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首页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

卷第二(本)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二(本)

翻经沙门慧沼撰

如来寿量品第二

如来寿量品略以三门分别。一来意。二释名。三解难。言来意者略且有五。一令生正解。二令得菩提。三令得涅槃。四令起妙行。五为机感。言生正解者。从此品已下至依空满愿品来九品明经正宗。初二品明果。次五品明行。后二品明境。又解。初二品总别明果令其欣乐。次梦忏悔品已下欲令修行。修行之本无过断恶修善。忏悔灭障二品断恶。已下修善。修善之中初净修诸地。次莲华喻赞除疑说因。金胜陀罗尼令见诸佛使行不退。重显空性欲令行契于真。依空满愿证理行圆。今此一品即是总明菩提涅槃并别明涅槃。众若不闻如来为说菩提涅槃则不能正解。既不正知何能求习菩提涅槃无上胜果。故此先果令生解悟。故下文云。为欲利益此诸异生及众外道。如是等类令生正解。二令得菩提者。诸佛出世本欲令生获菩提果。果不虚得必藉行因。因托境生行方得立。若不先明其果不能令起忻心。忻心既生即愿修行。既令修行次明其境。前既陈其由致众各希渴闻经。世尊正为陈宗先说如来寿量。欲令闻者证得菩提。故次下云。为欲利益此诸异生及众外道如是等类。令生正解速得成就无上菩提。故序品后有此品生。三为得涅槃者。下云。然彼如来欲令众生见涅槃已生难遭想等。又摄大乘论云。佛为见如来常不乐涅槃者故。现涅槃令乐圆寂。故序品后明如来寿量。四令起妙行者下文云。于佛世尊所说经教。速当受持读诵通利。为人解说不生谤毁。是故如来现斯短寿即令起行。故此品生。五为机感者。三万二千天子闻说寿量皆发菩提心。为机感应闻闻即获益。余益准知。言释名者。三身诸佛俱号如来。寿即是命。量谓限量。或谓量度。即量度贬量佛寿之限齐。即如来之寿量。或如来寿之量。皆依主释。即任法性而凝然。随愿缘而相续。应物机而无断。寿德难测。即依法性持功德相。决定凝湛是法身命根。如佛及土性相有异此亦应尔。或即功德相自凝然能持自体名为寿量。依镜智种由大愿种力令四智品决定相续尽众生界。是报身寿。由大悲种力随生感缘。现色蕴身决定分限。是他受变化二身寿。体许假立故思亦愿收。不违唯识。由业所引。三解妨难者。问。佛有三身今明何身寿命。答。具明三身。故陈如领解云。法身性常住。修行无差别诸佛体皆同。所说法亦尔法身也。诸佛无作者亦复本无生解云。诸无作者非业烦恼作。亦复本无生不有烦恼生故。天亲般若论明受乐报佛云。远离于诸漏及有为法故。远离诸漏即此本无生。及有为法故即此无作者。或可。非有漏业作非烦恼生。又云诸佛金刚体权现于化身即化身也。故通三佛。问。应化行法由二因感。见可生疑。自性非因生。自受用身非余见境。不于彼疑何须说寿。答。自性虽非因生然由因证。自受虽非余见说二欲令欣求。妙幢假化生疑。佛因具说三寿。问。何故释迦现居此界不自说寿令他说耶。答。生宜闻故。彰四德故。除疑胜故。若唯自说他非决故。问。四佛说寿妙幢解生。何假释迦重复陈说。答。菩提涅槃无上妙果。若不三说余不能解。故四佛创谈释迦重说。陈如覆问喜见更彰。四佛即显四德。三说即为三身。由此多因不唯一说。问。准文验理但说菩提。如何今言亦明圆寂。答。准此经文下。闻寿量时众得益。又妙幢云。亲于佛前及四如来并二大士诸天子所。闻说释迦牟尼如来寿量事已复从坐起白言。世尊若实如是不般涅槃无舍利者。云何经中说有涅槃及佛舍利。此既时众得益。复云说已。即明佛前闻寿已了。今更请问说有涅槃。佛复答云。如是应知有其十法。能解如来应正等觉真实理趣说有究竟大般涅槃。又准天亲菩萨法华经论释。寿量品文初说寿量明菩提无上。说医师喻明涅槃无上。今此经中初说寿长明菩提也。后说父母多财等喻明涅槃也。问。若尔何故二喻不同。答。彼据除恶故喻医王。此喻生善故喻父母。又复医王父母二虽不同。不灭示现令生慕仰义意相似。问。四佛如来妙幢室说。尔时庆喜在鹫峰山。如何结集云我闻等。答。准下文云。妙幢菩萨与无量大众诣鹫峰山顶礼佛足。以如上事具白世尊。是故得云我闻如是。问。文中既有总别不同。涅槃何故不如三身别品。答。以文少故。事相同故合为一品。

经。尔时王舍“大城有一菩萨摩诃萨”名曰妙幢。

赞曰。就此品中大文分二。初总说菩提涅槃。二尔时妙幢菩萨亲于佛前已下别明涅槃。初文有五。一妙幢疑佛寿促。二他佛说命无穷。三释迦自陈常安。四喜见重成不灭。五时众领解获益结成。初文有三。一举念请人。二明所疑境。三述疑所因。初文又三。一明住处。二列其名。三略叹德。此初二文。胜智迥秀独超群表。假喻立称名曰妙幢。梵云鸲嚧只啰。此云妙鸡头云幢彗星名幢旧云信相。相者梵云耶瑟致。今既云鸲嚧只啰。鸡头故名妙幢。信性是净。妙义相似幢。者高显。故谬云相。

经。已于过去“无量俱胝那庾多百千佛所承事供养植诸”善根。

赞曰。叹德。俱胝者准俱舍论十亿为一俱胝。准华严经心王菩萨问僧祇品。万万为亿。亿亿为一呴梨呴梨者是俱胝。音少讹耳。无量者是数名。以无量数数俱胝那庾多。准十千为一万。百千当十万。即无量个俱胝那庾多十万诸佛。当俱舍论十万为一亿。大智度论以千万为亿。华严经以万万为亿。此数有三。谓小中大。俱舍.智论.华严如次依小中大数。今此不定。承事即亲近。供养修十供养。善根即福智。殖谓种也。

经。是时妙“幢菩萨独于静处作是思惟以何因缘释迦牟尼如来寿命短促唯”八十年。

赞曰。所疑境。

经。复作“是念如佛所说有二因缘得寿”命长。

赞曰。述疑所因有三。初牒所疑因。二假为征释。三成前疑意。此即初。

经。云何“为二一者不害生命二者施他”饮食。

赞曰。假为征释。

经。然释迦牟“尼如来曾于无量百千万亿无数大劫不害生命行十善道常以饮食惠施一切众生乃至己身血肉骨髓亦持施与令得饱满”况余饮食。

赞曰。此成前疑意。准此经文及涅槃第三。长寿因缘万行皆是。得三身故。但举施食及不杀生此通。有情寿命因缘故偏举问。恐生见佛寿八十年便疑。不杀及布施食非感长寿。欲令依身长道接物便宜故也。

经。时彼菩萨“于世尊所”作是念时。

赞曰。第二他佛说寿无穷有六。一他佛现身。二妙幢喜问。三彼佛为答。四妙幢重问。五佛更为陈。六说已不现。此即第一他佛现身。文分为八。一应时节现。二变土净方。三宝座庄严。四佛身垂降。五放光照境。六光现嘉祥。七光利群生。八略指总结。此即初也。以佛说法无罪故。所以应于菩萨念时现故。

经。以佛威力“其室忽然广博严净帝青琉璃种种众宝杂彩闲饰如佛净土有妙香气过诸天香芬馥”充满。

赞曰。变土净方有四。一举能变人。二明变土量。三所变土相。四明香薰。问。此何佛变。答。一解是释迦变。如法华经。化佛欲集释迦变故。一解是四佛变。亦如妙音将至此土预现华座等。二解此正。何以故。下放光现瑞令生爱乐皆四如来。故知净土亦四佛变。言帝青琉璃者是天帝释青琉璃宝。宝中胜故故偏举之。有漏情局无漏心通。故广博净。由无分别智故有帝青。虽妙幢舍净如佛土。具五分香释文可知。

经。于其“四面各有上妙师子之座四宝所成以天宝衣而敷其上复于此座有妙莲华种种珍宝以为严饰量等如来自然”显现。

赞曰。三变宝座有四。一座体座四者表四生类皆得成佛故以四宝成。如师子王之所处故。言四宝者。一金。二银。三吠琉璃。四颇胝迦。表四无畏故。以天宝衣等者二明敷设。表其净命。复于此座等三庄严。表出生死得七觉华。珍宝为饰亦七圣财之所严故。四坐量宝座称身故量等如来。不由妙幢之力故云自然显现。

经。于莲华上“有四如来东方不动南方宝相西无量寿北天鼓音是四如来各于其座加趺”而坐。

赞曰。四如来垂降华坐喻法身。四佛表四德。何故四方各现一佛表四德耶。答如经中说。四方喻于生住异灭。此有为相。四德翻彼不生住异灭故四方现。问。四威仪中皆得说法。何故要现结加趺坐。答。随彼机宜所乐现故。准瑜伽论第三十说五因缘故。一由身摄敛速发轻安。二由宴坐能经久住。三由此宴坐是不共法。四由此宴坐形相端严。五由此宴坐佛及弟子共所许故。准智度论为降魔故。彼论云。见画结跏坐魔王自惊怖。何况入道人。端坐不倾动。无著般若论云。唯寂静坐者能觉说诸法故。此住定仪坐相顺故。为示能觉诸法能说诸法。要由得定得定由坐。

