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
阅读记录
首页
书库
排行
短篇
首页
>
"智旭"
当前有
"50"
部作品
四分律藏大小持戒犍度略释
四分律藏大小持戒犍度略释,一卷,明智旭释。
更新:2023-12-06
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
阿弥陀经要解便蒙钞,三卷,明智旭要解,清达默造钞并序,达林参订,莲村序,莲蕊重刻跋。
更新:2023-12-06
寒笳集
寒笳集,又名蕅益大师警训略录,弘一法师编订。壬戌(1922)之岁,尝依《灵峰宗论》摭写警训一卷,颜曰《寒笳集》。
更新:2023-12-06
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
优婆塞五戒相经笺要,一卷,宋天竺三藏求那跋摩译,明沙门智旭笺要,云昉(弘一大师)校并补释。
更新:2023-12-06
相宗八要直解
明智旭解。因明入正理论直解一卷,百法明门论直解一卷,唯识三十论直解一卷,观所缘缘论直解一卷,观所缘缘论释直解一卷,直唯识量略解一卷,八识规矩直解一卷,六离合释法式略颂一卷。
更新:2023-12-06
八识规矩直解
八识规矩直解,一卷,明智旭解,相宗八要直解第七。
更新:2023-12-06
教观纲宗释义
教观纲宗释义,一卷,明智旭述,佛学十种第二。
更新:2023-12-06
大学点睛补
蕅益子年十二。谈理学而不知理。年二十。习玄门而不知玄。年二十三。参禅而不知禅。年二十七。习律而不知律。年三十六。演教而不知教。逮大病几绝。归卧九华。腐滓以为馔。糠粊以为粮。忘形骸。断世故。万虑尽灰。一心无寄。然后知儒也。玄也。佛也。禅也。律也。教也。无非杨叶与空拳也。随婴孩所欲而诱之。诱得其宜。则哑哑而笑。不得其宜。则呱呱而泣。泣笑自在婴孩。于父母奚加损焉。顾儿笑。则父母喜。儿泣。则父母忧。天性
更新:2023-12-06
论语点睛补注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此章以学字。为宗主。以时习二字。为旨趣。以悦字。为血脉。朋来。及人不知。
更新:2023-12-06
沙弥十戒威仪录要
律学著述。明智旭辑。一卷。作者在前言中称,此书系《沙弥十戒经》的重辑本,以补袾宏辑本之不足。全书分十戒、威仪二门,威仪门中含敬大沙门至比丘六物名相,共二十六章。书尾有附录,摘录三藏典籍中的有关论述。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更新:2023-12-06
净土十要
凡十卷。明代智旭编。收于卍续藏第一○八册。附题为灵峰蕅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门人成时评点节要后付梓。本书系将净土教义之论书编集成十种。从第一卷阿弥陀经要解一卷(明代智旭)至第十卷西方合论一卷(明代袁宏道)。其中收有宋代遵式之往生净土忏愿仪、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明代成时之观无量寿佛经初心三昧门及受持佛说阿弥陀经行愿仪、隋代智顗之净土十疑论、唐代飞锡之念佛三昧宝王论、元代善遇之净土或问、明代妙协之宝
更新:2023-12-06
真唯识量略解
真唯识量略解,一卷,明智旭略解,内题唐玄奘师真唯识量略解,相宗八要直解第六(目录失注)。
更新:2023-12-06
因明入正理论直解
因明入正理论直解,一卷,明智旭述,相宗八要直解第一。
更新:2023-12-06
中庸直指补注
现前介尔一念。而实无量无边。不生不灭。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清净本然。寂然不动。谓之性。感而遂通。有善有恶。有因有果者。谓之道。全性起修。为善去恶。造圆因以致圆果者。
更新:2023-12-06
法华经玄义节要
法华经玄义节要,二卷,明智旭节并跋。
更新:2023-12-06
四书蕅益解
作为晚明佛教四大高僧之一的蕅益智旭,自幼受到程朱学派的熏陶与感染,后来转而成为佛教的信仰者,其一生都致力于佛教的复兴与三教的融合。他在坚持不懈地研习佛法,笃实修行的同时,极力主张儒佛会通。其著作《四书蕅益解》为晚明佛教界儒佛会通的代表作,体现了晚明佛教界调和儒佛的成就,也显示了佛教界在处理儒佛交涉问题上的日趋圆熟。蕅益在重新注解《四书》时,有意识地与朱子学对立,力图打破当时朱子四书学的范式,而以
