳气匀满。而阴血滋润。故可为止痛之主药也。又温上者。能化下寒。补上者能固下脱。故并治寒疝之上犯腹中。虚劳之下滑精汁者也。

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枳实芍药散方 枳实(烧令黑勿太过) 芍药(各等分)

上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

此腹中之血暴虚。而客气挽留血分之症治也。腹为阴。腹中之血分。为阴中之阴。乘其虚而客气留于空处。故痛满也。痛则阳气不能内伏。满则息道艰于下引。故不得卧也。枳实善破留气。烧黑则入阴分而破血中之滞。又得走血之芍药以领之。则直入阴血中而无可挪移。故主之。麦粥当是小麦。以小麦为心谷。既与血虚者相宜。且并治其症中之烦故也。痈脓亦系客气留滞于血分之所成。故并主之。但在经络者。或可加麻桂之类以外引之。归芎之类以散行之耶。盖主之之义。特以此为主。而原与人以增减之谓也。

师曰。产后腹痛。法当主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下瘀血汤方 大黄(三两) 桃仁(三十枚) 虫(二十枚熬去足)

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瘀血下如豚肝。

产后腹痛。止留气瘀血两因。服枳芍散不愈。则非留气。而为瘀血之痛可知。故宜下瘀汤。以下其瘀矣。以气重破血之桃仁。合性走缝络而行血之 虫。则直达瘀血之所。然后君以气味俱重。而善于攻血之大黄。逐而下之。酒煎顿服。取其性行而并力也。经水不利者。非由十二经脉。其渗灌血室之细络。为 病所阻。即血室之下通贴脊腰俞等之细络。为干血所瘀。故亦可主此。则瘀去而经自利矣。

产后七八日。无太阳症。少腹坚满。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则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前第二条。申言郁冒。后文七八两条。申言喜中风之治例。盖所以防其 也。本条是言大便难之变症耳。故前后诸症。总以不大便句为主。盖产后血虚而肠胃干涩。故大便难。便难至七八日。则肠实而气滞。气滞。故恶露不行。而种种危机。俱优于此矣。是恶露不行。由于便难之故。苟非下之以通其气而行其血。乌可施治哉。然产后自虚。务须诊得千真万确。方可任下。否则蹈虚虚之戒。而速之死耳。比如产后已七八日。是七八日之中。先曾饮食矣。却又无太阳之头疼恶寒等候。是不曾中风寒可知。又不该有烦躁发热之表症矣。今诊得少腹坚满。则知其为七八日中。但食而不大便。以致气滞阻血。故恶露不尽。结于少腹而坚满者也。夫不大便。则下干者上吸精华。故烦躁。又不大便。则内实者外托经脉。故发热也。但犹不敢径下。又须切脉微实。是内结气聚之诊。再倍发热。是内结愈久愈热之候。日晡烦躁。是手足阳明火炎官旺之乡。不食是肠胃实而莫容之应。食则谵语。津液既干。又因食而塞其神气转舒之位也。日为阳。主腑。夜为阴。主脏。病在手足阳明。属胃与大肠之腑。故日甚。与阴脏无关。故至夜则愈也。据种种之脉症。而以大承下之。岂过举哉。热在里。缴前无太阳症一句。结在膀胱。缴前少腹坚满两句。盖谓此为在里之热外蒸。故太阳无风寒而亦发表热。此为因热实而恶露之瘀血结在膀胱之后。故少腹坚满。统属下症也。结在膀胱。勿泥作膀胱之内。盖指膀胱之后隔壁也。夫两肠通于大便。其路在后。膀胱浮居少腹。其位在前。产后之血。系胞门子户间。荫子之润余者。子落而血无所归。故从二肠及膀胱之中道。即产路而下为恶露耳。恶露结于少腹。因大肠在膀胱之微下处。大肠热实。热则滞其行血之气。实则挤其行血之窍。而兜住其瘀血。却在膀胱之后。而与膀胱平对。然又不可名状。故借膀胱为外层之尺寸耳。明者察之。钱塘李氏旧注。牵扯伤寒论文以为妄解。未梦见在。

产后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汤症续在耳。可与阳旦汤。产后多汗中风。致成 病者常也。然亦有平日津液不甚虚。故但病风而不成 者。数十日不解。即下文头痛恶寒。及有热汗出等候。阳旦之本症也。心下闷干呕。胃气虚寒痞塞之应。阳旦之兼症也。言虽隔数十日之久。风因尚在。仍可与阳旦汤。名义解见伤寒论。但有心下闷。及干呕之兼症。当于原汤加姜半为合。曰可与阳旦。以文例推之。其减半之轻剂。以薄发之耶。观于数十日不解。犹与此汤。则初续风。及续风而病 者。俱不外此汤可见矣。

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

竹叶汤方

竹叶(一把)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炮) 桂枝(一两) 葛根(三两) 防风(一两) 桔梗(一两) 甘草(一两) 生姜(五两) 大枣(十五枚)