经。放大光明“周遍照曜王舍大城及此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恒河沙等”诸佛国土。

赞曰。五放光照境。准伽耶山顶经论。放光有七义。一令生净信。知是胜人。二者破闇愚痴屏荡。具如本法华疏述。光有三节。一王舍。二大千。三十方欲显三身故现三等。又明得见三身前后。故初见化次见应后睹法。举恒河沙有其五意。亦如法华疏。大千界境数量不定。检瑜伽钞。

经。雨诸天华奏诸天乐。

赞曰。六光现嘉祥。雨华五义如法华疏。奏乐表得闻法嘉乐。

经。尔时于此“瞻部洲中及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以佛威力受胜妙乐无”有乏少。

赞曰。七光利群生有二。初得乐后离苦。此初也。问。光耀此界此界睹光得益亦至十方。十方何不蒙益。答。准应俱益。但略不论。

经。若身不具“皆蒙具足盲者能视聋者得闻哑者能言愚者得智若心乱者得本心若无衣者得衣服被恶贱者人所敬有垢秽者”身清洁。

赞曰。离苦。虽离苦时翻彼得乐且说离苦。此离九苦。准文可知。准瑜伽论诸佛如来俱生威力能令有情见得是益。若身不具谓阙手足。黄门二形等。此等恶果报因可知。然智度论第八及业报差别等。皆悉广说。

经。于此“世间所有利益未曾有事悉皆”显现。

赞曰。略指总结。

经。尔时“妙幢菩萨见四如来及希有事欢喜踊跃合掌一心瞻仰诸佛殊胜”之相。

赞曰。第二妙幢喜问。于中有二。初睹佛情欣。二请除疑惑。此初也。现净坐华放光益物并希有事。观四如来大人之相云殊胜相。

经。亦复“思惟释迦牟尼如来无量功德唯于寿命生疑惑心云何如来功德无量寿命短促”唯八十年。

赞曰。请除疑惑有二。初心疑后言请。相好等同诸佛。情不生疑。寿命异弥陀等。故言唯于寿命生疑。

经。尔时四佛“告妙幢菩萨言善男子汝今不应思忖如来寿命长短何以故善男子我等不见诸天世间梵魔沙门婆罗门等人及非人有能算知佛之寿量知其”齐限。

赞曰。第三彼佛为答有三。初略举难思。次集众为释。后结成因果劝勿生疑颂后三颂。是此初也。有二。初余不能测。后唯佛能知。初中有三。一止非。二却结。三为释。

经。唯除无上正遍知者。

赞曰。唯佛能知。

经。时四“如来欲说释迦牟尼佛所有寿量以佛威力欲色界天诸龙鬼神健闼婆阿苏罗揭路茶紧那罗莫呼洛伽及无量百千亿那庾多菩萨摩诃萨悉来集会入妙幢菩萨净”妙室中。

赞曰。集众为释。初集众后为辨。此集众。前虽列有八部之众然有来不来。今因佛放光威力加召始能俱集。问。余经放光。众睹即集。何故此众蒙光不来。答熟。有先后虽蒙光明初未能来。因佛更加方始能赴。或佛威力即是光召。

经。尔时四佛“于大众中欲显释迦牟尼如来所有寿量”而说颂曰。

赞曰。为释有二。初结集叙。后佛为说。此初也。

经。一切“诸海水可知其滴数无有能数知释迦之寿量析诸妙高山如芥可知数无有能数知释迦之寿量一切大地土可知其尘数无有能算知释迦之寿量假使量虚空可得尽边际无有能数知释”迦之寿量。

赞曰。为说也。分二。初四行过喻分。第五一行过算分。喻四行中相传两释。一云。四行如次显净我乐常四德。如次能除不信.著我.畏苦.舍心四障。一云。约佛四身以显寿量。谓化.应亦应亦化.非应非化。如次为喻化身此没彼现故以水喻。化依应现如水出山。故以山为喻。俱句自受用如地为山水二依。第四喻法。以无形相故。

经。若人“住亿劫尽力常算数亦复不能知世尊”之寿量。

赞曰。过算分故。

经。不害“众生命及施于饮食由斯二种因得寿命长远是故大觉尊寿命难知数如劫无边际寿量”亦如是。

赞曰。结成因果劝勿生疑。此二颂结成二因感长寿果。

经。妙幢“汝当知不应起疑惑最胜寿无量莫能”知数者。

赞曰。劝勿生疑。

经。尔时妙幢“菩萨闻四如来说释迦牟尼佛寿量无限白言世尊云何如来示现如是”短促寿量。

赞曰。第四妙幢重请。佛实寿长我已略解。有何所以现斯短促。前但答长未释促寿所以。故今重问。准瑜伽八十一云。释难者。若自若他难皆应释。当知此难略由五相。一者为未了义得显了故。如言此文有何义耶。二者语相违故。言何故先所说异。三者道理相违故。如有显示与四道理相违之义。四者不决定显示故。如言何故于一种义种种异门差别显示。五者究竟非理现见故。如言内我有何体性。有何色相而言常恒等。于此五难随次应释。谓于不了义难方便显了。于语相违难显示意趣随顺会通。如是于不决定显示难。于究竟非现见难。当知亦尔。于道理相违难。或以黑教而决判。此意不了依小乘说名为黑教。或依道理。或为增果。或为增因。此意或随转或方便。为断恶修善。所有因果说有乖返理实不违。然难虽有五。准瑜伽释于一一难各有五意。一者为不解。二为疑惑。三为试验。四为轻触。五为利乐。今五难中是语相违难。释迦说短四佛说长。有此相违故举为难。五意之中是为利益意故问。

经。时四世尊“告妙幢菩萨言善男子彼释迦牟尼佛于五浊世”出现之时。

赞曰。第五彼佛广陈。文分为三。一标。二释。三成。善男子是诸如来下是就初标中有三。一标现短寿时。二标现促所以。三结标短寿。此标时也。五浊之义如法华疏辨。亦即总标五浊。

经。人寿百年“禀性下劣善根微薄”复无信解。

赞曰。标现促所以。所以有二。一为灭恶即舍生死。二为生善即令得菩提。此为灭恶。亦别释五浊。浊有五种。此中举四。一命浊。谓人寿百年。二有情浊。有情浊中有三。一喜意不弘。谓禀性下劣。二宿无福慧。谓善根微薄。三多有迷愚。谓无信解。

经。此诸“众生多有我见人见众生寿者养育邪见我我所见”断常见等。

赞曰。此见浊也。诸经论中所说我见有多不同。如成唯识义灯广说。今但依文略解。言我见者瑜伽八十三总有八种。此但举五。一我见论云。依五取蕴我我所见现前行故。今者此文既别说我我所见。即总别异。瑜伽据总。此通总别。此言我见即无我我所。人见即有情见。谓诸贤圣如实了知唯有此法更无余故。又复有爱著故。众生见即数取趣见。谓能数数往取诸趣无厌足故。此三依罗什译云我人众生寿者见。即瑜伽云命者。谓即寿和合现存活故名为命者。依天亲菩萨般若论。云我众生命者。解云。见五蕴差别一一阴是我。如是妄取是名我见。此意总计三世五蕴差别为我见。身相续不断是名众生。此计五蕴从前际来相续不断故名众生。一报命根不断住故。是命者。此计现在现有命故。命根断已后生六道。是名寿者。此见未来生寿更起故。此依五蕴总别异故。养育者即养育现在。能作士夫用故。又能增长后有业故。邪见者即五见中邪见。我我所见谓依五蕴起十五见等。断常见者即是边见。断谓七断灭。常谓四遍常等。复言等者等取见惑取见及随烦恼。略无劫浊。以其外境非所化故。非恶体故略不举之。

经。为欲利“益此诸异生及诸外道如是等类令生正解速得成就无”上菩提。

赞曰。欲令生善得菩提故。异生外道即所为人。简诸入地大菩萨众。初地已上更见长故。非不现灭。

经。是故释“迦牟尼如来示现如是短促”寿命。

赞曰。结标短寿。

经。善男“子然彼如来欲众生见涅槃已生难遭想”忧苦等想。

赞曰。下第二为释。文分为三。一法说。二喻合。三结说。初法说中复分为五。一解释。二假征。三为通。四却诘。五解难。此释有三。一令于佛起希慕心。二令于法生修习意。三者曲结。此即初。故法华经云。若我久住众生不能生难遭想起渴仰心等。意与此同。然现涅槃准大般若最胜天王会有一因。为诸有情乐闻圆寂故现涅槃。法华论云。为对除于大乘不集善根起增上慢。为对治此说医师喻。示现如来般涅槃量。无性摄论有六因故。如来化身不究竟住。具如彼辨。依华严经云。究竟佛事已有十种义。示现大涅槃。一明一切行悉无常故。二明一切有为非安稳故。三明涅槃趣最安稳故。四明涅槃远离一切诸怖畏故。五以诸人天乐著色身。明色身无常是磨灭法。令彼求净法身故。此当摄论第二义也。六明无常力强不可转故。七明有为法不自在故。八明三界法悉如坏器无坚牢故。九明般涅槃最为真实不可坏故。十明般涅槃远离生死非起灭故。以此十义示现涅槃。今此经文总有六义。一令生正解故。二速得成就无上菩提故。三令见灭已于诸佛所起难遭想故。四令于佛教速修行故。即前标文及此释文具有此四。亦是为令种诸善根起修信解断除邪见。五者为留骨身舍利令生供养获诸福故。即下陈如请佛舍利。乃至经末佛答妙幢云。或时见有般涅槃者。是权方便。及留舍利令诸有情恭敬供养。若供养者于未来世远离八难。逢事诸佛遇善知识。不失善心福报无边。六为令有情得证圆寂。即末下云。速当出离不为生死之所缠缚。此准摄大乘。亦为乐常不希圆寂者示涅槃故。