更新:2023-12-06
般若心经释要
般若心经释要,一卷,明智旭述。
更新:2023-12-06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律学著述。清顺治七年(1650)智旭录释。十八卷。内容包括:四分戒本、总辨羯磨法、比丘尼戒及四分律藏大小持戒犍度略释。书首除序文外,还有《原序》、《原跋》、《总问辨》、《提纲》、《律藏总目》等。书尾有跋文。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更新:2023-12-06
楞伽经玄义
楞伽经玄义,佛典注疏。明智旭撰。一卷。是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经》的注释书。释经开“五重玄义”:释名、显体、明宗、辨用、教相。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更新:2023-12-06
十善业道经节要
明智旭编订。一卷。系唐代实叉难陀译《十善业道经》的新编摘要。书首载清雍正十一年(1733)皇帝谕文。书后附智旭编订的《善恶十界业道品》。均见载于日本《续藏经》。
更新:2023-12-06
梵网经合注
全称《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合注》。律学著述。明崇祯十年(1637)智旭注,道昉订。七卷。本书释经为三分:放光发起分、正式法门分、流通益世分。注释重轻戒法,每戒均以十门明义,即:随文释义、性遮重轻、七众料简、大小同异、善识开遮、异熟果报、观心理解、忏悔行法、修证差别、性恶法门。见载于明《经山藏·又续藏》及日本《续藏经》。
更新:2023-12-06
梵网经玄义
梵网经玄义,一卷,明智旭述,道昉订。
更新:2023-12-06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合注
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述,菩萨比丘温陵道昉订。大哉梵网经心地品之为教也。指点真性渊源。确示妙修终始。戒与乘而并急。顿与渐而同收。约本迹。则横竖俱开。兼华严法华之奥旨。约观行。则事理俱备。揽五时八教之大纲。文虽仅传一品。义实统贯全经。缅惟智者大师之时。人根尚利。故既广宣教观法门。乃仅疏此下卷戒法。而大师精谙律藏。文约义广。点示当年之明律者则易。开悟今时之昧律者则难。
更新:2023-12-06
戒消灾经略释
此经以法为名。无常无我寂灭三印为体。依止真善师友为宗。消灾证果为用。酪味为教相。法为名者。戒是能消之善法。灾是所消之恶法也。经虽止列五戒。义实无量。以沙弥比丘菩萨戒等。皆以五戒为根本故。十戒二百五十十重四十八轻等。皆是根本之眷属故。定共道共皆从木叉所引发故。摄善摄生皆即律仪所含具故。今大姓家子止存四戒神犹畏走。鬼妇及男子方秉五戒。鬼即远去。
更新:2023-12-06
佛说四十二章经解
经题七字。通别合举。人法双彰。经之一字是通名。一切大小乘修多罗藏。同名经故。佛说四十二章六字是别名。异众经故。就别名中。佛为能说之人。四十二章为所说之法。佛者。梵语具云佛陀。此翻觉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不同凡夫。觉他不同二乘。觉满不同菩萨。即是释迦牟尼如来万德慈尊。娑婆世界之教主也。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机缘未至。默然待时。机缘既熟。应病与药也。四十二章者。约数标名。盖从一代时
更新:2023-12-06
佛说优婆五戒相经笺要
闻如是。一时佛在迦维罗卫国。尔时净饭王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欲所请求。以自济度。惟愿世尊。哀酬我志。佛言。可得之愿。随王所求。王白佛言。世尊已为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制戒轻重。唯愿如来。亦为我等优婆塞。分别五戒可悔不可悔者。令识戒相。使无疑惑。
