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阅读记录
静志居琴趣
词别集,不分卷,清朱彝尊撰。《静志居琴趣》集中的作品主要描写男女之情,是作者少年时恋爱生活的记录。冒广生在《小三吾亭词话》中说:“世传竹垞《风怀二百韵》为其妻妹作,其实《静志居琴趣》一卷,皆《风怀》注脚也……”但从作者在词中常用有关风尘女子的典事来看,似乎他所眷恋者并非良家女子。此集中作品十分细腻地刻画了少男少女恋爱时心态,并富于情趣。如:“忍泪潜窥镜,催归懒下阶。临去不胜怀,为郎回一盼,强兜鞋
更新:2023-12-06
朱彝尊选集
朱彝尊清初著名作家、学者,其诗以才藻魄力擅胜,与王士禛齐名,其词追求醇雅,与陈维崧齐名,开出浙西词派;其文为顾炎武诸家所推许。本书选精选赋、诗、词、曲、文共293篇,基本反映了朱氏的创作面貌。注解翔实,对朱彝尊的经历、思想以及当时史事、制度等予以说明,是近现代有关朱彝尊诗文的第一个较具规模和质量的读本。
更新:2023-12-06
词综
词选集。清人朱彝尊、汪森编。朱彝尊(1629~1709),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浙派词人领袖。《词综》先由朱氏编选26卷,后又由其友人汪森增补10卷,共36卷,选辑唐、五代、宋、金、元词人659家,词2252首,蔚为大观。编者广采各种资料,搜罗宏富,有不少他本所未见收录的作品,给人以别开生面、耳目一新之感。朱彝尊《发凡》说:“词至南宋始极工,至宋季而始极其变,姜尧章氏(即姜夔)最
更新:2023-12-06
曝书亭集[四库本]
八十卷。《附录》一卷。清朱彝尊撰。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醧舫,晚称小长庐钓鱼师。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检讨,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擅长诗、古文。词宗姜夔、张炎,风格清丽。为浙派词的创始者。所作咏物词和集句词,偏重形式。诗与王士祯齐名,称“南北两大宗”。作品清峭而好用僻典。有 《经义考》三百卷、《月下旧闻》 四十二卷及《曝书亭集》、《明诗综》、《词综》等。是集凡
更新:2023-12-06
孔子弟子考
清朱彝尊撰。一卷。朱氏据《孔子家语》与《史记》中有关孔子弟子的记载,并参照《礼记》、《春秋》左氏传、《庄子》、《吕览》、《文翁礼殿图》、《鲁峻石壁画七十二子象》等典籍,对孔子弟子的缺失作了补遗。朱氏由此统计并排列孔子弟子九十八人。诸人事实从略,而详于历代封爵,搜采甚博,考据亦详。此书有康熙年间刊《曝书亭全集》本,道光十一年 (1831年)六安晁氏木活字印《学海类编》本
更新:2023-12-06
曝书亭集[标点本]
别集。清朱彝尊撰。朱彝尊为 清初文学大家。工诗词古文,尤以词的成就为高。填词 标榜南宋词,推尊姜夔、张炎,讲究“句琢字炼,归于 醇雅”,偏于格律技巧,一般内容空乏,为浙西词派创 始人。诗长于古体,风格清峭苍劲,与王士祯齐名。此 集系作者手自编定,80卷,凡赋1卷,诗22卷,词7 卷,文50卷,附录《叶儿乐府》1卷,另附其子毗田 《笛渔小稿》10卷。有康熙间刻本,《四部丛刊》影 印原刻本等。清冯登
更新:2023-12-06
食宪鸿秘译注
古代食谱。清代朱彝尊(1629—1709)撰。 朱彝尊,字锡,号竹垞,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博学鸿词科出身,授翰林院检讨。清代著名文学家,浙西词派创始者,著述丰富,有《曝书亭集》等。该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分饮之属、饭之属、粉之属、粥之属、饵之属、酱之属、蔬之属等目;下卷分餐芳谱、鱼子属、蟹类、禽之属、卵之属、肉之属、香之属等。每属又列许多品种,共罗列400多种菜点烹制方法,内容丰富,是一部反映
更新:2023-12-06
经义考
目录书。共有300卷,朱彝尊撰。乾隆二十年(1755)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续刻本。光绪二十三年(1897)浙江书局刊本,上海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初名为《经义存亡考》,后来改为《经义考》。是编统考历朝经义之目,首列御注、敕撰者,次以诸经分类,注明存佚、卷数、撰人姓名,并附原书序跋。又撰师承、刊石、镂版、著录各门,使经传原委一一可稽。全书统考历代经义之目,将诸经分为御注、敕撰、毖纬、拟经、承师、刊石
更新:2023-12-06
食宪鸿秘
食书。作者朱彝尊,亦有称山东新城王士祯著,说法不一。此书成书于清康熙年间。全书分上、下卷,主要按原料所属归类。上卷有饮之属、饭之属、粉之属、粥之属、饵之属、酱之属、蔬之属;下卷则分餐芳谱、鱼子属、蟹类、禽之属、卵之属、肉之属、香之属。另有附录为汪拂云抄本,共78条,是菜点制作法。在各属下,以品种列目,逐一详记制作方法。书中记述的各类菜肴、面点的制作方法颇详,不少品类,至今仍是山东名菜,如“炒腰子
更新:2023-12-05
明诗综
明诗总集。一百卷。清朱彝尊编纂。此书辑录从明初到明末(包括明遗民)三千四百馀人的作品。明代诗歌创作凡三变:永乐前后的台阁体;正德、嘉靖、隆庆之间的前后七子;此后的公安、竟陵二派。明末清初明诗选本往往出入三派,有所偏袒,而此书之编纂意在纠正其谬,取材广泛,“或因诗而存其人,或因人而存其诗,间缀以诗话,述其本事,期不失作者之旨。明命既讫,死封疆之臣,亡国之大夫,党锢之士暨遗民之在野者,概著于录焉”。
更新: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