经。于佛世尊“所说经教速当受持读诵通利为人解说”不生谤毁。

赞曰。二令于法起修习意有十法行。此略举四。一受持。二披读。三讽诵。四解说。初三自利行。后一利他行。影显余行。于十法行各各有四。谓自作等。今言不谤毁者即生随喜。于佛所说生随喜心。显于持人亦生随喜而不谤毁。且举易行。

经。是故如来现斯短寿。

赞曰。曲结。

经。何以故。

赞曰。假征也。何以故见佛涅槃。生难遭想起持法等心。

经。彼诸“众生若见如来不般涅槃不生恭敬难遭”之想。

赞曰。三为通。此生难遭想。

经。如来所说“甚深经典亦不受持读诵通利为人”宣说。

赞曰。此通起持法心。

经。所以者何。

赞曰。四却诘。若见如来不般涅槃。不起难遭及持法之意。所以者何谓也。

经。以常见佛不尊重故。

赞曰。释难。若见佛灭恐更不逢生难遭想。既见久住便谓常在。不生希有难见之想欲供养心故不尊重于佛。既不尊重于所说法亦不谓为希得闻。故不修行。

经。善男子“譬如有人见其父母多有财产珍宝丰盈便于财物不生希有”难遭之想。

赞曰。二喻合有二。初久住不欣喻。后见灭受敬喻。初中有二。初喻后合。初喻中有三。初喻。次征。后释解。有人喻异生外道。父母喻佛。以能生长福智身故多有财产等者。喻佛久住法财丰盈故。不能生难遭之想。准文但于法不能生难遭之想。实影显佛。故下合中即偏合佛。释中通二。

经。所以者何。

赞曰。征。

经。于父财物生常想故。

赞曰。释也。应云于父生常想故。于父财物生常想故。二义合明。或由前喻但喻于财不生难遭想故。今亦但征释于财。

经。善男子“彼诸众生亦复如是若见如来不入涅槃不生希有难遭之想所以者何由”常见故。

赞曰。合也。文亦有三。初合。次征。后释。三文别故。

经。善男子“譬如有人父母贫穷资财”乏少。

赞曰。见灭爱敬喻文二。如前。喻文有五。初佛为示灭喻。二敬佛难遭喻。三爱法求学喻。四征。五释。此初也。

经。然彼“贫人或诣王家或大臣舍见其仓库种种珍财悉皆盈满生希有心难遭”之想。

赞曰。无是救护故起爱求。此即敬佛难逢喻。言然彼贫人者喻异生外道。其心下劣善根薄少。或诣王家者。喻其觉悟方于世尊起难逢见想故如国王。或大臣者如大菩萨。寿命亦长为生现促因亦觉悟。

经。时彼“贫人为欲求财广设方便策勤”无怠。

赞曰。爱法求学喻。

经。所以“者何为舍贫穷受”安乐故。

赞曰。征释可知。

经。善男子“彼诸众生亦复如是若见如来入于涅槃生难遭想乃至忧”苦等想。

赞曰。合也。此合佛为示灭喻。

经。复作是“念于无量劫诸佛如来出现于世如乌昙跋华时乃一现彼诸众生发希有心起难遭想若遇如来心生”敬信。

赞曰。合敬佛难逢喻。文有其三。谓法喻合。

经。闻说正法“生实语想所有经典悉皆受持不生”毁谤。

赞曰。合爱法求学喻。

经。善男子“以是因缘彼佛世尊不久住世速”入涅槃。

赞曰。结喻也。

经。善男子“是诸如来以如是等善巧方便”成就众生。

赞曰。总成也。

经。尔时“四佛说是语已忽然”不现。

赞曰。第六说已不现。已上总是他佛说命无穷。

经。尔时“妙幢菩萨摩诃萨与无量百千菩萨及无量亿那庾多百千众生俱共往诣鹫峰山中释迦牟尼如来正遍知所顶礼佛足在”一面立。

赞曰。释迦自陈常安。文段有四。一妙幢来至。二启白所闻。三四佛请陈。四释迦为说。此初也。

经。时妙幢“菩萨以如上事”具白世尊。

赞曰。启白所闻。

经。时四如来“亦诣鹫峰至释迦牟尼佛所各随本方就座”而坐。

赞曰。四佛请陈。文分为三。初四佛俱来。次遣使陈请。后使者传命。此即初也。问。四佛将往妙幢其室忽然变座。诣山不言变座。四佛如何以安。答。此中应是释迦变座。文略不言。问。何故至妙幢室四佛自变。来诣灵山即释迦变。答。下人不测上来。所以四佛自变。释迦能知佛至故变座安。

经。告侍者“菩萨言善男子汝今可诣释迦牟尼佛所为我致问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

赞曰。二遣使陈请有三。初通问。次陈请。后随喜。初也。

经。复作是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如来今可演说金光明经甚深法要为欲饶益一切众生除去饥馑令得安乐”我当随喜。

赞曰。陈请随喜也。

经。时彼“侍者各诣释迦牟尼佛所顶礼双足却住一面俱白佛言彼天人师致问无量少病少恼起居轻利安乐行不复作是言善哉善哉释迦牟尼如来今可演说金光明经甚深法要为欲利益一切众生除去饥馑”令得安乐。

赞曰。使者传命。

经。尔时“释迦牟尼如来应正等觉告彼侍者诸菩萨言善哉善哉彼四如来乃能为诸众生饶益安乐劝请于我”宣扬正法。

赞曰。释迦为说。文分为二。初赞。后陈。此赞也。

经。尔时“世尊而说颂曰我常在鹫山宣说此经宝成就众生故示现般”涅槃。

赞曰。后陈也。分文为三。上二句显法报常。以报显法。灵山报法土中无约处而显。下二句显化灭。

经。凡夫“起邪见不信我所说为成就彼故示现”般涅槃。

赞曰。后一行重成化灭。所为众生简大菩萨。

经。时大会中“有婆罗门姓憍陈如名曰法师授记与无量百千婆罗门众”供养佛已。

赞曰。第四喜见重成不灭。文分为八。一陈如寄迹求愿。二如来方便默然。三佛加喜见令征。四陈如答请舍利。五喜见别示修福。六陈如更复固求。七喜见答不可得。八陈如领知常住。此中问答人及所说法。与大方等无相大云经第四说同。彼能请人名善德。能答之者名一切众生乐见。并说宿缘来生见会今古名字。故彼经云。尔时善德请愿。世尊不答。时众中有梨车子。名曰一切众生乐见。语善德云。如来默然已不相许。我今当答随疑致问。问言。若能供养如来舍利如芥子许福报应得忉利天主。梨车为说如来曾偈有十二行。少此瞻部树能生多罗果及法合两行余言。毛作僧伽梨。冬日能消冰鼠缘兔角梯在上而食月。假使蝇能饮钟石淳好酒迷荒而耽醉。假使棘刺叶周遍覆三千。假使小舟船能载须弥山渡于大海水。尔时众中有天女。名曰净光。问世尊云。如是二贤从何处来。唯愿演说。佛言。过去无量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号同性灯。其地广博纵广六万八千由旬。有七万八千大城。尔时大城名曰宝聚。即是今之王舍城也。时同性灯佛说大云经。时彼城中有王名大精进龙王。王有夫人名曰护法。有一大臣名法林树大臣。白佛。如来舍利为可得不。世尊不答。尔时大王为正法故与共大臣论讲舍利。佛有弟子名摩诃男。心生欢喜。世尊赞叹。王闻赞已欢喜发愿。愿于当来释迦正法灭时。于中出家为正法故不惜身命。大臣亦愿。释迦法中作大国王持如来法。夫人亦愿。释迦法中能伏邪见。时摩诃男愿。如为彼佛作大弟子。佛告天女。如是四人今于我世为法重任。不但今日方于未来复当护持我之正法。天女尔时大臣今善德婆罗门是。是婆罗门我灭度后百二十年。王阎浮提字阿叔迦住婆梨弗罗城中。姓无耶氏。得转轮王所有福德二分之一。时王夫人即汝天女是。汝得暂闻今得值我。舍是天形即以女身当王国土。得转轮王所王领处四分之一。教化所属受持五戒。护正法摧外道。尔时王者今一切众生喜见梨车子是。深达正法能开妙义护法无损。时摩诃男即今大云密藏菩萨是。得我真身二分之一。知恩报恩护持正法深义无滞。初文分三。一陈如诣佛供养。二闻佛入灭悲哀。三者举佛功德为求愿之所以。此初文有四。一标时处。二明姓名。三明同类。四陈供养。言法师授记者法师是佛。与其授记彰德位胜。故立此名。在第十回向于此位中得法师授记。故此住灵山既是化佛。对机能请故在地前。又解。是入十地故真谛本云。佛身如是如如来说如是之义。我已闻知为请如来广开分别真实之义。故求舍利开方便门。既云我已闻知。明是已悟。但为利乐故居斯请供养者。大庄严论发十大愿一切供养一切诸佛。供养有三。一一切佛无余。二供养无余。三恭敬无余。供养有三。一利供养谓衣服等。二敬供养谓香华。三修行供养谓修信戒等。又瑜伽菩萨地有十供养。此三摄尽。敬供养无余亦三。一给侍恭敬。二迎送恭敬。三修行恭敬。此言供养即具前三义。一佛即一切佛故。