更新:2023-12-06
佛说盂兰盆经新疏
此经以法供为名。自性三宝为体。孝慈为宗。拔苦与乐为用。大乘为教相。原夫人世福田。莫尚乎三宝。出世道法。莫先乎孝慈。欲报深恩。莫要乎与拔。欲成济度。莫大乎盂兰。是以目连道满。首思乳哺之恩。大圣垂慈。广示法供之式。时必择夫自恣。德乃藉于众僧。僧宝所存。法轮斯在。法轮转处。佛常现前。举一即三。最胜无比。圆音一唱。慈亲已脱于苦轮。锡类重咨。芳轨永贻于缁素。谁无父母。如何弗思。况复垂训殷勤。教令念念常忆。
更新:2023-12-06
佛说斋经科注
此文是净土宗九祖蕅益大师对《佛说斋经》的注释,本经主要讲述如何受持“八关斋戒”。大师是明末清初高僧,与莲池大师、紫柏大师、憨山大师一起被称为明末四大高僧。大师初出家即以参禅为业,不久开悟,后又习天台,导归极乐,为净土宗九祖。而其终生倡导戒律,虽非律宗祖师,却在严肃戒律方便功勋卓著,但其自身受具足戒不敢称比丘,而仅称沙弥,此处“求寂男”就是沙弥的意思。智旭是大师法名,蕅益是大师之字。
更新:2023-12-06
佛遗教经解
归命常住大悲尊 应病与药权实法 亦礼天亲造论主 为顺初机重解释
更新:2023-12-06
见闻录
佛教著述。明智旭撰。一卷。约撰于清顺治三年至十一年(1646—1654)间。是宣扬佛教善恶报应说为主要内容的著作,共收录以明代末年为背景的故事七十九则,其中善报事例三十条。多为作者本人搜集。
更新:2023-12-06
教观纲宗
原名《一代时教权实图》。佛教著述。明智旭撰。一卷。约成书于明末清初。是一部阐述天台宗“依教设观”教义的著作。全书分为五部分:(1)五时八教权实总图;(2)通别五时论;(3)化仪四教说;(4)化法四教说;(5)附转接同会借说。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概说天台教义枢要之化仪、化法四教及十乘观。原名一代时教权实纲要图,因长幅难阅,乃改为书册。卷头有云(大四六·九三六下):‘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故知
更新:2023-12-06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观心释
已申如实不空义 如如演说不取著 摄彼名句及文身 融归一念成观行
更新:2023-12-06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
经云。宁起有见如须弥山。勿起恶取空见如芥子许。盖空见拨无因果。能断五乘善根故也。然般若如大火聚。四面皆不可触。触则被烧。苟不取著。则温身熟食除冥。以喻四门皆可入道。又何为独破空哉。须知空句破。则四句皆破。破空句。正所以显空门。空门显。四门皆显。菩萨欲具一切佛法。当学般若。般若何止破空相始教而已。且如此经。一则云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再则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继又云以无我无人
更新:2023-12-06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玄义
自觉圣智。第一义心。非名相之所诠。奚思议之能入。依染净而分五法。法法本真。由迷悟而辨三性。性性无性。因迷中体用差别。立八种识。识若空华。约悟时显理偏圆。称二无我。我同兔角。是以一切佛语。唯传此心。一切佛心。咸印斯语。语即非语。无劳扫空里之华。心亦非心。何事觅波外之水。正法眼藏。统权实以同归。百八句门。彻真俗而不二。穷真俗之致。乃知真俗本融。昧权实之殊。岂达权实一体。悲夫。先哲旣逝。后学肤承。畏堕
更新:2023-12-06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疏
一切者。通指十方三世也。佛者。觉也。佛说无量法。唯明一心义。故云佛语心为宗也。迷心逐语。则语成糟粕。离语觅心。则心若龟毛。今以心契语。以语印心。故名佛语心品。然兹一经。共有三译。此名宋译。最居其先。文有四卷。品题唯一。次元魏菩提留支所译。文有十卷。品有十八。次唐朝实叉难陀所译。文有七卷。品题有十。必须三译并参。方知此经脉络旨趣。而今译序分甚略。流通未传。故亦旁引二译。方成三分。