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药。扬去沫。呕者。加半夏半升洗。

此条之中风。与前条不同。前条为风邪单在太阳经表。其阳明胃腑。虽自虚寒。而风邪未经传入之候。故主阳旦本汤。以解太阳之风。而愚谓加姜半以温降之。而闷呕并愈者是也。此条之中风。因其人之阳气。本自虚寒。故风从太阳中入。即乘虚而传阳明之经腑。且聚有水气在胃。而太阳尚未罢之候也。太阳未罢。故头痛不止。胃腑受阳邪而化虚热。面为阳明之应。故正赤。水气聚于胃而上熏。肺性恶湿而其窍不利。故喘。两阳之邪。以阳虚而不推之出表。故发热也。诸症会心了了。则汤意之一丝不紊者自见矣。本汤中之葛根、桂枝、甘草、姜枣。即阳明经之葛根汤。葛根汤意。原所以借胃中之水气。行为解肌之汗。而不伤胃液者。故以之为主。胃中属虚热。非苦寒所宜。故但君清凉之竹叶。以轻散之。阳气虚寒。不能送邪出表。故两用参、附以温补之。风邪水气。两相怫郁。故加桔梗、以开提之。产后既虚。又温覆以取汗。恐去风而复为风所袭。故加防风、以固密之。颈项强者。为阳气之柔者不能养筋。故易大附子而助其兼力也。其曰用者。盖以大附换本方之小者。而非另加之谓。扬去沫者。附性上行。而沫尤甚。扬之去沫。欲乱其上行之性。而并防其助面赤而致呕也。半夏降逆。故于呕者加之。首条明列产妇三病。郁冒便难。已详二条六条。至七八两条。明言中风而全不及 。以 病之症治。详本门故耶。

妇人乳中虚。烦乱咳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二分) 白薇(一分) 桂枝(一分) 石膏(二分) 甘草(七分)

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热者。倍白薇。烦喘者。加柏实一分。妇人乳。谓当儿乳食时也。中虚。指胃脘中之阴津阳气而言。乳从胃腑之阴津。上浮脘中之络脉。而注于乳房者。吸乳则精汁奔赴之。而阳热独盛。故脘中一时枯涩而烦乱。又吸乳则膈气亦虚。而下气乘之。故咳逆也。此非新产之症。亦非产后之重症。凡阳气素盛之妇人。产后二三月。及岁余中。常有之候。但于儿乳时。每当奶阵经流。心中如焦渴而慌慌者。即其初候也。以甘寒辛凉之味。济阴以抑阳。则安中而烦乱可除。以辛温甘平之品。补上以御下。则益气而咳逆可止。此竹皮大丸之所以独任也。尝观竹生干山。贯四时而青翠不衰。薇根长细。历久远而柔软可屈。则其自多精汁。而善滋阳液者可见。又何止甘寒苦寒。而仅能降气伏热耶。与辛凉之石膏为偶。则微雨轻风。滋干解热。而得清和之化矣。非安中而何。桂枝辛温。而具生阳之性。得甘浮之甘草。重用至七倍。而上托之。则所益者。在上中之气。譬之旭日照临。而阴氛之气不得上犯。复何咳逆之有哉。此益气之义也。枣肉为丸。即重用甘草之义。盖取浮诸药以补上治上。故知所谓中虚者。指胃脘之上穿胸膈而言也。丸大如弹子。而以饮嚼服者。取其易发。而且使渣质少停也。一丸而日夜五服者。又取其缓滋。而并令药力之无间也。白薇微苦而寒。苦能泄热。寒能解热。故有热者倍二分。柏枝凌冬指西。不畏霜雪。得木气之正。其西指者。受金气之吸引也。花于三月。实于九月。柏实、更得金木之精。其味甘平。甘能缓中。平可降逆。故中虚而烦肺逆而喘者、加一分。古份、作分。原方当作十三份。如倍白薇。加柏实。则十五份矣。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方

白头翁(二两) 秦皮(三两) 黄连(三两) 黄柏(三两) 甘草(二两) 阿胶(二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此肝血失藏。肝阳妄泄之症也。产后血虚。大盒饭坚因便坚而结热于大肠。以致热极而旁流。是犹其标也。夫人身之血。藏于肝。肝泌胆汁。下灌二肠。所以大便通调。不坚亦不利也。今产后血虚。肝无藏血。而肝阳急躁之气。仍从胆管走注二肠。成为腹痛。里急。后重。欲下不能。不下不得之下利。本属血虚之产妇。乘以下利努撑。更伤其气。虚极者。血虚而气极也。仲景一眼觑定本症之由于血虚肝旺。直任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白头翁方。注已见伤寒厥阴下利。加甘草阿胶者。缓中以补血也。主之者。可加减。而不能挪移。如下利赤多。加当归。白多。加白芍。气滞溲少。加枳实、车前。在司诊者之临时斟酌耳。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