经。闻世尊“说入般涅槃涕泪”交流。

赞曰。闻佛入灭悲哀。此即闻前示现般涅槃亦示相。谓佛欲般涅槃故现流泪。如涅槃经第一卷说悲苦等相。鼻所流为涕。目所出为泪。两相杂落为交流。

经。前礼“佛足白言世尊若实如来于诸众生有大慈悲怜愍利益令得安乐犹如父母”余无等者。

赞曰。三举佛功德为求愿所以。于中分三。初归诚敬礼。次陈佛有能为请愿由。后正求心愿。前礼佛足即归诚敬礼。若实如来下陈佛有能为请法由。中有二。一明世尊慈怜利益。二明世尊三德俱备所以陈请。初文有二。一法二喻。由大慈故怜之与乐。由大悲故愍拔其苦。准瑜伽四十七。哀愍依处明有五种。一有苦有情。二恶行有情。三放逸有情。四邪行有情。五烦恼随眠有情。八难等有苦。不律仪为恶行。耽染境界为放逸。依诸妄见恶说法中出家等为邪行。烦恼可知。言大慈悲者无性摄论第九云。此言大者福智资粮圆满证故令脱三苦。为行相故。二界有情为所缘故。于诸有情心平等故。决定无有胜此者故。由此令得利益安乐。利益安乐即世出世果。福之与智随其所应配之无爽。或利即十利。乐谓五乐。又怜愍有七种。一无畏。二如理。三无倦。四无求。五无染。六广大。七平等。不为畏彼而怜愍。依正法教为如理。恒起饶益为无倦。不待彼求而为怜愍名无求。无爱染心亦不希报为无染。为利有情宁弃身命。不以恶加名广大。于有情界无有分限名平等怜愍。犹如父母者喻。庄严论第十二。菩萨有七似饶益。一似母。二似父。三似善友。四似同侣。五似健奴。六似阇梨。七似和上。譬如慈母于子作五饶益业。一怀胎。二出生。三长养。四防害。五教语。菩萨饶益众生五业亦尔。一等心向众生。二生之于圣地。三长养诸善根。四防护诸恶作。五教习以多闻。譬如慈父于子作五饶益。一下种子。二教工巧。三为娉室。四付善友。五为绝债不令后偿。菩萨五业亦尔。一令起信以为圣体种子。二令学增上戒定以为工巧。三令得解脱喜乐以为娉室。法喜为妻也。四劝请诸佛以为善友。五为遮诸障以为绝债。由此等义故余无有能与等者。

经。能与世间“作归依处”如净满月。

赞曰。此明三德备。此即断德。如涅槃经月爱三昧能作清凉。又复尸罗此云清凉。清凉即涅槃。由戒能为清凉涅槃因故名为清凉。故以月喻涅槃断德。故经颂云。法归分别圣归涅槃。十地论云。如众蜂依蜜。故与世间作归依处。即是涅槃。涅槃即断德。

经。以大“智慧能为照明”如日初出。

赞曰。显智德。智能破闇如初日出。

经。普观“众生爱无偏党如罗”怙罗。

赞曰。显恩德也。

经。惟愿世尊施我一愿。

赞曰。求佛心愿。佛有慈悲。复具三德能满我愿。故今求愿。

经。尔时“世尊默然”而止。

赞曰。方便默然。默然有五意。一为除讥恐得称赞即与他愿。二为宜闻。三避相违。前言入涅槃。今复云常不入涅槃。与前相违。四显佛德高。弟子尚能答问。况如来也。五他除疑。胜他说为证故。

经。佛威力“故于此众中有梨车毗童子名一切众生”喜见。

赞曰。三佛加喜见征问。文中分五。初举处。二明族类。三列其名。四喜见问知愿。五喜见等能。此初三也。

经。语婆罗“门憍陈如言大婆罗门汝今从佛欲乞何愿我”能与汝。

赞曰。后二也。

经。婆罗门“言童子我欲供养无上世尊今从如来求请舍利”如芥子许。

赞曰。四陈如答求舍利。冀欲显常希求舍利。初文分为三。初陈如答愿。次假设外征。后答愿所以。初也。

经。何以故“我曾闻说若善男子善女人得佛舍利如芥子许恭敬供养是人当生三十三天而为”帝释。

赞曰。后二文也。假近粗事欲望喜见。为显常因当得常果。如菩萨处胎经无上依密迹力士西域传等。皆说舍利多少供养及功德等。

经。是时“童子语婆罗门曰若欲愿生三十三天受胜报者应当至心听是金光明”最胜王经。

赞曰。喜见别示福门。即为显常因。长行答诠。颂中答理。长行有其三。一令听此经。二明其所以。三者结略。此即初也。

经。于诸经“中最为殊胜难解难入声闻独觉”所不能知。

赞曰。明其所以有二。初示二乘不知。二能为胜因。此不能知以听此经能为报法生了二因。如天亲菩萨等般若论说。于法为了因。亦为余生因。报是法余。有为始起故为生因。此能诠显理行果故。依诠起行能证法身。故为二因。

经。此经“能生无量无边福德果报乃至成办”无上菩提。

赞曰。能为胜因能生果报者为十王因。成办菩提为三身因。真胜果报意令彼求。

经。我今为汝略说其事。

赞曰。结略。

经。婆罗门言“善哉童子此金光明甚深最上难解难入声闻独觉”尚不能知。

赞曰。陈如方便更复固求。分文为三。初叹经深妙胜者不知。次我等智微不能依习。后殷求舍利此初也。明菩提涅槃二空理故甚深。除二障尽故无上。凡夫比智难解现智难入。二乘定姓不能趣悟。故不能知。

经。何况“我等边鄙之人智慧微浅而能”解了。

赞曰。我等智微不能依习。

经。是故“我今求佛舍利如芥子许持还本处置宝函中恭敬供养命终之后得为帝释常”受安乐。

赞曰。后殷求舍利分二。初述意所求。后征。云何不为我乞。此述意所求望。答常住真无舍利。

经。云何“汝今不能为我从明行足求斯一愿作是”语已。

赞曰。此征云何不为我乞佛身舍利。令我供养得常乐果。

经。尔时“童子即为婆罗门而说颂曰恒河驶流水”可生白莲华。

赞曰。喜见答不可得。此文大意。或约因缘唯识无相真如四种观门云无舍利。或约三无性观云无舍利。或依三性云无舍利。或总约三身明无。或但约法应知无。意为除八倒及以四障。明菩提涅槃具有四德。故三身寿皆无分限。以陈如假以执佛从于有漏因生。犹如世报死留身骨应是无常。今答云无。据前道理令余悟解。知佛常住是真安乐。称理而修是此中本意。有十四颂分之为四。初三行明离有漏之三相故无舍利。次三行明具涅槃之三德故无舍利。次四行明四人有障。不得真实故无舍利。后四行明真实身具足四德故无舍利。此初也。半行明法身无生相。恒河喻真理故。涅槃经及宝性论皆以河水喻于真如。驶流者喻如。自性无有垢染。自性解脱自性智慧非同有为。能生诸法故无舍利。犹如驶流不生莲华。或自受用身大悲般若信定所成。犹如驶流尽未来际刹那相续故无舍利。不同有漏惑业所成生灭彼生可留身骨。此约依他无自然生要假众缘。此无漏身非有漏因故不得有血肉等身。白莲华者梵云奔荼利迦。故新旧经皆云优钵罗华.呴物头华.婆头摩华.奔陀利华。如次四色青黄赤白。然旧本云呴物此云白莲华。以驶水中俱不生故。随举于一取文言便。见水应生物驶流尚不得生。无为非生无漏非染。与染法违故无舍利。

经。黄鸟“作白形黑乌变”为赤。

赞曰。明无变异相故无舍利。黄鸟者旧本云呴枳罗此云黄鸟。应是此间黄戾娄鸟。又解。无正相翻。西方有此鸟形如鸲鸽。黄鸟形小。喻色蕴老不遍三界。分段老不遍无漏地。乌形稍大喻四蕴老遍三界故。喻变易老遍无漏地故。今此法报二老俱无。故无舍利。

经。假使“赡部树可生多罗果朅树罗枝中能出庵”罗叶。

赞曰。明法身等无灭相故无舍利。赡部树者此洲北临大海多有此树。树子极大。亦复堪食。树下海内多有好金。旧云阎浮檀金者讹。瑜伽论云。无热池侧有大赡部树。此洲因树而以立名。多罗树者传云。形大叶狭长。即贝多罗叶。西国书此树叶。朅树罗者此亦无翻。旧云佉受罗树子。如汉菰。内有小子。子大如蒜。食之甘美。传西国说。摩揭提国著子。余处不多著子。庵罗(传云此云甘子子小)如是异类虽有生灭。尚无此类果等灭已而生彼等。云何无为法得有前灭而留舍利。若据自性法身。般若论云。三相异体故离彼是如来。