更新:2023-12-06
灵峰宗论
《灵峰宗论》一书为晚明高僧藕益智旭的述作文集。释智旭是明四高僧中最杰出者,由其弟子释成时整理的文集《灵峰宗论》对研究其佛学思想和明末清初佛教史有重要意义。
更新:2023-12-06
八大人觉经略解
西土圣贤集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明蕅益释智旭解
更新:2023-12-06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要
明菩萨沙弥智旭述
更新:2023-12-06
百法明门论直解
百法明门论直解,一卷,明智旭解,相宗八要直解第二。
更新:2023-12-06
选佛谱
“选佛”之语,始于禅客点悟丹霞。而《选佛图》,传创自捺麻僧也。学士解缙作《升官图》,故捺麻僧作《选佛图》。必应博谙教乘,深知禅律,未有不达法门中事,辄敢师心自创立者。惜其失传,无从得见。万历己未,曾于留都,购一《升佛图》,绝无伦次,甚为可嗤。癸亥,于武林随喜一《选佛图》,乃幽溪无尽大师所作,具显十法界升沉之致,足称尽美。乙丑,于松陵睹一图,统收三教,而理致不清,亦无足取。己巳,幻寓灵谷,有别以一
更新:2023-12-06
学菩萨戒法
佛前自誓受戒。肇于梵网。详于地持璎珞等经。今参以诸经行法。总出十意。一严道场。二净三业。三结界。四修供养。五赞礼归依。六悔除恶罪。七启白请证。八正诵戒经。九发誓礼佛。十发愿回向。
更新:2023-12-06
观所缘缘论释直解
观所缘缘论释直解,一卷,明智旭解,相宗八要直解第五。
更新:2023-12-06
观所缘缘论直解
观所缘缘论直解,相宗八要直解第四。(目录注脱直字) 佛典注疏。明智旭(1599—1655)撰。一卷。是古印度陈那造、唐玄奘译《观所缘缘论》的注释书。书首初释论名,认为“所缘缘”是四缘中之第三缘,“读此论者……了知无心外之极微,亦无心外之和合相。一切所见、所闻、所觉、所触,惟是自识所变相分”。本书将此论分为两部分:初破外执、二申正义,并随文注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
更新:2023-12-06
唯识三十论直解
唯识三十论直解,一卷,明智旭解,相宗八要直解第三。
更新:2023-12-06
律要后集
律要后集,一卷,明智旭集,即佛学十种之三至八,为梵网经忏悔行法、毘尼后集问辩、学菩萨戒法、菩萨戒羯磨文释、重定受菩萨戒法、菩萨戒本经诵。
更新:2023-12-06
金刚经观心释
金刚经观心释,一卷,明智旭述。
更新:2023-12-06
金刚经破空论
金刚经破空论,一卷,明智旭造论。
更新:2023-12-06
成唯识论观心法要
凡十卷。明代僧智旭(1599~1655)撰。收于卍续藏第八十二册。又作唯识心要。为阐释成唯识论之著作。唐中叶,法相宗已逐渐衰落,智旭乃依据云峰之唯识开蒙问答二卷以研究唯识义之梗概,并援引大疏钞、宗镜录等;更溯及瑜伽、显扬等诸论,且根据明代所撰之集解、证义、音义、合响等注释书而着成本书。全书旨在确立唯识观之道理,故题为观心法要。内容初叙缘起,并举凡例,次述论名、造颂者、造论者、译者,并逐次解释本颂
更新:2023-12-06
起信论裂网疏
凡六卷。佛典注疏。清顺治十年(1653)智旭述。是南朝陈真谛译《大乘起信论》的注释书。又称起信论裂网疏。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本书系新译(实叉难陀译)起信论之注疏。其名裂网者,欲破除法相宗、法性宗二宗差别的见解之网。本论以藏、通、别、圆四教中之圆教配以一心之众生心,而举出圆教观境之妄心。注疏本有观国之讲录六卷。
更新:2023-12-06
大乘止观法门释要
钱唐胡子浸云。问。于华藏单子曰。何谓道。单子曰。性是也。胡子疑焉。曰。修可废欤。单子曰。在璞之玉。匪剖弗见。在矿之金。匪炼弗纯。在缠之性。匪修弗显。必曰。性也。而可以废修也。彼芸芸者。熟无性耶。于是以灵峰老人所注南岳大乘止观。授于胡子而告之曰。修道之要。尽于大乘止观一书。而大乘止观之要。尽于转无尘智之一言。何也。心也者。万法之体也。华严云。三界无别法。惟是一心作。首楞严云。诸法所生。惟心所现。一
更新:2023-12-06