经。斯等希“有物或容可转变世尊之舍利毕竟”不可得。

赞曰。法合。彼等有为设可转变故云或容容彼不定。如来法身必无生灭留骨舍利。若报化身义准可知。

经。假使用龟毛“织成上妙服寒时可披著”方求佛舍利。

赞曰。此下三行明具三德故无舍利。初一行明般若真实离虚妄故。龟毛本无喻实性。般若无有骨分。织成妙服喻因舍利而修胜行。寒时可披著喻望当得常果。若妄计心谓佛真身实有骨等。有漏身分如毛。执我能依修得实果如衣。是遍计妄。妄等即无。故自性般若据实无舍利。或可。计用血肉筋骨集成法身。如以龟毛集成衣服用以御寒。此事既无。故无舍利。离前生相。

经。假使蚊“蚋足可使成楼观坚固不摇动方求”佛舍利。

赞曰。喻法身真实微细之法。不可转异成有为粗血肉舍利。离前异相。

经。假使水“蛭虫口中生白齿长大利如锋方求佛”舍利。

赞曰。喻解脱自性不可得有有漏血肉系缚之法。如蛭生齿而为缚碍。既不有生故定无灭。离前灭相。或复初喻地前真如。非客尘染故不生故经云不生不灭。十地真如虽分澄净。非转染成故不异故经云不增不减。非随功德生增。非随烦恼灭减。后喻道后解脱之身。已离缚故故无舍利。又解。前三行喻生无自性性。次三行喻相无自性性。后八行喻胜义无自性性。如次即于依他遍计圆成三性令修观行。

经。假使持“兔角用成于梯磴可升上天宫方求佛”舍利。

赞曰。下四行明四人有障不得四德。此意即明法身是常乐等。今此中以兔喻法身。常作无常想如依兔求角。为梯天宫者喻涅槃常德。以无常想梯悕得入涅槃宫。无有是处。由此故知无有舍利。准此即明。欲求法身舍利毕竟不得。此初即除缘觉舍心。由此世尊作无常想故。欲舍心入大涅槃必定不得。故知法身必无无常。为无常观如依于兔求角作梯望升天宫。必定不得。故二乘云得者是方便说。如胜鬘经云。去涅槃界近言得涅槃。实不得也。今使观常修大悲故。除舍心障能为常因证佛常德。又依法身观有无常骨肉舍利。望求供养为法身因。亦必不得。如依于兔求角成梯磴以升天。故不可得。上约倒观障自不得法身常德。此约邪观求佛舍利不得。既无舍利。依何修行能为常因。

经。鼠缘“此梯上除去阿苏罗能障空中月方求佛”舍利。

赞曰。除声闻畏苦障。声闻之人观佛法身有漏苦想。如似于鼠。依法身乐德上无如兔角为梯。计此苦想能除诸障。能降诸魔得大涅槃。如鼠缘兔角上天。除怨必定不得。或鼠喻声闻。兔角梯喻于乐德作真苦想。实无苦故计为有苦。有苦故即有无常。谓有骨肉舍利故今求之。即用此因希得乐德。如缘兔角梯除阿修罗不令障月。月喻涅槃既不称实。明定不得。令修大定为能证得大乐德因。

经。若蝇“饮酒醉周行村邑中广造于舍宅方求佛”舍利。

赞曰。除外道著我障。由除世尊于余有漏观有我乐以颠倒故。如蝇饮醉当处便卧。不能飞历村邑造于窟宅。因中十地法如城择灭如村邑。涅槃乐德如舍宅故智度论引。有一外道为舍利子说一颂云。我饮粳米酒窃持一瓶来。山地诸草木视之如金色。此喻外道于有漏法作不空有相有愿。今据无为。不得云造作舍宅。但云造诣。或依了因假喻造舍者。今除妄执倒故修于般若智慧明觉。能得如来涅槃大我。或如外道。虽计我常然有舍身受身之义。故谓世尊常我之身有其舍利。既是颠倒。故无舍利。

经。若使驴“唇色赤如频婆果善作于歌舞方求佛”舍利。

赞曰。除阐提不信障。由痴不信法身四德。以愚闇故喻驴唇黑。以不信故不得如来涅槃大净。如驴黑唇不可令赤如频波果。阐提不信不可得于法身之上谓有舍利故。令修信能为净德因证得大净。此之四德各据增障增因而说。准修行位此逆次第。据四德次故先说舍心等。善作于歌舞者歌喻说法。即利他。行舞喻自利行。准此经文似总喻第四。据真谛本即善作下通结前四。故彼经云。凡夫及二无能说及能行自他无是处故总不能说如来四德及修四因。然此文意或暂不能说及修行。或据定性二乘及无性阐提外道。然可得云为不定姓及有种姓以令除障。修四德因证四德故。或可。定姓不愚法者亦得。为说令知故少化他故。或可。此文但喻结第四影前三人。

经。乌与“鸺鹠鸟同共一处游彼此相顺从方求佛”舍利。

赞曰。明真实法身具足四德故无舍利。亦分为四。此初明常实德不与无常虚妄同处故无舍利。又无常观不得常德。设若得者可求舍利。既不可得故不可求。

经。假使“波罗叶可成于伞盖能遮于大雨方求佛”舍利。

赞曰。明大乐德。若谓为苦如波罗叶。波罗叶传云各分三道。不可为盖而遮大雨。大雨喻变易苦。声闻谓苦故不能破变易四魔大雨之苦。二乘作无常及苦观不能得常乐。

经。假使“大船舶盛满诸财宝能令陆地行方求佛”舍利。

赞曰。明大我德。以法身我如大船舶。具恒沙德如满财宝。令陆地行喻外道我见。外道我见心不能见真我。真我如舟。不于外道我见陆地心行。

经。假使“鹪鹩鸟以嘴衔香山随处任游行方求佛”舍利。

赞曰。明大净德。外道不信涅槃净德。妄计余净能得涅槃之真净德。如鹪鹩鸟不能衔香山游。香山喻大涅槃净德。鸟喻外道。不信佛说依自见行谓得真净。决定不得。既真法身不无常苦无我不净。明知舍利决不可得故。求舍利依供养故。为安乐因。成本愿者必不可得故。应观佛离三相成三德。除四障修四因。定得愿满。

经。尔时“法师授记婆罗门闻此颂已亦以伽他答一切众生喜见”童子曰。

赞曰。第八陈如领解常住。文有二别。初经家标。后正领解。初也。

经。善哉“大童子此众中吉祥善巧方便心得佛”无上记。

赞曰。正陈领解。七颂分三。初二行叹德将陈。次四行正明所解。后一行结佛身常。初文分三。初一行叹喜见德。次半行标佛所成。次半行告听将说。此即叹喜见。初通赞次别赞。通赞赞前说法及赞内德。以前所说依无染智说佛四德。今生除障修因当证故赞善哉。赞内德者即下所叹诸功德是。有六胜德。一相应胜德。二生位胜德。三发愿胜。四善巧胜。五方便胜。六摄受胜。言大童子由与七大性相应故。如无著菩萨般若论云。此菩萨与七大性相应故名为大。此义同彼。言童子显生位胜。以登初地生如来家名为童子。即真佛子义。此复有四。一种子胜。信大法为种子。二生母胜。以般若为生母。三胎藏胜。以禅定为胎藏。四乳母胜。以大悲长养为乳母。众中吉祥即大愿胜。谓发十大愿或四弘愿。言善巧者即善巧胜。得进上地方便故。言方便心者即方便胜。依二利生。一知自近菩提。二知利他方便故言得佛记者摄受胜。蒙诸如来摄受记分故。

经。如来“大威德能救护世间仁可至心听我今”次第说。

赞曰。上二句叹佛智悲。大威德是智德。具诸神通等。能救护是悲德。利益世间故。我今次第说者陈当所说。当所说者即佛三身。无性摄论彼果智分云。应知法身略有五相。一转依相。二白法所成相。三无二为相。四常住相。五不可思议为相。此之五义我当次说。

经。诸佛“境难思世间无与等法身性常住修行”无差别。

赞曰。下四行正明所解。初二行解常住。后二行解无舍利。初解常住即是彼果智分。彼果智分略有五相。诸佛境难思是不可思议相。世间无与等是转依相。法身性常住是常住相。修行无差别是白法所成相。诸佛体皆同一行是无二为相。此意以如是诸法本为迷悟依故先明不思议相。既知本已。次辨转依相。既转依已即得法身。次辨法身常住相身由因证。次辨白法所成相。既白法所成不知同异。次辨无二为相。彼论以能依所依为次。故次第别言。诸佛境界难思议即彼第五相。彼论云。谓真如清净自内证故。非诸寻思所行境故。诸寻思者唯应信解。不应思议云难思议。世间无与等者即彼第一转依为相。谓转灭一切障杂染分依他起性故。转得解脱一切障于法自在转现前清净分依他起性故。此意转依既满世间无等。法身性常住者即彼第四常住为相。彼论云。谓真如清净相故。本愿所引故。所应作事无竟期故。无性释云。此显真如性常无变。显成佛果说为法身。性若变易即非真如。是故常住本愿引故。作事无竟期故显余应化佛。修行无差别者即彼第二白法所成为相。谓六波罗蜜多圆满得十自在故。此十自在义至下当释。

经。诸佛体皆同“所说法亦尔诸佛无作者”亦复本无生。

赞曰。即彼第三无二为相。有三无二。一有无无二。二为无为无二。三一切佛无二。此言同者即无二义。诸佛体皆同即是总句。亦是有无无二。诸佛无二之别句谓有无无二为相。由一切法无所有故释意于法身上遍计无故非有相。以空所显自性故非无相。诸佛无作者下显为无为无二。亦复本无生者显应化身。有为无为无二相故。论云。由业烦恼非所为故名无作者。既非烦恼作亦非惑业生。故云无生。亦显自性法身体自本有非新生作。所说法亦尔者因释说法亦复无差。诸佛如来同事业故。又解。此文释前能救护世间。若非说法何能救护。故此经下。多云此经流布于世间中有多利益。

经。世尊“金刚体权现于化身是故佛舍利无如芥子许佛非血肉身”云何有舍利。

赞曰。下二行解无舍利。初一行半领解。后半行解示有。此初也。有三义故无有舍利。一坚固难坏。以金刚体难破坏故二是权化身。诸化生者尚无余骸。佛权现身。故无舍利如芥子许。三非血肉身何得有舍利。问。若言权现云何调达出身血耶。答。准大方等无相大云经第四。善德为问世尊答云。如来身血实无有出。提婆达多亦不能出。若言树影有出血者无有是处。如来之身亦复如是。若言出血。当知即是善权方便不可思议。

经。方便“留身骨为益诸”众生。

赞曰。解示。以神通智力善巧方便。现留舍利利益众生。

经。法身“是正觉法界即如来此是佛真身亦说”如是法。

赞曰。第三结佛身常。功德所依及以积聚名为法身。通三身故觉性觉相俱名正觉。是诸法因是诸法依故名法界。此是真身者有二义。一对舍利三身俱真。二望所变应化非真。身既如是。佛说亦然。以显证说二皆同故。

经。尔时“会中三万二千天子闻说如来寿命长远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欢喜踊跃”得未曾有。

赞曰。时众领解获益。分文为二。初长行闻法获益。次偈颂陈其领解。初文有四。一举获益数。三万二千天子。二陈所闻。闻说如来寿量。三得胜益。谓发菩提心。四心欢喜发菩提心。经论所说广略不同。今略七门分别。一发心因缘。二发心分位。三发心仪轨。四发心胜劣。五发心差别。六发心胜利。七发心譬喻。言因缘者复有三种。一由四因。二由四缘。三由四力。具如瑜伽三十五说。发心分位者。大庄严论第二及显扬第二俱云。一世俗发心。二胜义发心。依瑜伽七十二有十发心。谓世俗受发心。得法性发心。不决定发心。决定发心。不清净发心。清净发心。羸劣发心。强盛发心。未成果发心。已成果发心。此中五对。一地前地上对。二退与不退对。三有染无染对。四被蔽不蔽对。五因果位别对。退与不退约四位明。谓信不退等。染不染对约住不退前。住不退前有为随他。或被他逼或怖或诳或求世利。而以发心名染。与此相违名不染。暖顶位前贪等蔽伏名劣。在忍第一位不为彼蔽名胜。十地名未成果。佛地名已成果。言仪轨者瑜伽但云。发如是心说如是言。愿我决定当证无上正等菩提。不说仪轨但辨行相故。依显扬论第二云。谓如是一随智者前。恭敬而住。起增上意发誓愿言。长老忆念。或言圣者忆念。或云邬波柁耶。我如是名从今日始发阿耨菩提心。为欲饶益诸有情故。从今日以往愿我所修六波罗蜜一切万行。皆为证得无上菩提故。我今与诸菩萨摩诃萨和合出家。愿世尊证知。我是菩萨。第二第三亦复如是。此说世俗发心仪轨。不见出世发心仪轨。四发心胜劣者庄严论云。第一义发心有三种胜。一教授胜。亲近正遍知故。二随修胜。善集福智故。三得果胜。生无分别智故。复有六胜。一生位。二愿。三勇猛。四净依。五余巧。六余出。生胜有四。一种子胜。信大法为种子故。二生母胜。般若为生母故。三胎藏胜。大禅定乐为胎藏故。四乳母胜。大悲长养为乳母故。愿即十大愿等。皆广如彼明。五发心差别者。准金刚般若经说有三种。谓云何住(即欲愿)云何修行(即为愿故修行)云何降伏其心(即为修行故断障)故彼经云。应当发起如是之心。瑜伽三十五说有五种。一自性。二行相。三所缘。四功德。五最胜。即以正愿为自性。于菩提涅槃定自希求。及求能作有情义利故。希求为行相以大菩提及诸有情为所缘境。最初发心能摄一切菩提分法殊胜善根。为上首等功德相应最初正愿。于余希求世出世间妙善正愿最为第一。大庄严论第二云。菩萨发心以何为根本乃至以何为究竟。总有十一。以大悲为根本。以利物为依止。以大乘法为所信。以种智为所缘。为求彼故以胜欲为所乘。欲无上乘故以大护为所住。住菩萨戒故以受为障难。起异乘心故以增善为功德。以福智为自性。以习度为出离。以地满为究竟。由地地勤方便与彼彼相应故。准文殊问菩提心经有十种发。一身发。二口发。三意发。令三业清净故。四内发。以不虚分别一切众生故。五外发。于一切生平等行故。六智发。以具足佛智清净故。七清净国土发。以示一切诸佛国土庄严故。八教化众生发。以知一切烦恼病药故。此识对除法。九者实发。以成就定聚故。此随根说法。十无为智满足心发。以不著三界故。依发菩提心论有四发心。一思惟诸佛发菩提心。二观身过患。三慈愍众生。四求最胜果。四各有五。皆广如彼二论所明。胜利譬喻此之二门。广如大庄严经论及发菩提心经论所明。今此发心四缘之中是第一缘。见闻佛菩萨神通功德故。四因之中是初二因。具种性故。佛菩萨善友摄故。四力之中可具四力。由自种子功能势力故。宿习大乘故。由闻他说力故。亲近善友故。欢喜踊跃者准文殊所问经论云。三种义故欢喜奉行。一说者清净。以于诸法得自在故。二所说清净。以如实知清净法体故。又与初中后等十种净胜相应故。三依所说法得果清净。以得妙境界故。此意依教证理得果故。

经。异口“同音而说颂曰佛不般涅槃正法亦不灭为利众生故示现有灭尽世尊不思议妙体无异相为利众生故”现种种庄严。

赞曰。申陈解。一行领常住。一行领现诸相。

经。尔时妙幢“菩萨亲于佛前及四如来并二大士诸天子所闻说释迦牟尼如来寿量”事已。

赞曰。自下大段第二别明涅槃。文分为三。一陈疑启请。二佛为解释。三领悟得益。初文有二。初结前所闻。后正疑请。此初也。

经。复从“座起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若实如是诸佛如来不般涅槃无”舍利者。

赞曰。正请有五。一请法仪。二牒所闻。三举违难。四结疑意。五请为决。此初二。

经。云何“经中说有涅槃及佛舍利令诸人天恭敬供养过去诸佛现有身骨流布于世人天供养得福”无边。

赞曰。举违难有三意。一云何名涅槃。二云何不入。三既不入云何复言留身舍利。此举二违。一违教。二违世间。世间即过去诸佛现有舍利是。

经。今复“言无致生疑惑惟愿世尊哀愍我等广为”分别。

赞曰。结疑请决二段文也。

经。尔时“佛告妙幢菩萨及诸大众汝等当知云般涅槃有舍利者是密意说如是之义当”一心听。

赞曰。佛为解释。文分为三。初牒疑情敕听。二正为解释。三如是妙行汝等勤修下结劝令学。此初也。言有舍利是密意说者。杂集论第十二说。秘密有四。一令入。二相。三对治。四转变。对治有八。一轻佛障。二轻法障。三懈怠障。四于少善根生喜足障。五贪行障。六慢行障。七恶行障。八不定性障。今此为除轻佛懈怠二种障故说般涅槃。留身舍利名为密意。一心听者敕听。耹音嘱耳。扫涤摄持生三慧故。

经。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应知有其十法能解如来应正等觉真实理趣说有究竟大般”涅槃。

赞曰。正为解释有三。初解涅槃体。次明其相。即显不入。后释言入涅槃及留舍利所以。此初也。问。何故前明涅槃体。后明涅槃相。答。明体即显依三事等说有涅槃不同。二乘身智灭处名为涅槃。明相即彰有大悲智不同。二乘入于永灭故行希有。明体三番释。初一约三事四涅槃当体等释。次依展转证得释。后约因圆能证释。涅槃之义略以五门分别。一列释名。二者出体。三辨得人。四辨得时。五问答。初列释名者初列次释。列中初总后别。总者泥洹经等名为泥洹。有称泥曰。皆梵语讹。正云波利抳缚南。唐言圆寂亦云波利涅婆南。又亦云灭度亦云清净亦云彼岸。涅槃经中亦云无生无出无作无为归依窟宅解脱转依等多名。列别名者。有唯依不共。摄论断果分中但说无住。涅槃经及此中说大涅槃。有依小大能证人别者。涅槃经中说有二种。一小二大。二乘所得名小涅槃。大乘所得名大涅槃。有依总别相对。十地论中说有二种。一名同相二名别相。别相即余三涅槃。有约三乘同断烦恼因果说二。胜鬘经中但说二种。谓有余依及无余依。复有依由证不证别但说二种。即梁摄论云。一自性净。四中初一。二方便净。四中后三。有依共不共说有三。即此经三种。谓有无余及无住处。有依证不证三乘通别尽理说四。即梁摄论.成唯识论等。一自性清净。二有余依。三无余依。四无住处。释名者正云波利抳缚南。或涅波南。正翻云圆寂。圆谓圆满。诸功德满所证理圆能所证圆。寂谓寂静。自体澄湛离染嚣动。亦通能所证。然从增胜功德称圆。果位满故理体称寂。本凝然故。由圆众德方证理寂故名圆寂。若俱圆寂即亦圆亦寂名为圆寂。是持业释。若由圆能证圆之寂名圆寂即依主释。又若功德能圆能寂。若所依如所圆所寂。俱并释持业。若依唯识。唯真如理为涅槃体。或圆之寂或所圆所寂。若依涅槃经。三事说名大涅槃。即智如解脱俱圆寂并得持业。以彼经中说如伊字不一不异故。通假实性相之法俱名圆寂并持业名。解脱是假义般若是相。法身是性。若依义三名为三事。即般若依主余皆持业。然名涅槃是持业释。言灭度者度即是到。二义解之。一谓真如本来清净。性是彼岸名为到也。故维摩经云。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复更灭。二谓灭是所到度是能到。即度之灭依主释也。又能灭能度所灭所度。度者到也。故通能所。能灭能度即涅槃相。所灭所度即涅槃性。同大涅槃三事而成。涅槃经云。无因缘故名无生。以无为故名无出。无造业故名无作。余名准知。释别名者。不由慧择。本体无染名自性清净涅槃。同前自性清净即涅槃持业释也。余谓苦谛是集之余。有谓不无。依谓所依。有二所依。一现身犹是余行苦依。二名有余依明涅槃犹有余苦之所依故。即有余苦之所依。涅槃俱依主释。苦集俱尽名为无余。无余苦依。无者非也。非有苦依。四智亦是名无余依。即无余苦之所依。涅槃亦俱依主释。因诠显故。又解。有余无余能证故举彼显此。正取所依名为涅槃。谓有余苦所依即涅槃。无余苦所依即涅槃。并持业释。依二乘者无余依不能诠。若大乘四智是无苦依。亦能证也。可得依主此释为正。由悲不住涅槃。由智不住生死。以其能证如所通达俱不住故谓无住。所依即涅槃。或从真如处生死而无滞。在涅槃而无著。涅槃是相真如是性。犹如自性法身与其真如相性别故。即相属性。无住之涅槃依主释。又即此相亦俱无住亦得云无住即涅槃。然唯识论说四涅槃并如为体。即摄义归性并持业释。第二出体者。先叙古次陈今。叙古者蜀地基法师云。昙无谶法师及河西道朗法师等。盖涅槃者常乐我净为宗义之林。开究竟玄致为涅槃之本。此释得义非正明体。真谛三藏云。涅槃有四。三是道果一非道果。为成菩萨般若大悲涅槃而为道果故。从初地已上无分别智为涅槃体。亦有云。悲智为体此但是相。此为能证非正。涅槃经云。涅槃了因之所得非生因得故。若智为涅槃即应生因得故。邺城河朔诸师。或说涅槃具四种体。一者理灭谓真如法界。二者事灭谓离三障数灭之灭。三者德灭谓功德寂灭。四者应灭谓在双林示同众生无常之灭。初三可尔。成唯识云皆如为体。即是理灭。又云中二择灭摄即数灭之灭。然古人意。择灭是事识之所变即非涅槃。大般涅槃古人多以如是般若性说如为般若。与理无别不劳别说。若约三事名大涅槃。般若即德灭。然不说所以违了因得。说非究竟。今正出体有其四门。一性相别论体。二性相合论体。三摄假从实体。四假实合论体。性相别论体者。成唯识论云四涅槃皆以真如为体。有为德非。又体义分。自性无住即真如体。中二皆择灭。又断智障许得择灭。即无住处亦择灭收。虽是其假对依他相俱得名性。俱了因得体义俱常。故三事大般皆取义三。并如为体。二性相合论体即般若解脱及以真如并涅槃体。即涅槃经三事名大般。言如伊字亦如三目。若唯说如唯一非异故。杂集论云。灭谛相者谓真如圣道烦恼不生。若灭依若能灭若灭性是灭谛相。相谓体相能灭所灭灭依俱名灭谛。能灭即般若灭性即解脱择灭灭依即真如。然彼论复云。谓真如境上有漏不生名为灭谛者即克性说。前据相从相性合说。三摄假从实体者即唯识论云。此依真如离障施设故。体即是清净法界故。四涅槃皆如为体。四假实合论体者即唯识论说。四涅槃中初后即真如。据实体中二择灭摄。择灭是假或无住处说是择灭。即三假一实并涅槃体。又准成唯识第二卷说无为有二。一依识变。二依真如。四种涅槃亦既许后三是无为摄。亦通识变。又六无为俱许识变。自性清净体即真如。应同择等亦许识变。又解。深密经云。诸识所缘唯识所现故可通许识变。涅槃以非真故非了因得。故诸。

经。论不说涅槃亦是灭变。然有无余虽俱择灭望义有别。分为二种。而有五对。一烦恼因果对。烦恼因尽名有余。烦恼果尽名无余。二小大对。小乘所得名有余。大乘所得名无余。胜鬘经阿罗汉人断有余集证有余灭。三二死对。分段灭名有余。变易灭名无余。即前小大对。四满不满对。菩萨所得名有余。如来所得名无余。胜鬘经云。后身菩萨无明所覆。断有余集证有余灭名小分涅槃。小分即有余也。五三身相对。此经所言应化二身名有余。法身名无余。诸经论中多说初对为二涅槃。所余门义如本法华及唯识疏辨。今此文中多约无住名大涅槃。摄论辨彼果断亦尔。准法集经第一。无所发菩萨答奋迅慧菩萨有十法。知如来常十法知如来实。十法知如来涅槃。有三复次。正与此同但少广。亦有二复次。十法知如来行。初番文略。第二番文大同此经。但文稍广。三复次明涅槃中。第一复次文稍广。唯第四行彼云不息此云休息。三藏覆捡亦云是不知。余者皆同。又有十法知空十法知譬喻相等。然四复次文各有四。一标二征三释四结。标中初对机次开后简。言菩萨者对机。为二乘者说假涅槃。为大乘者说大涅槃故。十法即开章说有究竟大般涅槃。简异小乘所得涅槃称为大般。文言十法者应云十义名涅槃。能如是知即能解如来所记涅槃。此中大意涅槃性相俱名涅槃。如似菩提菩提断俱名菩提。涅槃经中三事俱涅槃。若成唯识等。四涅槃俱真如理。四智心品名菩提者是性相别论门。十法即为十段。诸复次皆准知。

经。云何为十。

赞曰。征也。

经。一者“诸佛如来究竟断尽诸烦恼障所知障故名为涅槃。二者诸佛如来善能解了有情无性及法无性故名为涅槃。三者能转身依及法依故名为涅槃。四者于诸有情任运休息化因缘故名为涅槃。五者证得真实无差别相平等法身故名为涅槃。六者了知生死及以涅槃无二性故名为涅槃。七者于一切法了其根本证清净故名为涅槃。八者于一切法无生无灭善修行故名为涅槃。九者真如法界实际平等得正智故名为涅槃。十者于诸法性及涅槃性得无差别故名为涅槃”是谓十法说有涅槃。

赞曰。初三约三事解。究竟断尽烦恼所知即解脱。解了有情及法无性即般若。能转身依及法依故是法身。三事非一异名大般涅槃。身即第八流转还灭依。法即真如即迷悟依。由此藏识持诸障种。彰法身胜故转第八与如合明。次三约四涅槃。第四示现无余化事休息。即八相身示入无余。准法集经云化生无休息。即有余涅槃。第五即无余。云证得故。或第四亦同法集经说。第五或是辨中边云。二实相真实自性清净涅槃无差别相。相即唯识论云。相真如理。在凡夫等不能证得。诸佛证故。第六无住涅槃。了知生死反以涅槃无二性。性即真如性无别故二亦不别。由此不住生死涅槃。第七已下四义依于三性总别而明。云于一切法了其根本证清净故是总故。辨中边云。此中云何根本真实。谓三自性后得能证遍计依他清净。本智能证圆成清净。第八依遍计显云一切法无生无灭。解深密经云。于一切法无生无灭等。以显了相转正法轮。依遍计说了达彼无能正修行。第九取能证如等无漏正智。依依他起性净分说涅槃相。故名为涅槃。染非能证故非涅槃。第十于其二性得无差别者意取所得。得是证得无差别理证圆成实性。是谓等者结有涅槃。

经。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应知复有十法能解如来应正等觉真实理趣说有究竟”大般涅槃。

赞曰。第二复次依展转释。文段如前。

经。云何为十。

赞曰。征也。

经。一者“一切烦恼以乐欲为本从乐欲生。诸佛世尊断乐欲故名为涅槃。二者以诸如来断诸乐欲不取一法以不取故无去无来无所取故名为涅槃。三者以无去来及无所取是则法身不生不灭无生灭故名为涅槃。四者此无生灭非言所宣言语断故名为涅槃。五者无有我人唯法生灭得转依故名为涅槃。六者烦恼随惑皆是客尘法性是主无来无去佛了知故名为涅槃。七者真如是实余皆虚妄实性体者即是真如真如性者即是如来名为涅槃。八者实际之性无有戏论唯独如来证实际法戏论永断名为涅槃。九者无生是实生是虚妄愚痴之人漂溺生死如来体实无有虚妄名为涅槃。十者不实之法是从缘生真实之法不从缘起如来法身体是真实名为涅槃。善男子是谓十法说有”涅槃。

赞曰。释。一切烦恼乐欲为本者如涅槃经。染净等法皆欲为本。如入善法欲为根本。起诸染法亦同净说。应捡彼文。以佛能断证所显理名为涅槃。言不取法者即由无欲于一切境不生爱著。既不爱著故更不生故。不往彼趣生去。不还此趣生来。所取即五蕴。前约因亡此约果灭。所显之理名为涅槃。三依有漏灭尽所显真如是功德依名为法身。故胜鬘经云。在缠名如来藏出缠名法身。无去来约无有为相说。无所取据色蕴等体说。此无所显正是涅槃。四约涅槃体离言诠性名为涅槃。五离言诠者即是转依二无我理。无我人者无有生执。唯法生灭者即悟法无我。所以者何。无著般若论释云。若法执随即有我执。故由悟此理论得转依名为涅槃。此粗重转依。六由二执惑尘是客。有生灭去来故。真如是主。以体常住无生灭去来故。今佛了知证得转依此心转依。七者惑颠倒生称虚妄。如非倒生故称实。实常不倒称真如。真如体性即是法身如来。亦心转依。但转释异耳。八真如法身即是实际。离倒妄显故无戏论。佛证实际故戏论断名为涅槃。即道转依。九由佛永断妄戏论故得此无生。无生是实。愚夫未断生虚妄故漂溺生死。如来无此名为涅槃。即广大转。十者有为不实是从缘生。法身实体不从缘生。故名涅槃。归圆成实是一切法所归趣故。

经。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应知复有十法能解如来应正等觉真实理趣说有究竟大般涅槃。云何为十。一者如来善知施及施果无我我所此施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二者如来善知戒及戒果无我我所此戒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三者如来善知忍及忍果无我我所此忍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四者如来善知勤及勤果无我我所此勤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五者如来善知定及定果无我我所此定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六者如来善知慧及慧果无我我所此慧及果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七者诸佛如来善能了知一切有情非有情一切诸法皆无性不正分别永除灭故名为涅槃。八者若自爱者便起追求由追求故受众苦恼诸佛如来除自爱故永绝追求无追求故名为涅槃。九者有为之法皆有数量无为法者数量皆除佛离有为证无为法无数量故名为涅槃。十者如来了知有情及法体性皆空离空非有空性即是真法身故名为涅槃。善男子是谓十法说有”涅槃。

赞曰。第三复次文四如前。依因圆能证释。即修十度因满能证大般涅槃。初六即前六度。修行施等为七最胜所摄成度。今此经中且举巧便一个最胜。三轮清净趣涅槃胜以显于余。若修不圆不证涅槃。故施即见有能施施物所施果。即见有果谓希报恩及等流异熟士用离系之果。此我法执名不正分别。见能所施谓我执。见有施物即我所。此等永除所显之理。或即六度涅槃之相并名涅槃。余准此释。第七由拔济方便知诸有情及一切法皆无实故三轮清净。故无分别无染拔济。八若见自身为求菩提。是爱未亡起追求者即是染愿。不亡相故受诸苦恼。既三轮空无自身爱。无染追求即正愿满。九由思择力知有为法有其数量。以有生灭形段数量故。无为不尔。即称于如无能所思择。故云证无为法无数量故。十由能了知有情空成熟有情智了知法空成熟佛法智。俱亡相故皆空离空非有空性。此所证理即是法身名为涅槃。

经。复次“善男子岂唯如来不般涅槃是为希有复有十种希有之法是如来行云何”为十。

赞曰。明涅槃相答不涅槃。文亦分四。一标二征三释四结。初标不入涅槃。次复有十种下标不入所以。征文可知。

经。一者“生死过失涅槃寂静由于生死及以涅槃证平等故不处流转不住涅槃于诸有情不生厌背”是如来行。

赞曰。下释。第一不住二边行有三。初明证生死涅槃平等。次不处流转下明不住二边。后于诸有情下明不舍有情。若二乘人见生死过失见涅槃寂静。便有厌舍入于涅槃。

经。二者“佛于众生不作是念此诸愚夫行颠倒见为诸烦恼之所缠迫我今开悟令得”解脱。

赞曰。恒度有情行。初观空后观有。即空方便发起有行。此初也。同般若经而无有情得灭度者。

经。然由“往昔慈善根力于彼有情随其根性意乐胜解不起分别任运济度示教利喜尽未来际无有穷尽是”如来行。

赞曰。观有。由昔利他愿力满故。如变化人现种种事业。如如意珠出种种物。随根胜劣智力。性种种界智力。意乐遍趣行智力。或意乐胜解总是胜解智力。而无分别。示教利喜者如显扬论十二瑜伽八十一说。有五。一令离欲即是呵欲一切过失。二示即示现四种道理。三教谓教诫令学。四利即见退劝励利益。五喜即见进而生庆喜。尽未来等是常度也。

经。三者“佛无是念我今演说十二分教利益”有情。

赞曰。不见所说行。初劝空也。

经。然由“往昔慈善根力于彼有情广说乃至尽未来际无有穷尽是”如来行。

赞曰。观有。犹如天鼓出种种声。云广说乃至者应云于彼有情随其根性意乐胜解不起分别任运济拔示教利喜尽未来际。

经。四者“佛无是念我今往彼城邑聚落王及大臣婆罗门刹帝利薜舍戍达罗等舍从其乞”食。

赞曰。不念乞食行。初观空行。

经。然由“往昔身语意行惯习力故任运诣彼为利益事而行乞食是”如来行。

赞曰。观有。瑜伽八十六由十因缘如来乞食。一者为显杜多功德故。二者为显引彼一分令入乞食故。三者为欲以因事行摄彼一分故。四者为与未来众生作大明等故。五为欲引彼粗弊胜解诸外道故。六者为彼承声教起谤故。现妙色寂静威仪。令其惊叹心生回向故。七者为彼处中众生。以其少功而树多福故。八者为令坏信放逸深生耻愧。虽用小功获大福等故。九为彼盲聋等众生种种灾患皆令静息故。即是入城见者获益。如瑜伽威力品明。十为令无量无边广大威德诸天龙等。随从如来至所入家。深生羡仰勤加傧卫不为恼故。

经。五者“如来之身无有饥渴亦无便利羸惫之相虽行乞取而无所食亦”无分别。

赞曰。不念资身行。文二如前。此空行也惫(败音虚)。

经。然为“任运利益有情示有食相是”如来行。

赞曰。观有也。摄大乘论食有四种。此示现依止住食。

经。六者“佛无是念此诸众生有上中下随彼机性而为”说法。

赞曰。不念说法行。前不见所说。此不念所度。文二如前。此观空也。

经。然佛“世尊无有分别随其器量善应机缘为彼说法是”如来行。

赞曰。观有。

经。七者“佛无是念此类有情不恭敬我常于我所出诃骂言不能与彼共为言论彼类有情恭敬于我常于我所共相赞叹我当与彼共为”言说。

赞曰。不念善恶行。文二如前。此观空也。

经。然“而如来起慈悲心平等无二是”如来行。

赞曰。观有。此三念处。

经。八者诸佛如来无有爱憎憍慢贪惜及诸烦恼然而如来常乐寂静赞叹少欲离诸諠闹是如来行。

八无染杜多行。

经。九者如来无有一法不知不善通达于一切处境智现前无有分别然而如来见彼有情所作事业随彼意转方便诱引令得出离是如来行。

九任运利益行。无一法不知智所缘。无一法不通达智所了境。任运顿能知达然随意转。根性意乐熟有前后。方便引诱令出生死。

经。十者如来若见一分有情得富盛时不生欢喜见其衰损不起忧戚然而如来见彼有情修习正行无碍大慈自然救摄若见有情修习邪行无碍大悲自然救摄是如来行。

十与乐拔苦行。引文皆有二。准前可知。

经。善男子“如是当知如来应正等觉说有如是无边正行汝等当知是谓涅槃真实”之相。

赞曰。结也。

经。或时见“有般涅槃者是权方便及”留舍利。

赞曰。此释示灭留舍利疑。初牒示灭及留舍利。后释所以。初也。不言或时佛现涅槃及留舍利而言见者。欲显佛常实无舍利。但众生心自所感现。如起远质以临台睇影颜而俯己。乘驶舟而东还瞩凝沼已西流。

经。令诸“有情恭敬供养皆是如来慈善”根力。

赞曰。释所以。初所为后得益也。

经。若供“养者于未来世远离八难逢值诸佛遇善知识不失善心福报无边速当出离不为生死之所”缠缚。

赞曰。得益。得益有七。一离八难。二逢事佛。三遇善友。四不失善心。五获世福报。六证涅槃。七得解脱。

经。如是“妙行汝等勤修勿为”放逸。

赞曰。结劝修学。

经。尔时“妙幢菩萨闻佛亲说不般涅槃及甚深行合掌恭敬白言我今始知如来大师不般涅槃及留舍利普益众生身心踊悦叹”未曾有。

赞曰。第三段领悟得益。初领悟也。

经。说是“如来寿量品时无量无数无边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赞曰。得益也。

经。时四“如来忽然不现妙幢菩萨礼佛足已从座而起还其”本处。

赞曰。品第四大段闻已散席。但言四佛不现妙幢还室。不论余众者有二解。一举其上首影显于余故。二旧本云是本会中唯释迦在。一唯四如来及妙幢还余者犹在。何以故。说未周故下说三身不更集众。如何得云虚空藏在大众中从座而起。问。云何妙幢菩萨独还。说未了故。答。为欲发起忏悔行故。若不归家寝睡如何梦见金鼓。问。何不直请要待梦耶。盖行之难故梦为先兆。又机缘尔故。

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第二(本)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阅读记录 书签 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